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語和中國哪裡的方言最接近?

金日寰宇


我國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朝鮮族方言,與韓語發音比較接近,韓語當中摻雜了大量韓式英語摒棄了很多漢語變聲詞,而朝鮮語中有大量漢語轉接詞,所以韓語與正統的朝鮮語很大差異。實際上延邊州朝族語言主要與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咸鏡北道方言有非常密切的淵源關係。我國朝鮮族與朝鮮民主共和國、韓國通用的文字都是諺文,即韓文(蝌蚪文)。延邊州當地民族課本用的是朝鮮文。因為語言相通,延邊在南韓經商的中年人也有很多,我國東北境內的朝鮮族是在清末民國時期從朝鮮半島(北朝鮮)逃荒而來的,當時朝鮮半島處於日寇殖民時期,發生了一系立旱災與饑荒,他們為了討生活就舉家遷往鄰近的吉林地區,又在1931年日本侵佔東北後強迫大批朝鮮人遷入東北。朝鮮族善於耕種水稻、極為重視教育,經過近百年的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我們中華56個民族當中的一員。

朝鮮族主要分佈在我國東北吉林省的延邊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集安市、通化市,遼寧省的丹東市、桓仁縣與黑龍江省東南部。吉林朝鮮族祖上絕大數來自北朝鮮咸鏡北道,遼寧丹東朝鮮族主要由北朝鮮新義州移民而來,部分朝鮮族祖上來自韓國全州。東北朝鮮族居民大致沿鴨綠江沿岸沖積平原、長白山區、圖們江沿岸盆地分佈。其中延邊州與長白朝鮮族自治縣是我國朝鮮族人口最多的地區。朝鮮族主要有李、金、崔、姜、樸、尹、韓、鄭、車、盧、成、申、洪等幾大姓氏。

朝鮮語是朝鮮和韓國的官方語言,我國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長白朝鮮族自治縣等地主要以朝鮮語為母語,並通用漢語及漢字。朝鮮文字母在1446年由朝鮮王朝的世宗大王創造,稱為諺文。二戰結束南北朝鮮徹底廢除漢字,書寫全部採用朝鮮文字拼寫。朝鮮語的詞彙,漢字詞佔了近七成,其餘的是固有詞和外來語。其中韓國人的身份證人名、執業牌照人名與古代建築、地名等均用繁體漢字標註。

另外廷邊州還是我國著名的“足球之鄉″、“教育之鄉。”,延邊大學是吉林省的一所211大學,全國政協委員張德江就是延邊大學的知名校友!同時,延邊州經濟總量排名歷年來均位居。,我國各大少數民族自治州之首。東北朝鮮族在我國居住僅有近百年的歷史,崇尚白色,延邊州所產的泡菜和明太魚都大量出口到韓國,特產有朝鮮族冷麵、辣白菜、參雞湯、耳明酒等,朝鮮族主要的農作物為水稻,民族節日有歲首節、上元節、寒食節、秋夕節等,傳統朝鮮族舞蹈有劍舞、長鼓舞、扇面舞、巫舞、龍鼓舞、農樂舞等,其中汪欽縣農樂舞,已被列入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伽椰琴、奚琴、筒簫、長鼓、手鼓是朝鮮族的傳統民族樂器,錘子手機創始人羅永浩與著名歌手金潤吉就是延邊朝鮮族人。

著名抗日英雄朱德海本來出生於北朝鮮咸鏡北道,後來加入東北抗聯,成為了吉林和龍縣人,任和龍縣抗聯司令部政委,曾任黑龍江省寧安縣東京城於家屯共青團特別支部書記、密山縣鍋全村黨支部書記、東北抗日聯軍第四軍第三團後方留守處黨支部書記、延安朝鮮革命軍政大學校黨委委員及總務處長。當時我國處在抗戰時期,東北抗日聯軍在邊境長白山的林海雪原深處設立的很多密營和哨所抵禦日寇,當時北朝鮮金日成領導的朝鮮抗聯也加入了我東北抗聯游擊隊共同抗擊日寇,延邊州的烈士陵園當中就有朱德海的陵墓!

