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的現狀與未來(一):茶藝究竟是什麼?

近10年來,茶藝在中國的發展可謂如火如荼,茶藝師這個行業逐漸走入了大眾視野,各類茶藝大賽層出不窮。

然而,盛世之下,激流暗湧。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掩蓋了標準的缺失、理念的混亂,茶葉圈內外都隱隱感到茶藝需要發展、需要變革,只是誰都沒有想到,這場變革竟然是以這種方式降臨。

2018年9月,2022年杭州亞運會宣傳片《潮湧》正式發佈。

當人們認為,這不過是又一次向國際展現中國文化的機會時,變數卻突如其來。

茶藝的現狀與未來(一):茶藝究竟是什麼?

(註釋:宣傳片中的茶藝師用茶夾撥茶)

尚且不論片中的茶藝師用茶夾撥茶這一低級錯誤,更讓人無語的是,這位茶藝師甚至把茶夾拿反了。

杭州素來被認作是中國茶都,有深厚的茶文化積澱,但杭州亞運會的宣傳片卻為世人奉獻了一場不及格的茶藝表演,不禁令人咋舌。

該宣傳片作為杭州市政府主導的項目,驗收人員不是內行情有可原,但值得深究的是,茶藝師何以連“茶道六君子”的基本使用方法都不明瞭?

因此,此次事件已並不是一個單純的政府公關危機,它折射出了近年來茶藝發展的亂象。

此宣傳片一經發布便受到了茶藝界人士與廣大愛茶者的廣泛關注,並由此引起了一場關於當代茶藝的大討論,在這個系列中,小編就為大家整合各家觀點,從當代茶藝發展的各個方面展開分析。今天,我們就來探討茶藝這一概念的含義。

一個詞用的多了,就容易混淆了它的本來面貌。“茶藝”一詞在當下已無人不知,但需要說明的是,“茶藝”的現代含義,只能追溯到1940年。

唐代時期,茶聖陸羽在《茶經·一之源》中寫道“凡藝而不實,植而罕茂。法如種瓜,三歲可採。”這是目前可考的“茶”與“藝”最早同時出現的資料。但“藝”在此處指的並非是藝術,而是農藝,指種植技術。

與此相似的還有明代《茶譜》與清代《番禺縣誌》。

明代,錢椿年編、顧元慶刪校的《茶譜》道“藝茶欲茂,法如種瓜,三歲可釆,陽崖陰林,紫者為上,綠者次之。”清同治十年,李福泰、史澄編《番禺縣誌》曰:"有河南茶,珠江南岸三十三村,多藝茶。有家園茶,蓼湧南村市頭等處,亦多藝茶。"可以發現,明清時期,“茶”與“藝”共同出現時,“藝”指的也是種植技術。

茶藝的現狀與未來(一):茶藝究竟是什麼?

比較不同的是宋代釋義。陶谷《茗荈錄·乳妖》載:吳僧文了善烹茶,高保勉“延置紫雲庵,日試其藝”。陳師道撰《茶經·序》,有“茶之為藝”說。此處的藝為烹茶、飲茶意。可以說,這開啟了後世稱品飲程式為“茶藝”的先例。

可以發現,傳統中國不同時期對藝之於茶的釋義各不相同。據餘悅研究員等人考證,直到1940年,胡浩川先生為《中外茶業藝文志》作序時使用了"茶藝"一詞,用以指代包括茶樹種植、茶葉加工、茶葉品評在內的各種茶之藝,才為當代“茶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我國的茶葉學科在近幾十年來又有了飛速的發展,現已形成了茶樹栽培學、茶樹育種學、茶樹生態學、製茶學、茶葉市場學、茶葉經營管理學、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機械等一系列成熟、完善的茶學分支學。因此,茶藝的定義也從當初的廣泛定義逐漸明確到“飲茶之藝”,即將茶藝限定在品飲及品飲的準備——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範圍內。

茶葉學科教材《中國茶藝學》指出,“中國茶藝是在茶道精神和美學理論指導下的茶事實踐,是一門生活藝術。”該書作者林治認為,茶藝的本質是通過優雅忘我地泡好一杯茶,符合禮儀地敬奉一杯茶,使大家身心愉悅地享受一杯茶,茶藝應當在深入瞭解茶性的基礎上,古法創新,新法承古,融匯東西方文化,引進時尚元素和相關的藝術,創編出多姿多彩,有實用價值,能受到當代各個階層不同群體歡迎的喝茶方法。

在11月13日於上曉起村召開的“中國茶藝:現狀與未來“研討會上,與會嘉賓認為,茶藝是一門以泡好茶、讓消費者享受到好茶的生活藝術。值得指出的是,茶藝被認為是一門藝術而非表演藝術。儘管茶藝過程中仍存在表演的成分,但茶藝作為一種生活藝術不僅強調過程之美,同時還強調結果之美,即所泡之茶是否得到認可。

而當代茶藝的部分從業者卻本末倒置,脫離了茶藝作為一門生活藝術的本質。

“茶藝”本應當是基於茶又高於茶的程式與技藝,“關公巡城”、“韓信點兵”等茶藝並非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它們在本質上保證了茶湯的濃淡均勻、又與茶館環境相融合。

茶藝的現狀與未來(一):茶藝究竟是什麼?

當茶藝脫離了茶,便只剩下漂亮的軀殼和生搬硬套的古人服裝,而不再關注於茶藝技術的練習與鑽研,而泡出的茶也無法征服消費者。於是我們看到各類茶小品、茶劇、茶電影等冒充茶藝,甚至將茶冷落到了“綠葉”的位置用以襯托表演茶藝之人。

茶藝的現狀與未來(一):茶藝究竟是什麼?

生活

這種畸形的發展形態,讓茶藝與現實生活完全脫離,將茶藝塑造成地高高在上、遙不可及,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礙了當代茶產品的年輕化推廣與茶文化的發展,甚至使得茶藝本身被邊緣化。

而之所以部分從業者走上這樣一條歧路,與茶藝學習的艱苦不無關係。茶藝的“結果美”需要落實到泡好一壺茶。這個看似簡單的原則卻必須是在瞭解茶性的基礎上反覆苦練基本功才能做到。泡茶的基本功最強調投茶量、沖泡水溫、出湯時間三個變數,不同的品茶者有不用的口味,甚至天氣不同、心情不同對飲茶口味都有影響,而掌握這樣的變數沒有多年的積累不可習得。在這個急著套利的時代,顯然更多人不願意沉下心來鑽研,花哨的表演於是佔了上風。

應該說,這場關於茶藝的大討論來得十分及時,讓茶藝在低頭拉車的過程中抬起頭來看路。而對於茶藝內涵的梳理和闡釋,更是重要地正本清源,讓茶藝重新迴歸到茶,迴歸到生活,也只有這樣的茶藝,才能得到廣大消費者的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