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撰稿人:國際工業區塊鏈標準化組織(IIBSO)理事;工業區塊鏈(DIPNET)社區理事,Tokenclub研究院高級分析師——孫航

當下,無論你是網購、聊天,還是聽歌、追劇,大概率都是在騰訊搭建的生態帝國內打轉。這樣一個大包大攬的互聯網巨頭,自然也不會放過區塊鏈這一新生技術。那麼,騰訊在區塊鏈領域有哪些動作呢?它又會對這個行業產生什麼影響呢?

01 消失的人口紅利

阿里巴巴和騰訊的實力一直不相伯仲。因此,當2018年騰訊股票市值縮水、財報崩壞的消息傳來時,業內一片詫異:這真的是人們所熟悉的那個強勢的騰訊嗎?它怎麼落到今天這個地步了?

嚴格來講,騰訊的一時受挫,除了港股市場此前的高溢價之外,跟其自身的發展路線也有一定關係。和阿里巴巴一樣,騰訊內部的核心產品也有兩個:一是遊戲,比如“王者榮耀”;二是即時通訊工具,比如QQ、微信。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不幸的是,這兩張王牌,今年都出現“疲軟”勢頭:首先,作為主要收益來源的遊戲,由於政策原因,其吸金能力有所下滑。而作為傳統核心業務的即時通訊工具,月活躍用戶常年保持在兩位數增速的微信,也下降到9.9%,人口紅利的天花板已若隱若現。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更要命的是,除了用戶增速放緩以外,單個用戶停留在微信上的時間也在逐漸縮短。在阿里巴巴進攻社交工具未遂之後,越來越多的公司意識到:在即時社交通訊這個領域想壓制騰訊非常難。而所謂的“流量經濟”本質上是注意力的爭奪,因此沒必要非在即時社交通訊這個賽道上跟騰訊硬扛。

於是,微信沒有被釘釘、圈子以及後來的子彈短信所顛覆,卻被今日頭條、抖音等奪走用戶的注意力資源。反觀自己旗下的快手,用戶數量持續下跌,目前已經被頭條系的三大平臺(抖音、西瓜、火山)超越。而在今日頭條最近的Pre-IPO名單中,老對手阿里巴巴赫然在列。

騰訊彷彿回到7年前面臨轉型的惶恐時刻。正如李笑來所說的:七年就是“一輩子”。騰訊通過微信吃完“一輩子”移動互聯網紅利後,似乎又一次站到關鍵的十字路口。

02 區塊鏈金融的單行道

公開資料顯示:騰訊在2015年就已經進入區塊鏈行業。但當時,騰訊除區塊鏈業務外,還有其他更重要的事情要處理:在內生業務上,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正在追趕支付寶;在外延業務上,騰訊在大肆收購創業公司。

所以,當時騰訊並沒有對區塊鏈這一前途不明的技術過多加碼。

騰訊當時的發展重點,就是要通過微信支付背後的財付通,撼動支付寶在金融領域的地位,從而奇襲阿里巴巴的金融業務(兩大核心業務之一)。

這一“即時社交+移動支付”的策略,在初期,確實讓阿里巴巴措手不及。隨後,阿里巴巴將信用、理財、保險、借貸等業務都嵌入到支付寶中,為用戶提供除支付之外的其他金融功能,很快遏制住了騰訊財付通的發展。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所以,對於騰訊而言,它的區塊鏈發展路線很明確:重點關注區塊鏈金融領域。騰訊是否能彎道超車仍是未知數,但肯定有利於縮小它與阿里巴巴的差距。

現如今,騰訊的區塊鏈團隊歸屬金融科技事業線管理,他們在區塊鏈領域的大部分工作,基本圍繞金融業務展開: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由此看出,騰訊,是以“區塊鏈+金融”為主線進行佈局。即便在2018年區塊鏈概念爆發,各大企業區塊鏈業務場景呈現出多元化趨勢,也未能動搖騰訊在金融領域的區塊鏈佈局。

2018年8月10日,騰訊開出全國首張“區塊鏈電子發票”,這被視為區塊鏈行業一個里程碑式的標誌性事件。

與此同時,擁有龐大金融資源的“螞蟻金服”卻仍只把區塊鏈侷限於公益慈善業務板塊,將發展“區塊鏈金融”業務的先發優勢拱手讓給騰訊。不禁讓人感嘆,世間之事,真是此一時彼一時。

但這種情況也是客觀原因導致的。

當時,阿里巴巴的支付寶好不容易從“圈子事件”中緩過來,短時間內已經不起二次折騰。更何況區塊鏈這一技術若使用不當,反而會顛覆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支付寶。這樣的試水,風險太大。

而對於騰訊而言,它就沒有這麼高的試水風險。即使它在區塊鏈金融領域達不到預期,也不會危及自己的核心業務;而一旦成功,則對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造成重大威脅。這可謂是一次“低風險,高回報”的試水項目。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03 “內生式+外延式”雙線區塊鏈業務模式

