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世界級國際電影節共有11個,它們的舉辦國、名稱、創辦時間、開幕時間、最高獎項分別是(排名按時間順序):

法國戛納 1939年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 1953年

1931年 意大利威尼斯

1951年 德國柏林、捷克拉羅維發利

1959年 俄羅斯莫斯科

加拿大蒙特利爾 1977年阿根廷馬塔布拉塔 1989年1976年 埃及開羅1985年 日本東京1993年 中國上海

1.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1年,每年的8月30日至9月9日。最高獎項為金獅獎;

2. 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39年,每年5月10日至21日,最高獎項為金棕櫚獎;

3. 捷克拉羅維發利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項為水晶球獎;

4.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1年,每年2月7日至18日,最高獎項為金熊獎;

5. 西班牙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3年,每年9月21日至30日,最高獎項為金貝殼獎;

6. 俄羅斯莫斯科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59年,每年7月16日至29日,最高獎項為聖•喬治獎;

7. 埃及開羅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6年,每年11月7日至18日,最高獎項為金字塔獎;

8. 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77年,每年8月25日至9月4日,最高獎項為美洲大獎;

9. 日本東京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5年,每年10月28日至11月5日,最高獎項為東京大獎;

10. 阿根廷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89年。每年11月6日至25日,最高獎項為金樹商陸獎;

11. 中國上海國際電影節:創辦於1993年,2006年起由兩年一次改成一年一次。六月上旬,最高獎項為金爵獎;

12. 九大世界級國際電影節:除了西班牙的聖塞巴斯蒂安國際電影節和阿根廷的馬塔布拉塔國際電影節之外的其他九個世界級國際電影節合稱為九大世界級國際電影節。

13. 五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加拿大蒙特利爾國際電影節及捷克卡羅維法利國際電影節是國際電影聯合會確定的國際五大電影節。

14. 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法國戛納國際電影節、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和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合稱為歐洲三大國際電影節。

15. 中國四大電影節:上海國際電影節、金雞百花電影節,中國長春電影節,珠海電影節,合稱為中國四大電影節。

16. 中國電影四大獎:中國電影金雞百花獎、大眾電影百花獎、中國電影華表獎和中國電影童牛獎。

提到這裡要重點說一下歐洲三大電影節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戛納國際電影節

戛納電影節譯作是康城或坎城電影節,可說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之首,這是由於戛納的特性而決定的。威尼斯太講求藝術,而柏林則走意識形態路線,唯有戛納可算是商業與藝術兼容的,自然能夠吸引大量的商業和藝術片來參加。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1939年,法國為了對抗當時受意大利法西斯政權控制的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決定創辦法國自己的國際電影節。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籌備工作停頓下來。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9月20日在法國南部旅遊勝地戛納舉辦了首屆電影節。自創辦以來,除1948年、1950年停辦和1968年中途停斷外,每年舉行一次,為期兩週左右,每年九月舉行。1951年,為了在時間上爭取早於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改在5月舉行。1939年創辦之初,其主要獎項為“評委會大獎”和“陪審團特別獎”。1956聯社最高獎為“金鴨獎”,又在1957年正式更名為“金棕櫚獎”,分別授予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科教片、美術片等。此外歷年來還先後頒發過愛情心理電影、冒險偵探電影、音樂電影、傳記片,娛樂片、處女座、導演、男女演員、編劇、攝影、剪輯等獎。

電影節的活動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週”、“一種注視”、“影評人週”、“法國電影新貌”、“會外市場展”。有兩組評審委員分別評審長片和短片,“正式競賽”的部分由各國電影文化界人士組成,其人選都是頗有聲望的導演、演員、編劇、影評人、配樂作曲家等、而其中一名擔任主席。非競賽單元以提拔新人為主,其中“導演雙週”及“一種注視”發掘了不少頗具潛力或業有成就的導演。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當前戛納電影節每年定在五月中旬舉辦,為期12天左右,通常於星期三開幕、隔週星期天閉幕。其間除影片競賽外,市場展亦同時進行。電影節分為六個單元:"正式競賽","導演雙週","一種注視","影評人週","法國電影新貌"和"會外市場展"。迄今為止,華語電影只有陳凱歌導演的《霸王別姬》(金棕櫚獎)和張藝謀《活著》(評委會大獎)、《鬼子來了》(評委會大獎)獲得過有分量的大獎。

華語獲獎

1959年,臺灣話劇界元老田琛的《蕩婦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戛納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

李翰祥(臺灣導演):1960《倩女幽魂》、1962《楊貴妃》、1963《武則天》入圍”金棕櫚獎“。《楊貴妃》因富麗堂皇的宮廷布景和服飾奪得最佳內景攝影色彩獎,成為第一部在戛納獲獎的華語電影。

