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去見識一下古代的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帶你去見識一下古代的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傳統造紙方法中的抄紙工藝

一、歷史淵源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耒陽人蔡倫於東漢永元間(89—105)發明。其後,蔡倫回到家鄉傳授造紙技藝,今耒陽蔡倫紀念園內尚存蔡倫傳授造紙術時開掘的池塘蔡子池、搗製造紙原料的石臼等。利用植物纖維造紙的技藝在耒陽境內迅速傳開,世代傳承。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載:“縣人今猶多能造紙,蓋蔡倫遺業焉。”家鄉澤被蔡倫傳授造紙術“萬世之恩”,千百年來,春秋致祭蔡倫。蔡侯祠旁尚存唐代祭祀蔡倫用的石質香爐“寶鼎”。每逢初一、十五起槽(即年內準備抄紙)、散槽(年內抄紙結束)等,造紙工匠都要祭祀蔡倫的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二、產業沿襲

傳統造紙作坊遍佈耒陽境內10餘個鄉鎮,約有500餘家。其中盛產楠竹的黃市、大河灘、上堡、陶洲、鹽沙、三都等鄉為主要分佈地。原料除了以楠竹為主外,還有闢荔樹皮、野麻皮等;產品有包皮紙、湘薄紙、皮紙、五色紙等土紙。唐宋時期,以耒陽造紙為主的衡州成為湖湘造紙主要產地,明代更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名優產品。萬曆《湖廣通志·方產》就有衡州府耒陽紙的記載。清際,耒陽古法造紙進入鼎盛時期。據清光緒《耒陽縣鄉土志》載:“土紙在本境銷行每歲約三千餘擔;陸運出境到漣州、郴州、桂陽州、坪石等處銷行,每歲七千餘擔;水運出境至衡州、湘潭、長沙、漢口等處銷行,每歲一萬餘擔。”其時,土紙以擔銷售,每90張為一刀,360刀為一擔。年銷售量達2萬擔有餘,產量之高可見一斑。因紙而發的商貿運輸十分繁忙。蔡倫古法造紙產地之一的大禾灘成為耒陽主要口岸。由於運紙的船隻多,運輸量大,湘江沿線多處碼頭建有蔡倫廟,今衡山萱洲尚存有蔡倫廟廟額。船隊到此,船伕上岸打尖,到廟裡焚香祭拜蔡倫,求得平安。

進入民國時期,由於耒陽造紙廠和湘南造紙廠的建立,古法造紙業受到一定衝擊。1944年,日寇侵入耒陽後,造紙廠和大部分手工造紙作坊停辦,戰後陸續恢復。1949年,全縣有古法手工造紙作坊335個。

新中國成立後,手工造紙作坊進一步發展,1953年,全縣產土紙2500擔,1955年達4700擔。1953年,耒陽造紙廠建成投產,1982年更名為蔡倫造紙廠。同年新市、灶市兩個鎮辦造紙廠建立。

帶你去見識一下古代的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傳紙造紙方法中的煮製紙藥

三、原料選擇

耒陽蔡倫古法造紙技藝主要以楠竹為原料,經過漚製成紙料,再添加以山胡椒葉(或野生獼猴桃藤)製成的紙藥(也稱滑水),然後抄製成各種品種的紙。從選料到成品有60多道工序。其技藝雖然原始,但從選料起即要求嚴格。用作原料的竹須用抽枝條尚未長葉的新竹,採集時間為立夏之後,小滿之前。小滿之後竹子老了,漚不爛。又如紙藥的蒸煮必須煮足12個小時,根據情況隨時加水。再如添加紙藥必須掌握好度。紙藥多了紙料不上抄紙的紙簾,少了則抄出的紙厚薄不勻,粗糙難當。

四、製作工序

a、選竹、砍竹、破竹(劈竹)、截條、打捆、醃漚(加石灰、清水)、清洗、水浸、晾乾、水浸、晾乾、水浸、壓榨、搗料、踩料、搗料、撈渣、搗料、撈渣、搗料、撈渣、輸槽、沉漿。

b、紙藥製作工序

選料、採集、蒸煮(用石灰水)、濾渣。

c、配料

將紙藥摻入紙料,攪勻,以手試之,有一點粘手即可。

d、製紙

抄紙、疊放、壓榨、分紙、焙乾(或晾乾)、選紙、剪邊、包裝為成品。

e、紙簾製作工序

選竹、破竹、制籤、織簾、做漆、成簾。

除以楠竹為原料抄造土紙外,還以野麻皮為原料製作湘薄紙,以闢荔樹皮為原料製作皮紙,工序大致相同,故不另述。

五、器具和設施

a.紙料製作

柴刀、草蓆、料刀、漚料池、水桶、耙頭、料圈、泡料池、畚箕、扁擔、木榨、石碓、石臼、扒料鉤、木槽、搗扒、竹三叉等。

b.紙藥製作

鐮刀、籮筐、水桶、灶、大鍋、濾袋、紙藥桶等。

c.製紙

紙槽、水勺、五爪叉、簾床、紙簾、紙榨、竹鑷、抬紙架、焙房、松毛刷、米湯桶、擦焙掃把、檢紙臺、裁剪紙刀等。

d.紙簾製作

篾刀、勻刀、馬凳、線架、線尺、簾桌、簾架、簾坨、漆筒、生漆刷等。

帶你去見識一下古代的造紙術,中國四大發明之一

傳紙造紙方法中的取料

六、造紙製品

耒陽蔡倫古法造紙製品按原料不同可分為包皮紙、湘薄紙、皮紙、錢紙、五色紙等。

七、歷史價值

耒陽蔡倫古法手工造紙技藝遠溯東漢造紙術發明家蔡倫,與蔡倫發明的造紙術一脈相承,距今已有1900年曆史,堪稱蔡倫造紙術的“活化石”。 整個造紙業從原料的選擇到工藝流程的設置,均是立足於自身物產等條件,是對蔡倫造紙術的傳承與發展,千百年來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化、科技交流,推動了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其所造紙張曾經大量用於印刷業,成為文獻典籍、史志文學作品的載體。宋時,衡陽乃至湖湘地區印刷了大量書籍;全國四大書院之一的石鼓書院摹印國子監和其它州府的典籍,供生徒學習;為耒陽、湖湘乃至中華文明和社會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