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趙襄子賞功重禮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趙襄子賞功重禮

權謀之術無所不在,大人物深人研究卻閉口不說,從不將心得秘籍輕易示人這便是幾千年權謀術盛行而此類著述卻極少的秘密...此書所述之權謀案例,的確已至“夫人不言,言必有中”的境界。

權謀殘卷-用人卷

  • 君者只需知人善任,賞罰分明;臣者只需能言能行。
  • 第一印象好的人不一定是好人,因為小人更擅偽術。
  • 察人的本質,順應人的性情,如此事情方可為。
  • 發現和使用賢能的人則事有成,不辨和使用奸佞的人則敗機伏。
  • 權者首先看重的是忠誠而後才是才能。
  • 經世之道,識人為先,用人後之。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趙襄子賞功重禮

導語:賞以興德,罰以禁奸。使下畏罰而利賞,下也;好德而是進,上也。

獎賞是用來倡導道義,刑罰是用來禁止奸惡的。使下人害怕刑罰而希望獎賞,是下策;使他們喜歡道義而是進取,則是上策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趙襄子賞功重禮

人物

趙襄子,即趙毋恤,戰國時期趙國的創始人。他是晉卿趙簡子的幼子,因為母親是從妾,又是翟人之女,所以,他在簡子的兒子中間名分最低。但他從小就很好學,膽識過人,引起趙氏家臣姑布子卿的注意。子卿善於看相,一天,簡子把兒子們叫來,請子卿看相,子卿對毋恤大為讚歎。

一次,簡子對兒子們說:

“我將寶符藏於常山之上,你們去找,誰先找到有賞。 ”

於是他的兒子們到常山上尋找,都空手而歸,但趙毋恤卻說得到了寶符。他說:

“憑藉常山的險要攻打代國,代國就能歸趙所有。 ”

簡子聽了十分高興,覺得只有毋恤才足以擔當趙氏大業的繼承人。於是簡子廢掉太子伯魯,立毋恤為太子。

簡子死後,晉國正卿由智伯取代,他挾韓、魏出兵攻趙,自己親做主帥,率三族之軍兵困晉陽,襄子憑地險與人和的優勢,與敵周旋一年有餘。這年夏天智伯借山洪來臨,掘晉水汾河之壩,水灌晉陽。在關鍵的時刻,趙襄子命家臣張孟談乘夜黑風高潛入韓、魏兩營,曉之以“唇亡齒寒”的利害,說服他們與趙氏結盟,乘智伯勝驕不備之機,內外夾攻消滅智氏,共分其地。

於是,智伯功虧一讚。在趙襄子的精心策劃下,同盟反戈,腹背受敵,智伯遭到了名敗身裂、禍及九族的慘敗。由此,晉國四卿之爭,變為三卿鼎足之勢,趙氏壯大了自己的勢力,莫定了三分晉室的局面。

趙襄子一生共有五個兒子,他晚年不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卻立了伯魯之孫趙浣。趙襄子在位三十三年後死去,趙浣繼承了趙氏之尊位,史稱獻侯。


【事典】趙襄子賞功重禮

趙襄子被圍困在晉陽,解圍之後,他賞賜五位有功之臣。高赫沒有戰功,卻受到了最高的獎賞。

幾位功臣很不服氣,說:

“我們出生人死,為主公解圍,高赫什麼都沒做,卻比我們得的賞賜要多,這公平嗎?"

張孟談就去見趙襄子,對他說:

“晉陽之圍,高赫沒有立下太大的功勞,主上卻給了他最高的賞賜,為什麼?"

趙襄子說:

“我在危難之中,能夠不失君臣之禮的只有高赫。你們有功,但都很驕矜。寡人給高赫最高的獎賞,難道不對嗎?"

孔子聽到了,讚歎說:“趙襄子稱得上善於獎賞士人啊。賞賜一個人,卻能使天下的人臣都不敢失去君臣之禮了。 ”

鏡鑑

禮義廉恥。

釋評

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人在煙囪下面堆滿了乾柴,有人對他說這樣很危險,他不聽。後來果然著了火,大家趕來撲救,被燒得焦頭爛額。後來主人擺酒,把燒傷的人當做上賓,而那個當初勸他的人,卻被冷落在了一旁。

這個故事有著異曲同工之妙,然而卻是正面的。趙襄子被圍,奮力解救的大臣得到的賞賜反而比沒有功勞的低。這是為什麼?趙襄子說得很明白,有功的驕縱,而那個沒有功勞的卻始終行以君臣之禮。

如果我們知道了禮在當時的重要、禮是秩序,是維持社會穩定的綱紀;孔夫子奔走一生,復的就是這個禮,那麼我們就不會對襄子的做法感到奇怪了。我們也同樣會讚賞趙襄子的做法。他的賞賜的確很有用意,因為他要用賞賜表明,還有比功勞更為重要的。

「中國歷史文化故事-權謀殘卷」趙襄子賞功重禮

喜歡看故事的朋友歡迎關注、每天日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