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成為千年瓷都文化新地標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成為千年瓷都文化新地標

鳥瞰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陳林璞 攝)

厚朴的瓷窯文化,泥與火的記憶溫度,造就了“因窯而生,因瓷而盛”的千年瓷都景德鎮。斷壁殘垣的老窯遺址,薪火相傳的不滅使命,這些都是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自然而然的源泉。坐落在中國古窯址之上,融匯古御窯與現代建築科技的建築——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如今已初露端倪,建成後將成為景德鎮對話世界的新名片、復興千年古鎮、重塑世界瓷都的新地標。置身其中可以體驗到中國工匠精神的傳承,見證中國智慧創造的世界奇蹟,感受中國建設者的精益求精。

創造世界最大規模窯址群體遷移保護工程紀錄

今年6月上旬,第三屆首都國企開放日,數十名媒體記者、專家和公眾走進世界唯一皇家瓷廠、中國唯一古御窯遺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揭密世界最大規模窯址群體遷移保護工程,體驗每1平方釐米都不相同的異形建造藝術,聆聽新時代大國工匠和明清工匠的對話。

建設中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其前身是世界唯一皇家瓷廠——景德鎮御窯廠,是明清兩代御用瓷器的專職製造場所,也是中國唯一古御窯廠遺址、全國10處大遺址保護展示示範園區。據瞭解,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2016年10月正式動工,目前御窯博物館結構主體、拱體窯磚砌築和幹掛已全部完工,8個拱體建築初露端倪,正在進行拱內機電安裝和幕牆工程以及配套修繕工程的施工。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成為千年瓷都文化新地標

建設中的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工程建設過程中,遇到了總重量為734噸的明清時期的窯址,按照國家文物局的意見和要求,必須將其遷往5公里外的場地進行保護。窯址共六塊,最重的窯址重達214噸,遷移途中要穿過淺埋密集燃氣管道的老城區,這樣的窯址遷移在國內外都沒有可以參考的先例。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設計了數套方案,成功闖過完整取出窯址、起吊、運輸和歸安四道大關,創造了世界最大規模窯址群體遷移的世界首個成功案例。

為保證窯址能完整地從地下取出,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首先在地下區域進行側部分層開挖,逐層用工字鋼和鋼板進行側向封閉至窯址底部,底部採用無縫光管水平並列拼接包封。為確保已封閉的窯址能順利起吊,項目部將4根工字鋼穿入底部起吊點鋼管以增大鋼管強度,再利用500噸和350噸的汽車吊同時起吊,協同作業。

為了確保運輸安全,順利穿過道路狹窄的老城區,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提前用鐵索和鋼管加固了窯址和車輛,用有80個車輪的自動調平軸線車裝載窯址,沿路鋪設了20毫米厚的鋼板路面以保護地下淺埋的管線,並委派管線檢測人員全程進行地下管線檢測,將意外事故發生率降到最低。

在最後一道歸安關卡,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用兩臺汽車吊協同作業,將窯址吊裝下放至預定位置,並對其進行整體焊接、加固,塗刷防鏽漆,在外側搭建桁架保護棚以避免窯址受損,至此窯址歸安順利完成。

創造窯磚幹掛及砌築工藝在多曲面拱體結構上成功應用的世界首個案例

去年3月,景德鎮御窯博物館設計方案在戛納獲得“未來建築”獎,而“未來建築”獎是全球唯一表彰世界範圍內尚未建成但富於創意的優秀建築設計作品。

“這個建築之所以能獲大獎,因為它是每1平方釐米都不相同的異形建築。以往接觸到的異形建築很少有曲面的,這個建築的結構不僅是曲面,而且是多曲面、變曲率,國內外從未有過此類項目的施工經驗,建造難度可謂舉世罕見。比如,多曲面、變曲率的鋼筋混凝土拱體結構,對模板安裝要求非常高。工程施工要在確保拱體剖面形狀的同時,還要確保多曲面弧度與設計尺寸完全吻合。最難的是每段拱體澆築完畢後,下一段還須與上一段實現平滑相接。” 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經理齊玉順說。

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用中國智慧和大國工匠精神,將中國現代建造神器和手工砌築完美結合,將這個“未來建築”獎設計傑作變成了現實,創造了窯磚幹掛及砌築工藝在多曲面拱體結構上成功應用的世界首個案例。

針對各項業內罕見的技術難點,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組建了一支由全項目部各專業工程師組成的項目級BIM團隊,利用BIM5D行圖紙深化和協同管理,並基於BIM+MR、放線機器人和三維激光掃描技術對雙曲面拱體的施工進行從交底到驗收的全過程質量監控。

“通過MR混合現實技術,施工人員可預先直觀看到異型拱體的完成情況,達到身臨其境的模型交底效果。”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BIM負責人萬仁威說。“基於BIM的智能放線機器人可以直輕鬆實現放線測量,用放線機器人每100米可將誤差1釐米降到5毫米之內。能在一天內測量130個點,平均每天可以節省2個人工”。測量員劉永祥說。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成為千年瓷都文化新地標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入窯一色,出窯萬千。為實現設計“拱體表面磚體的顏色、厚度、材質呈漸變趨勢”的要求,中建一局景德鎮御窯博物館項目部通過調整不同的粉料和熟料配比,定製了190萬塊響磚、窯汗磚、基磚、青磚和灰磚,同時蒐集到90萬塊老窯磚,並前後進行了11次樣板實驗,對各種窯磚的比例和位置反覆調整,僅窯磚幹掛和砌築一項累計使用280萬塊窯磚。

“每一塊磚都是工人手工砌上去或掛上去的,所有的窯磚和構件必須精準保證精準的錯縫,才能確保8個拱體的弧度是平滑的,不出現端部翹頭的情況。工人砌掛完成每一平方釐米,項目技術人員均要運用放線機器人從不同方位對成型後拱體的弧度、角度進行復核校準,一旦發現拱體弧度有偏差,就要立刻調整。”齊玉順說。

設計師要求要最大程度凸顯建築本身的色彩,必須使用清水混凝土施工方案。清水混凝土是指混凝土拆模後不做任何裝飾處理,這就要求預埋件及預留洞口位置必須準確,混凝土澆築必須一次達到清水效果。但項目部發現景德鎮以及周邊省市的攪拌站,沒有一家有清水混凝土施工經驗,他們決定自己來試驗配比。為了調配出符合設計要求的清水混凝土,項目部做了28次試驗,終於找到了設計方認可的顏色。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成為千年瓷都文化新地標

景德鎮御窯博物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