著名人民音樂家鄭律成,朝鮮族,生於南韓光州,今黑龍江哈爾濱市道里區建有“鄭律成紀念館″,鄭律成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繼聶耳、冼星海之後又一位傑出的優秀作曲家、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他被譽為“軍歌之父”。1933年鄭律成赴南京參加抗日活動,1939年,鄭律成創作《延安頌》一舉成名,並於1939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作曲。1950年,鄭律成正式加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定居北京。1976年因病去世。2009年,鄭律成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武陵郡王逍遙遊


因為工作的原因,每天接觸韓國人,雖然不會韓語,也瞭解一二。下面說說我粗淺的看法

說到韓語和漢語的關係,我們要梳理下歷史到現在韓國的語言。韓國曆史上一直是我國的藩屬國,深受中國文化影響,是中華文化圈的重要組成部分。韓國的士大夫等上流社會以會漢語漢字為榮,韓國的古籍也都是用漢字寫的。現在去韓國看看他們的宮殿寺廟,建築風格和我國一模一樣,大門兩邊的對聯都是漢子書寫的。


漢字可以說是韓國的官方語言,直到近代中國衰落,日本佔領韓國。為了從文化上控制韓國,不允許學校使用漢字,推廣日語教育。這個時間並不長,所以日語一直也沒有占主導地位。二戰後,韓國民族主義覺醒,開始重視文化建設。到朴正熙時代,廢除了漢語教育。現在大部分韓國年輕人不會漢字,不過一些文化修養好的還是可以看懂漢字的

在漢字被上層社會使用的同時,韓國民間也有自己的一套語言,相當於方言吧。漢字被廢除後,就成了韓語的最初形態。但是韓國都是表音字,不能準確區分意思。所以韓國人好多都是有漢語名字,不然根本無法區分。韓語為了彌補他天然的劣勢,借鑑了中文 英語 日語,慢慢的發展成為現在的韓語。好多韓語直接是把英文拿來用的,讀音都一樣。

可以說現在的韓語是個大雜燴,融合了各種語言,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個過程看作是需要的發展歷程。從上面可以老出,韓語是怎麼發展過來的,他和我們國內的需要都不一樣。不能簡單的說韓語和我國哪個方言相近


煙雨任平生556


韓語中70%是漢字詞,另外有一部分固有詞,以及一部分英語,其中的漢字詞大部分就是古漢語,只不過發音有點變化了,比方說足球,古漢語叫蹴鞠,韓語發音cugu.玉米,古漢語是玉蜀蜀,韓語發音wususu,另外碗的河南方言是gelou,韓語發音一模一樣,還有,風箏,韓語叫yuan,其實就是古漢語 紙鳶,數不勝數,所以說現在的韓語大部分其實就是中原古漢語的發音,只不過中國太大了,古代戰亂問題,人口遷移比較多,語言的發音都產生了變化,你讓現代中原人回到古中原,真不一定聽得懂,因為古中原人很多都南遷了,而留下來的中原人的語言經歷了戰亂,人口揉雜,也都已經變了,但是朝鮮半島相對比較封閉塞,語言傳承性比較好,所以把古漢語的發音保存了下來,只要古文學過一點,學韓語相對比較容易。


少林藏經閣


答案是閩南話,韓國人學閩南話比非閩南人更快,這種例子並不少見,另外,韓語作為本身是從中古漢語(隋唐宋)學習過來的“半漢音”語言,今天韓語裡許多與漢字音接近的字或詞,齊發音與普通話或其他方言差別較大。但與閩南語卻較多接近,如:學生、時間、車票、哥哥、的等日常高頻用語發音均高度相似。韓國人和閩南人溝通,並不需要花太多功夫,這是真的。