1964年,唐澄的水墨動畫《小蝌蚪找媽媽》獲得第04屆戛納電影節榮譽獎。

1975年,胡金銓《俠女》奪得僅次於金棕櫚獎和評審團大獎的最高綜合技術獎,將中國武俠電影推向了世界。1983年岑範《阿q正傳》成為首部入圍戛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的大陸影片。

1990年,張藝謀《菊豆》獲得首屆路易斯—布努埃爾獎。

1993年,陳凱歌《霸王別姬》獲“金棕櫚”大獎(第一部“金棕櫚”大獎華語影片),侯孝賢《戲夢人生》獲評委會大獎。

1994年,張藝謀《活著》獲得評審團大獎,葛優獲最佳男主角(首位華人戛納影帝)。

1995年,張藝謀《搖啊搖,搖到外婆橋》獲第48屆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1997年,王家衛《春光乍洩》入圍主競賽單元,奪得最佳導演獎(王家衛成為首位戛納最佳導演)。

1999年,陳凱歌《荊軻刺秦王》獲得戛納最高技術大獎。

2000年,王家衛《花樣年華》獲得戛納最佳藝術成就獎(杜可風、李屏賓、張叔平),梁朝偉榮膺戛納影帝,姜文的《鬼子來了》獲評委會大獎,楊德昌的《一 一》獲最佳導演獎。

2001年,侯孝賢《薔薇的名字》、蔡明亮《你那邊幾點》獲戛納技術大獎。

2002年,伍仕賢的電影短片《車四十四》成為首部入選戛納電影節“導演雙週”單元的華語短片,廖琴《哭泣女人》獲“一種注視”特別提名獎。

2004年,張曼玉《清潔》(法國電影)摘戛納最佳女主角桂冠(首位華人戛納影后,首位亞洲戛納影后)。

2005年,鞏俐獲得“戛納特別大獎”。

2005年,王小帥《青紅》獲得評委會大獎。

2006年,王家衛成為第一個擔任戛納評委會主席的華人。王超《江城夏日》獲“一種關注”單元最佳影片。

2007年,王家衛的英語新片《藍莓之夜》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同時成為開幕影片,這也是戛納電影節六十年來第一次以華人導演的電影作為開幕影片。

2009年,《春風沉醉的晚上》梅峰獲最佳編劇獎(繼王小帥《左右》柏林獲獎後中國編劇第二次在國際A類電影節獲得編劇獎)

2010年,王小帥《日照重慶》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2013年,賈樟柯的《天註定》入圍“金棕櫚獎”主競賽單元。

2017年,中國導演邱陽《小城二月》獲短片金棕櫚獎,這是中國電影自陳凱歌之後的第一座金棕櫚。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德國柏林國際電影節

1945 年的夏天,電影從德國人的生活中暫時消失了兩個月,德國多數大城市成了一片廢墟,柏林的建築倒塌了四分之三,許多人躲到地下掩體過夜,更多的人露宿街頭。盟軍雖然佔領了德國首都,還有更多的事要做,重建秩序,保障治安,捉拿納粹餘黨,滿足居民日用供給。在這種情況下,所有的文化場所都關門了,但衣食的匱乏也沒能阻礙老百姓對娛樂生活的需求,那一年的秋天剛剛來臨,歇業不久的電影院紛紛開張,奉獻出兩個小時的忘情投入和溫馨空間,是電影給了風雨飄搖中的德國人最後一點卑微的溫暖,即令國破家亡,德國電影人也在努力工作。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誕生的第一年,政府就對資助電影極為熱心,他們想到要搞一個大規模的國際電影節,就定在柏林,須知對於聯邦德國來說,西柏林是嵌入民主德國的一塊飛地,地理位置非常敏感。為什麼一定是柏林?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從柏林電影節誕生的第一天起,政治就是壓倒性的主題,至少電影藝術交流完全不在考慮之列。這是一個完全的冷戰產物。

