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料|清幽讀書地——內山書店

“至於內山書店,三年以來,我確是常去坐,檢書談話,比和上海的有些所謂文人相對還安心,因為我確信他做生意,是要賺錢的,卻不做偵探;他賣書,是要賺錢的,卻不賣人血。”

——1933年魯迅《偽自由書》

有料|清幽讀書地——內山書店

1917年,上海四川北路魏盛裡169號(現四川北路1881弄)小巷裡,一間八張草蓆大小的木房間書店誕生了,店主人是日本人,叫做內山完造,因此給這家小書店命名為內山書店。

這家書店,最開始是以內山完造新婚妻子美喜的家庭副業的形式建立的,為的是補貼家用,卻不曾想到為中國的文學事業遮蔽了一時風雨。

1924年,內山完造買下了魏盛裡臨街的一所房子作為獨立的書店經營場所。

1927年,47歲的魯迅辭去中山大學的職務後來到上海定居,10月3日他第一次踏進內山書店見到內山完造,兩人從此成為莫逆之交。《魯迅日記》上記述,這天是魯迅與許廣平同去的,買書四種四本,十元二角。

內山完造曾四次掩護魯迅避難,也幫助過郭沫若、陶行知等左翼文化人士避居於書店。

1932年起,內山書店成為魯迅著作代理發行店,魯迅以“三閒書屋”的名義出版的許多書,就是由內山書店代銷的。

1935年,內山完造的弟弟內山嘉吉在東京也開了一家內山書店,專門出售魯迅先生的著作和其他中國書籍,門楣橫匾的“內山書店”四個字就是郭沫若題寫的。1936年魯迅去世後,內山完造發起募集“魯迅文學獎”,還被聘為《魯迅全集》編輯顧問。

內山書店對一時錢緊、希望月末一次性結算的顧客內山完造有求必應,月末全憑顧客主動前來結賬付款,店方不主動前去催賬。以至很多年後,郭沫若、葉靈鳳等在回憶與內山書店的關係時都坦承自己還有一筆無法還清的債,那就是在內山書店還有賒賬。

許廣平曾回憶,“內山書店特闢一片地方,設了茶座,為留客人偶敘之所,這設備為一般書店所沒有,是很便於聯絡感情,交接朋友的。以後魯迅樂於利用這一設備,幾乎時常地去,從此每去必座談”。

這個漫談會,給予內山的就不僅僅是售書了,而是交友。後來,當內山在四川北路設店之後,繼續沿用這種方式併成為與讀書人交流的場所,而且通過與來客在茶席上的漫談彙集成文字,成就了他的多本隨筆集。作為一種服務項目,現在的書店也會擺放一些桌椅供人休息,相比內山書店,內山營造的是互動、交流,現在是單向、施予。這就是差距了。

在那個時候的上海,有這麼一方小小的天地留給讀書的人,談天說地,自不必避諱,店主人也竟然是一位日本友人,這不得不讓人感嘆,究竟是感嘆書店,還是時代,就不得而知了。

這或許就是 紀錄片中,上海人表現出了那個時代的氣節和生活品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