有興趣可以看看這個視頻。


無風即風


說韓語和閩南語相近並且還能簡單交流,還從發音發源地進行分析,頭頭是道,頗有道理!可是怎麼不問問閩南人呢,他們聽得懂韓語嗎?答案是否定的,經過問卷講閩南話的廈門、漳州、泉州本地人百分百都是一句聽不懂,由此可見或許是發音,語言繼承原始地有相似,但是經過多少年的隔離與變化,兩地語言已完全不同。若說語言相似,肯定是需要需要地理的相近,比如閩南語跟廣東的潮汕話跟粵語及其靠近,有些甚至一樣!朝鮮半島跟福建隔山隔海,近代以前幾無民間往來及融合,閩南地區一個縣裡口音都有好幾種,那是因為山區封閉自成一種口音!

因此方言與韓語相近,那應該是吉林延邊一代了吧!




鷹視國際


閩南語繼承的是古代中原的河洛語,而朝鮮話、韓國話很多也較好地繼承了古中原發音,因此兩者有時一些地方很相似。

先看看朝鮮話與河洛語有何相似之處,舉一些例子。

1、
韓朝話保留了河洛語(閩南語)的聲母部分,並且在韻母部分也有很好的保留。

如“金正恩”英文注音為:Kim Jong-un這是不準的,真正的朝鮮話注音是:gim jeong eun。而閩南語的發音是:Gim Jing Wun(這裡的“正”,我暫且只有白讀。其文讀,可以請泉州的說書人批註)。普通話是Jin Zheng Yin。可見普通話與前兩者相距比較大,而朝鮮話與閩南語發音,除了音調不同,注音高度接近!

一個有意思的事件是,金正恩原名“金正銀”,這是從小到大的名字,直到2010年在即將登上大位的時候才做了更名,猜測是為了更加莊重,體現皇恩浩大:)?



用普通話的人當然無法體會為什麼“金正恩”、“金正銀”這樣改名有什麼目的,是隨機的嗎?普通話:“恩”念en,“銀”念yin,能有什麼關係呢?

使用河洛語(閩南語)的人,一眼就可以看出“金正恩”和“金正銀”有什麼關係,因為Gim Jing Wun和Gim Jing Ngun的發音很接近。也就是,在閩南語中,“恩”讀Wun(陰平),“銀”讀Ngun(陽上),是兩個發音接近的字!可見朝鮮當年在給金正恩改名的時候,是花了一些心思的。

還有韓國《江南style》中的“江南”讀音Gang Nam,這一發音和閩南語的注音完全一樣,也是Gang(陰平) Nam(陽上),或者用更準確的英語是Gang Num。唯一的差別就是音調的不同,閩南語是按照8個聲調發音的。(普通話是Jiang Nan,聲母韻母都不同了)。

2、
還有一點,韓朝話還保留了入聲,這也是古漢語重要的特徵。閩南語有入聲,普通話沒有入聲。


二、
那麼,閩南語是因為河洛人衣冠南渡才保留在南方,而處在北方的朝鮮,就沒有受到蒙元、滿清的影響而改變古代發音嗎?

1、歷史上朝鮮國因為國家有較獨立的存在,所以並沒有經歷蒙元、滿清之禍。使得他們的語言、血統可以得到更好的保留。



《元史》王約傳記載,“朝廷議罷徵東省,立三韓省,制式如他省,詔下中書雜議,約對曰:“高麗去京師四千裡,地瘠民貧,夷俗雜尚,非中原比,萬一梗化,疲力治之,非幸事也,不如守祖宗舊制。”丞相稱善,奏罷議不行。高麗人聞之,圖公像歸,祠而事之,曰:“不絕國祀者,王公也。”
這裡說的是,蒙元因為大臣王約一時諫言,因此沒有攻打吞併朝鮮,令朝鮮非常感激。無論是否完全因為此事,朝鮮沒有被蒙元侵滅是客觀存在的。



