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因美轉讓達潤工廠與恆天然“分手”還是握手?

■本報記者 夏 芳

走在保殼路上的*ST因美在2019年新年首個交易日又有了新的動作。

*ST因美髮布公告稱,公司在與恆天然澳大利亞、恆天然SPV等相關方就終止達潤工廠合資等相關協議達成一致後,擬將所持達潤工廠51%的資產轉讓予恆天然SPV,轉讓對價為11992萬澳元(約合人民幣 5.95億元)。恆天然SPV、恆天然澳大利亞為*ST因美持股5%以上股東恆天然乳品(香港)有限公司的關聯方,本次交易構成關聯交易。

轉讓達潤工廠

將改善公司現金流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0月27日,*ST因美以8200.8萬澳元收購恆天然澳大利亞下屬生產中心達潤工廠(Darnum)51%的權益,並與恆天然方共同組建非公司型合資(以下簡稱“UJV”)架構運營達潤工廠。雙方擬為UJV總計投入2億澳元,*ST因美總投資為51%,即1.02億澳元,投資總額扣減收購價格後剩餘部分作為UJV的流動資金。

對於這筆投資,*ST因美當時給出的理由是,為加速全球嬰童食品領域的資源整合,延伸公司產業價值鏈,推進全球化戰略。

如今,這筆海外投資的存續時間僅有3年,對於此次轉讓一事,*ST因美表示,為了更好地優化產能佈局、改善上游供應鏈,適應國內外經濟發展形勢。

此次交易對*ST因美的影響,公司表示,資產轉讓將改善公司的現金流狀況,同時公司將合理配置融資資源,處理好相關的海外項目融資後續安排。交易將使公司在保持國際奶源供應的前提下,幫助優化過剩產能、加強盈利能力。

不過,對於此次雙方的“分手”,乳業專家宋亮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達潤工廠是*ST因美和恆天然之間的紐帶,此次將工廠還給恆天然,或許為雙方進一步分開做準備,但也不排除雙方繼續走下去。

在宋亮看來,*ST因美作為國內大型的奶粉企業,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而作為第二大股東的恆天然也希望*ST因美有好的發展,雙方關係緊張不利於企業發展。

同樣,在香頌資本執行董事沈萌看來,此次工廠轉讓,可以緩和雙方的合作關係。“恆天然也在推出自有品牌的產品,而達潤工廠是一家成熟運轉的工廠,對恆天然也比較有利,同時,作為上市公司,*ST因美承諾每年採購基粉,這種承諾對恆天然來說可以彌補投資虧損。”沈萌對《證券日報》記者如此表示。

根據*ST因美的公告顯示,達潤工廠2017年度完成營業收入人民幣15.87億元,淨利潤人民幣9638 萬元。

“分手”是為了更好發展

事實上,處於保殼中的*ST因美,第一大股東和第二股東的關係如果一直處於緊張狀態,對其自救將不利,而這次轉讓工廠可以帶給*ST因美一定的現金流,對公司未來的發展有了更多資金支持,緩解公司壓力。

在*ST因美公司相關人士看來,彼時,公司的設想是做國際化大型企業,但是在正常的運行當中遇到了一些問題,而此次轉讓達潤工廠也是收縮投資,為企業更好的發展做鋪墊。

在上述人士看來,*ST因美不缺技術人才、不缺工廠,缺的是市場運作能力,現在企業在補短板,這個過程需要一兩年的時間。

而在沈萌看來,*ST因美新管理層上任後,企業也在積極地尋求變革。既然管理層有心將上市公司搞好,作為二股東的恆天然沒有理由攔著不讓。在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下,*ST因美和恆天然應該攜手共進,合則利,不合則兩敗。

值得一提的是,在2018年12月份,*ST因美引入長城(德陽)長弘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以下簡稱“長弘基金”)成為公司的第三大股東。至此,在*ST的股東結構中,既有外資恆天然,又有國有資本長弘基金。

對此,沈萌表示,*ST因美三個股東之間形成制衡,更有利於公司的穩定,為*ST因美2018年扭虧以及日後恢復產能增長打下良好的基礎。

事實上,在經歷了2016年、2017年連續兩年虧損後,*ST因美2018年首要任務是保殼。如今看來,公司創始人謝宏的復出,包秀飛的加盟,公司渠道重構、戰略調整、資產出售等一系列“自救”行動效果凸顯,而*ST因美也發佈了全年扭虧的業績預告。但是,對於投資者和股東們來說,看到企業可持續性發展才是硬道理,未來留給*ST因美管理層的任務依然艱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