如果將騰訊在區塊鏈金融領域的佈局,歸類為“公司親自上陣”的內生式發展的話。那麼,騰訊的另一個業務發展方向就是它的外延式發展——收購公司。

從發展歷史來看,自從騰訊入股京東嚐到甜頭後,就一改過去以“內生式發展”為主的業務思路,開始在創投市場上大肆收購創業型企業。

正如馬化騰所言:“過去確實有很多不放心、不信任,出於本能,很多事情百分之百自己做,包括搜索、電商等等。但現在我們真是半條命,我們把另外半條命給合作伙伴了。”

之後,騰訊逐年加大投資力度。僅2017年一年,其投資公司數量便達到125家,超過百度和阿里巴巴投資公司數量之和。而這種多點佈局,也為騰訊帶來不錯的回報:2017年,隨著此前投資的多家公司完成IPO,騰訊財報中的“其他收益”淨額達到201億元,相比2016年的36億元狂翻5倍多,幾乎達到騰訊廣告業務收入的一半。而在創投圈內,也已經有創業者將騰訊視為“接盤俠”。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在這樣的情況下,2018年3月,一則看上去毫無違和感的假新聞,突然如病毒般在區塊鏈行業傳播: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在區塊鏈行業這樣一個假消息滿天飛的環境下,這條新聞居然沒有被太多人質疑,甚至連某些媒體編輯也信以為真,紛紛轉發。後來,騰訊的公關總裁張軍不得不親自出面闢謠:

“12個月?20億美金?太有想象力了,這是誰在替騰訊決策投資啊。有鼻子有眼,搞得我都差點懷疑人生了,Pony(馬化騰的英文名)早就說了,ICO、數字貨幣有很多風險。所以,就別自嗨式YY了,絕對假消息,我們沒興趣。”

毫無疑問,騰訊的聲明可謂是聲如洪鐘,坐懷不亂,一股子柳下惠式的清高氣息。然而,傳言不會空穴來風,“瑞波幣事件”的滋生自有其土壤。這一流言之所以能夠被廣泛傳播,且少有人質疑,主要是因為人們對騰訊的三個特點存在共識:

第一,騰訊希望壓制阿里的核心業務——支付寶;

第二,騰訊對區塊鏈金融很感興趣;

第三,騰訊偏愛對快速增長的創業型企業進行“財務性投資”。

一般來說,“財務性投資”指的是出資方更多注重單個項目財務上的回報率,這比較類似於低買高賣的金融市場。與之相對的是”戰略性投資“,也就是戰略投資人和被投資公司有業務上的聯繫,雙方除了資金之外,還會在客戶、供應商、技術、經驗、人才等其他方面進行資源互換。

近幾年,阿里巴巴比較偏向於“戰略性投資”,而騰訊則越來越重視“財務性投資”。所以,在一些人看來,騰訊的投資風格,其實很適合區塊鏈資產“快進快出”的特點。雖然騰訊表面上對瑞波幣頗為不屑,但私下或許也驚歎XRP驚人的回報率。

2018年7月,在區塊鏈行業巨頭比特大陸即將上市之際,行業內再度傳出騰訊緋聞,稱其參投了比特大陸的Pre-IPO。騰訊方面,最初對此表示“不予置評”,一時間引發諸多流言。

聯想起騰訊之前在“瑞波幣事件”中,言辭激烈的跳腳反駁,這一次居然一反常態選擇沉默,實在無法不讓人浮想聯翩。雖然在一個月後,騰訊還是對這一投資給予否認,但綜合此前情況來看,騰訊與比特大陸的緋聞不像是“瑞波幣事件”那樣無中生有,更像是一場未能如願的盛宴。

從子虛烏有的“瑞波幣事件”,再到曖昧不清的"參投比特大陸事件",作為財務投資人的騰訊,在區塊鏈領域的佈局,愈發清晰。

市場上現有的區塊鏈項目,幾乎全靠融資生存。在全行業出現“系統性風險”,幹什麼都不賺錢的情況下,絕大部分公有鏈項目都已失去造血能力,其估值也在大幅下滑。

在這種情況下,騰訊是有很強的實力抄底一些優質區塊鏈企業,從而形成“內生式+外延式”雙線區塊鏈業務模式:一方面,用區塊鏈技術優化金融和遊戲產品;另一方面,用現金流投資初創企業。因為對於騰訊而言,能夠實現百倍千倍漲幅的,除了比特幣這樣的數字資產之外,很多創業公司估值的膨脹也能達到這個水準,尤其是區塊鏈領域的創業型企業。

騰訊的區塊鏈大旗

所以,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這種僵持的區塊鏈行業格局,可能不會持續太久。正如一個電子結構不穩定的物質很難不發生化學反應一樣,一個太多德不配位者參與的行業也很難不發生鉅變。

無論是市場上那群沒有自我造血能力的鏈圈公司,還是像騰訊這樣的互聯網巨頭,都處於變化之中。只能靜待時間給出答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