即便到了清朝,因為朝鮮感念明朝,一直堅稱明朝才是正統,這個時候的朝鮮人,不把清帝國作為“中國”,更不把清帝國看怍中華。

“嗚呼!皇明吾上國也。上國之於屬邦,其賜賚之物,雖微如絲毫,若隕自天,榮動一域,慶流萬世。……蓋吾明室之恩不可忘也。……恩在肌髓,萬世永賴,皆吾上國之恩也。
今清,按明之舊,臣一四海,所以加惠我國者,亦累葉矣。……又詔永蠲正貢外別使方物,此實曠世盛典,而固所未得於皇明之世也。然而我以患而不以為恩,以憂而不以榮者,何也?非上國也。
我今稱皇帝所在之處曰行在,而錄其事。然而不謂上國者,何也?非中華也。我力屈而服彼,則大國也。大國能以力而屈之,非吾所初受命之天子也。今其賜賚之寵,蠲免之諭,在大國不過為恤小柔遠之政,則雖代蠲一貢,歲免一幣,是惠也非吾所謂恩也。
”(也就是,我朝鮮崇尚明朝,因為明朝是上國,而我被迫臣服於清朝,是因為我力量不足,但清朝不是上國,只是大國而已,你充其量只能用大國的力量使人屈服)


朝鮮官方一直保留祭祀明朝的活動。
康熙四十三年(甲申,1704)即朝鮮肅宗三十年三月,那時,清廷統一中國已經六十年,在朝鮮卻仍然記得“甲申之歲,回於今日,而又逢三月之朔,今三月十九日,即皇都淪陷之日也”。朝鮮官方依然要舉行祭祀,祭祀逝去的舊王朝,國王說,明神宗即萬曆帝的祭祀“是早晚必行之盛禮”,表示“空望故國,朝宗無地,追天朝不世之殊渥,念列聖服事之至誠,祇自嗚咽,流涕無從也。昔我仁祖大王當天翻地覆之日,不廢焚香望闋之禮,則經今丁皇朝淪陷之日,豈可遣官設祭而已耶”。

他們有的甚至堅持使用明朝年號。
為了表示這種文化的傳承和認同,在崇禎皇帝尚未自縊,明朝還殘存的時候,朝鮮“不忍背棄大明,凡祭祝之文及公家藏置文書皆書崇禎年號”。青原府院君沈器遠準備起事反清,試圖事成後“用崇禎年號,書示八方”,但事敗被殺,其中另一個為首的權鬥昌被捕受刑後說,“國事艱危,為清國所侵辱,百姓皆思中國,欲趁此時內清朝廷,外攘夷虜”。(朝鮮起事首領之一權鬥昌被捕受刑後說:“國家境況危厄,被滿清侵佔侮辱,百姓都想念中國,想要趁此時對內清除朝廷,對外抵制夷虜。”——轉者譯)

很長時間裡面,他們仍然堅持用崇禎年號。像雍正四年(1726),那個並沒有親身經歷過明嬗變的申澤(1662一1729)仍然署的是“崇禎紀元後九十九年”,而他去世後給他寫祭文的人也仍然用崇禎紀元,說他“生於崇禎紀元後再壬寅,卒於周甲後己酉”。


GohMaiLoon


這個題目挺好的,實際上,如果以長視野來看的話,中國每一個地方的都有自己的方言,如果沒有統一的語言,那麼實際上每一個地方都可以創造出一種語言。就像如今的歐洲一樣。

在遠古時代,每個地方的人都會創造出一些交流語言,而文字則是在語言後發的。由於地理條件的限制,語言在傳播的過程中通過聲音來傳播的,而聲音的傳播受制於人,每一個人的聲帶都不同,也就意味著聲音會變。但是文字不一樣。

不同地域的人聽到的可能不一樣,但是看到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這就是文字和語言的區別。韓國是直到世宗大王時代,才創造了屬於自己的文字,但是這個方法歧義太多。所以需要漢字來標註。

要說與什麼地方方言類似,當然是東北,雖然聽起來可能差一些,但是實際上發音還是很像的。特別是朝鮮族,簡直就是同種


以股易金


最象的就是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人說的朝鮮方言,如吉林省延吉市的朝鮮族人方言。除了中國人朝鮮族說韓語很象外,韓語的發音和福建一帶的閩南語比較相近。

