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的沙坡頭聞名於世,始於治沙成就,並非旅遊景觀

在寧夏中衛市城西20千米處,當騰格里滾滾的黃沙從西、北方向洶湧撲向東南時,卻被一條黃河扼制,在此地它華麗地一轉身,畫出一個“S”形的模樣,使騰格里的黃沙不得越河前行,只得在河前隆起一座百米多高的大沙山,也因此造就出一個神奇的地方——沙坡頭。

中衛的沙坡頭聞名於世,始於治沙成就,並非旅遊景觀

沙坡頭名聲顯赫古已有之。在歷史上,它有一個十分響亮的美名,叫“鳴沙山”。《讀史方輿紀要》摘引元代史志記載說:“自蘭州而東,過北卜渡,至鳴沙河,過應理州,正東行至寧夏路。鳴沙河,即寧夏中衛鳴沙山南黃河也。”這裡所說的“鳴沙山”,即今之沙坡頭。恰如這個名字,沙坡頭正好是騰格裡沙漠東南部的“頭”,位於騰格里大沙漠的東南邊緣與黃河交會的地方,隸屬中衛市的沙坡頭區。沙坡頭還有一個名字,叫“沙關暗門”,見於中衛古縣誌記載。在古時候,沙坡頭是絲綢之路通往西域的要塞,也是古代軍事咽喉要道。因其靠沙臨河,十分險峻,一般人和馬不易通過,必須經沙坡頭至長流水溝方可抵達河西走廊。因為沙漠中並無明顯的道路,也許古時還另有一條要道的緣故,沙坡頭又被稱為“沙關暗門”。

中衛的沙坡頭聞名於世,始於治沙成就,並非旅遊景觀

在很久以前,沙坡頭叫“萬斛堆”。《明史·地理志》載,中衛“西有沙山,一名萬斛堆。大河在南”。又叫“沙陀頭”,也許是“萬斛堆”不足以狀其大,又或許是“沙陀”與“沙坡”諧音的關係,後來,便叫作“沙坡頭”。圖為沙坡頭滑沙道。

作為草原向荒漠的過渡地帶,沙坡頭集大漠、黃河、高山、綠洲為一處,面積1.3萬餘公頃,既具西北風光之雄奇,又兼江南景色之秀美。站在沙坡頭極目眺望,北面是一望無際的騰格裡沙漠,南面是鬱鬱蔥蔥的綠洲,干與溼、黃與綠,就這麼界限分明地結合在一起了。看北面,綿綿不絕的是沙,滔滔不絕的仍是沙,沙子細膩而柔軟,沒有一絲塵土,純淨地在陽光下泛著黃金一般的光亮,沙丘連綿起伏如虯龍蜿蜒,又似大海中的波濤湧來蕩去。一道道被風吹成的流線型山脊輪廓明顯,湛藍的天空下,峰脊如刀,浩瀚、蒼涼、雄渾。傳說,唐代詩人王維奉旨安慰在河西打了勝仗的將士,途經寧夏中衛沙坡頭,面對大漠、黃河壯美的景色,禁不住激情澎湃,於是揮毫潑墨,寫下“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著名詩篇。

中衛的沙坡頭聞名於世,始於治沙成就,並非旅遊景觀

沙坡頭聞名於世,始於治沙成就,並非旅遊景觀。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旅遊業方興未艾,中衛的旅遊部門才發現沙坡頭有著獨特的景觀,始將其建成一個頗具特色的遊覽勝地。那時,沙坡頭是寧夏回族自治區最早開發的景區之一,被國家旅遊局和中國知名專家、學者稱為“世界壟斷性旅遊資源”。為什麼對這片荒漠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呢?原因有三:其一,壯麗的騰格裡沙漠、雄偉的賀蘭山、九曲黃河、沙漠綠洲薈萃一處,尤其是沙、河相連,沙為河堤的自然風光獨特無比,不可再造;其二,“沙坡頭治沙成果”本身就具觀光價值,它給受沙害侵擾而日夜不安的人類帶來了希望和曙光;第三,在沙坡頭,有大量的新、舊石器時期遺址,古巖畫、古陶窯遺址,秦漢長城古烽燧、古絲綢之路要塞、軍事要衝、古水車等歷史遺蹟,它們證實著這裡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