讀《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說的一句話,受用終身

黃宗羲(1610~1695)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哲學家、思想史家。字太沖,號南雷,別號梨洲,浙江餘姚人。父黃尊素為東林黨名士,官至御史,因彈劾魏忠賢被陷害冤死獄中。

崇禎即位,懲治魏黨,宗羲年方19,隻身進京上疏訟怨,由是名顯。南歸後,從學於劉宗周,曾領導“復社”同宦黨繼續鬥爭,聞名全國。明亡,南京福王繼政,阮大鋮專權,大興冤獄,宗羲被捕。

讀《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說的一句話,受用終身

清兵南下,福王垮臺,宗羲出獄後,組織“世忠營”,起兵浙東,開展武裝抗清鬥爭。

南明魯王授監察御史兼職方郎。抗清失敗後,引兵退入四明山結寨固守,未幾又敗,魯王飄落舟山群島繼續抗清。宗羲尋魯王於海上,升左副都御史,後以母老請歸故里從事學術研究。

1667年恢復其師“證人書院”,收徒講學。清廷屢有徵召,均堅辭不赴,傾全力於著述。卒於故鄉。學識淵博,對天文、歷學、數學、經史百家及佛道之學均有獨到研究。

著作宏富,主要代表作有《明儒學案》、宋元學案》、《明夷待訪錄》、《孟子師說》、《南雷文案》、《南雷文定》、《南雷文約》等,清代彙集為《梨洲遺著彙刊》。

讀《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說的一句話,受用終身

1949年後,中華書局出版了《黃梨洲文集》、《黃梨洲詩集》。宗羲身處明末清初,正逢“天崩地解”的時代,整個封建制度面臨著深刻的危機。他先是怒起抨擊明王朝的黑暗腐敗,繼而在民族危亡關頭又奮力反抗清軍,扶持亡明,最後拒仕清廷,退隱著述,反思中國社會的出路,終於認識到封建君主專制是萬害之源。公開指出“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封建君主“以天下之利盡歸自己,以天下之害盡歸於人”,“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為天下之大公”,實質上是“視天下為莫大之產業,傳之子孫,受享無窮”,“其既得之也,敲剝天下之骨髓,離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樂,視為當然。”

因此,“天下之人,怨惡其君,視之如寇仇,名之為獨夫”(《明夷待訪錄.原君》)。認為君主專制下的整個官僚機構,都是君主的爪牙、幫兇,理應受到人民的唾棄。

君主專制賴以存在的封建法權,只是“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以“王法”鎮壓人民,不過是保護封建統治者的私利,以保其“筐篋”之無虞,這種“法愈密而天下之亂即生於法之中,所謂非法之法也”(《原法》)。

讀《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說的一句話,受用終身

明確提出了廢除封建君主專制的要求,“向使無君,人各得自私也,人各得自利也”(《原君》),天下的士人,“出而仕也,為天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因此,“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原臣》)。

提出社會必須以“天下為主,君為客”的準則進行根本改革。他不懂議會的作用,但主張以學校議政來限制君權,“公其非,是於學校”(《學校》),為士人與市民議政造輿論。經濟上,要求“丈量天下田土”,“每戶授田五十畝”(《田制》),實行按人口平均授田制度。提出“工商皆本”的口號,主張鼓勵發展工商業。還主張改革學制,廢科舉,學習“如厲算、樂律、測望、占候、火器、水利之類”(《取士》實用的自然科學技術,而這些學問在科舉制下都成了“絕學”,他精心研究了這些“絕學”,寫出了許多著作。宗羲適應於當時資本主義萌芽與發展的需要,所提出的主張概括起來,不外乎民主、科學、工商,反映了反封建的市民意識的精華。還頗重實學,無意空談性理為了反對君主專制,對宋明理學進行了批評總結。否定理生氣之說。

讀《明夷待訪錄.原君》黃宗羲說的一句話,受用終身

認為“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所謂理也,……依於氣而立,附於氣以行”,是氣運動變化的法則(《明儒學案諸儒學案》)。依據氣與理的關係,推論生理性“心”即氣,心理性的“性”是理,“人稟是氣以生心,即氣之靈處,……心體流行,其流行而有條理者,即性也”(《孟子師說·浩然篇》)。

但他從“窮天地萬物之理,即在我心之中”,進而論證“盈天地皆心也”(《明儒學案序》),使之與“盈天地間皆氣也”(《明儒學案.蕺山學案》並立,就誇大了心的作用,流於唯心主義。

其對宋明理學的批判,雖多有卓見,但並不成功。此項歷史性任務是由王夫之完成的。他在中國思想史上的最大貢獻,是他的反封建,君主專制的,早期民主主義思想,具有啟蒙的作用,是中國近代民主運動的重要先驅之一。

文獻參考——《人類文化遺產寶庫》

本文中的一句說得很對,“凡事以天下之利盡歸於自己,天下之害盡歸於他人的人,身邊人都會怨惡他。”所以說,好事不能一個人全佔,利益一定要均衡,有時我們吃虧一下,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大家怎麼看?歡迎大家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