韓國話是韓國人、朝鮮人與海外韓國人共同使用的語言,現在全世界共有約8000萬人使用該語言,說韓語的人主要分佈在朝鮮半島以及中國的吉林延邊,美國,日本,中亞各國及遠東地區,國際影響力排名全球第九。以前朝鮮半島上的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寫文章都跟中國一樣,使用中文的文言文。公元1443年12月,朝鮮王國的世宗大王創建訓民正音,也叫朝鮮諺文。雖然發明了韓國文字,但在很長時間內,朝鮮國的統治階層仍然偏好使用漢字,直到二十世紀初韓國的表音字母系統才開始大量使用。韓語,日語均有大量的漢語藉詞,朝鮮語佔70%,日語佔80%,上世初中葉,在國內民族主義的思潮下,朝鮮半島南北於1948年廢除漢字。

雖然韓國人在歷史上曾用漢字作為官方書寫語言,韓國曆史上也很長時間是中國的附屬國,但韓語與漢語的差異還是相當大的。現在韓文經過改革,書寫也沒有一個漢字了,反而日文裡有許多。相對而言,韓語與阿爾泰語系諸語言如蒙古語、日語的親緣關係相對較近。如果不看書寫,只看讀音,韓語與日語是最接近的。


陸棄


說到韓語,大家首先要弄明白其還有朝鮮語,所以我們自然就會想到中國的朝鮮族,又稱韓民族,朝族等。作為東亞主要民族之一,人口過百萬的國家就是有中國,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國朝鮮族有183萬人,雖然受中國文化影響,但其語言依然是以朝鮮語–韓語為主。



其次,還包括福建南部的閩南地區,他們的語言閩南語就語韓語很是相似,

這部分的人學習韓語就比較容易,而且有些文字的發音十分相近。當然這與日本有關係,韓語的文法與日語相似的驚人,大家也都知道,日語就是從漢語中繼承而來,所以,韓語與漢語也就有了一定聯繫。


罪惡void


如果問題問的是跟中國漢語方言對比的話,那答案就是:沒有一個接近的!如果是中國境內的語言來說,中國朝鮮族說的朝鮮語本身跟韓語就是一種語言,交流基本無太大障礙。比漢語中的北京話和粵語的差距要小很多的。但是,對於這個問題的回答卻絕對不是“不相似”這麼簡單。

如下為韓國的“國漢混用文”:

什麼意思呢?就是把韓語中的漢字詞用漢字寫出來,非漢字詞彙用韓文表示出來。那麼你就會看到上面這份報紙。我甚至都不用解釋,大家都應該能大致看明白這是什麼意思!至少能明白這份報紙在講什麼!

大家看著是不是像日本報紙,哈哈,其實,日文跟韓文是一種狀況,語法相同,但是採用了大量的漢字詞語,這些詞彙現在還都可以用漢字寫出來,只不過,日本還將日語中的漢字詞用漢字寫,韓國現在全用韓文了。

所以說:

1.論語法,韓國語跟中國漢語任何一種方言都不相同;跟中國朝鮮族的朝鮮語是同一語言。

2.論詞彙來源,韓國語同中國漢語所有方言都類似,都採用了大量漢語詞彙。

3.論發音:韓國語漢字詞發音最接近的是閩南話和客家話。次要,如果說從保存古漢語來說,跟粵語漢字發音比較相似,保留入聲非常完整。(這裡我覺得我需要拓展一下,韓國語中,“學”讀作hak, “十”讀作“sip”).如果是客家人和閩南人應該能知道這個發音。粵語中“學”讀作“hok”,“十”讀作“sap”.

這裡強調的是“漢字詞”。越南,韓國,日本,朝鮮都輸入了一整套的漢字發音,我們對比的是輸入的這些漢字詞的發音。

再詳細的解釋,可以到我的頭條號看看我以前對這些的詳細解釋。正在努力完善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