對柏林電影節的創辦起到關鍵作用的其實是美國駐德的文化官員,他們一心要將電影節塑造成鼓吹西方文明制度,反對共產主義的文化橋頭堡。柏林這個曾經的東歐文化樞紐,此刻成為西德民主復興的象徵。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1951年6月,西柏林舉辦了第一屆電影節。因為預算不高,規模也不大,只有20個國家的來賓參加,這個被盟軍炮彈摧毀的城市顯然不是理想的旅遊之地,所有人都對糟糕的天氣和接待工作怨聲載道。柏林的濃厚政治色彩從一開始就和戛納、威尼斯等競爭對手注重商業性涇渭分明,其他歐洲電影節都十分依賴明星及圍繞明星的狗仔隊來獲得關注,滿街是兜售電影和計劃書的片商。但柏林卻依靠地緣政治的特殊位置,吸引了包括邁克爾·鮑威爾、羅伯託·羅西里尼和亨利-喬治·克魯佐在內的一流電影人光臨。參加電影節的國家和人數也逐年穩步上升,終於被國際電影製片人協會(FIAPF)接納為國際A類電影節,加入了老資格的威尼斯和戛納的行列。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第1屆柏林電影節美國人贊助了大部分資金,美駐德官員OscarMartay參加完威尼斯電影節後對在柏林舉辦一個類似的活動十分支持,他還希望舉行的時間不能跟在夏秋之交的威尼斯之後,不然對新生的柏林電影節來說,吸引好電影參加就更困難了。幾乎就在柏林電影節創辦風聲剛傳出,東邊馬上宣佈要在每年夏天舉辦一個國際青年電影節。所以西柏林這邊決定把會期放在6月,以示抗衡,而且要吸引東邊的人來參加,並不限於青年人。每年6月舉辦的傳統一直到1977年才改到2月。

華語電影歷屆主競賽單元獲獎情況

1988年(第38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張藝謀《紅高粱》

1989年(第39屆)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吳子牛《晚鐘》

1990年(第40屆)

傑出藝術成就獎銀熊獎:謝飛《本命年》

1992年(第42屆)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張曼玉《阮玲玉》

1993年(第43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

1995年(第45屆)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蕭芳芳《女人四十》

傑出藝術成就獎銀熊獎:李少紅《紅粉》

1996年(第46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李安《理智與情感》

最佳導演銀熊獎:嚴浩《太陽有耳》

1997年(第47屆)

評審團特別獎銀熊獎:蔡明亮《河流》

2000年(第50屆)

評委會大獎銀熊獎:張藝謀《我的父親母親》

2001年(第51屆)

評委會大獎銀熊獎:王小帥《十七歲的單車》

最佳導演銀熊獎:林正盛《愛你愛我》

最佳新進男演員:崔林、李濱《十七歲的單車》

最佳新進女演員:李心潔《愛你愛我》

2003年(第53屆)

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作品獎:張藝謀《英雄》

傑出藝術成就獎銀熊獎:李楊《盲井》

2005年(第55屆)

評委會大獎銀熊獎:顧長衛《孔雀》

傑出藝術成就獎銀熊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阿爾弗雷德·鮑爾特別創新作品獎:蔡明亮《天邊一朵雲》

2006年(第56屆)

最佳電影音樂銀熊獎:金培達《伊莎貝拉》

2007年(第57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08年(第58屆)

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小帥《左右》

2010年(第60屆)

最佳編劇銀熊獎:王全安、金娜《團圓》

2014年(第64屆)

最佳影片金熊獎:刁亦男《白日焰火》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廖凡《白日焰火》

最佳藝術成就獎(攝影):曾劍《推拿》

2016年(第66屆)

最佳藝術成就獎(攝影):李屏賓《長江圖》

華語電影主要獎項獲獎情況

金熊獎

1988年(第38屆):張藝謀《紅高粱》

1993年(第43屆):李安《喜宴》、謝飛《香魂女》

1996年(第46屆):李安《理智與情感》

2007年(第57屆):王全安《圖雅的婚事》

2014年(第64屆):刁亦男《白日焰火》

最佳男演員銀熊獎

2014年(第64屆):廖凡《白日焰火》

最佳女演員銀熊獎

1992年(第42屆):張曼玉《阮玲玉》

1995年(第45屆):蕭芳芳《女人四十》

最佳導演銀熊獎

1996年(第46屆):嚴浩《太陽有耳》

2001年(第51屆):林正盛《愛你愛我》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意大利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號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於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週。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於1946年恢復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別獎、綜合獎、"墨索里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里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20世紀60年代末,威尼斯電影節再遭波折,政治因素導致原有的影片評獎制度被廢除,改為觀摩放映的方式,直至1980年才恢復評獎。儘管如此,在此期間每年世界各國仍有很多優秀作品參展。

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於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只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號,而評判標準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儘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華語電影主要獎項獲獎情況

金獅獎

1989年(第46屆):侯孝賢《悲情城市》

1992年(第49屆):張藝謀《秋菊打官司》

1994年(第51屆):蔡明亮《愛情萬歲》

1999年(第56屆):張藝謀《一個都不能少》

2005年(第62屆):李安《斷背山》

2006年(第63屆):賈樟柯《三峽好人》

2007年(第64屆):李安《色·戒》

最佳男演員獎

1994年(第51屆):夏雨《陽光燦爛的日子》

最佳女演員獎

1992年(第49屆):鞏俐《秋菊打官司》

2011年(第68屆):葉德嫻《桃姐》

最佳導演獎

1999年(第56屆):張元《過年回家》

2011年(第68屆):蔡尚君《人山人海》


編導統考:世界級電影節彙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