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記錄者專訪著名書法家石瑞芳側記

海姑娘站在那,秦嶺巍巍,長安城的風華恰好相逢。她說又見白鶴,我想仙子那並不是夢境,姑娘你來時,它就接住了。

時光不慢,水流潺潺,一個女子乘著月色在陽光中,緩緩走近。再看時,已是大家閨秀,我見她笑,她談起藝術。

——是啊,這是一個藝術家,俊麗、研美、端莊又充滿內蘊,不失浪漫情懷!

我將鏡頭推進,書櫃裡的世界也正在打量著她,這是表述停止的思索片刻。

人們總是習慣通過觀察來接近與感知這個世界,或者與一個人神思相鏈接。我並沒有如此本事,只能通過那淡淡的皺紋,去讀懂一種滄桑的渾厚背後的靜好。

仿若這個古城的氣息,這個國家的脈絡都呈現在其中,又隱隱風雷之動。

鏡頭逐漸清晰,一個二十幾歲的姑娘正在揮毫潑墨,在她的對面是剛從老山前線下來的戰士。我們不能上陣保家衛國,至少我們在一起陪伴,至少她站得比我們更前。

她說那些孩子們還有下一批即將上陣的,她說就在那片山地之中就是烈士們的長眠之地,她說為人民服務,是感同身受,是在一線的。

父親石憲章告訴她,孩子,去吧。在祖國與人民需要的地方,去發揮你的作用那是你應盡的責任。孩子,去吧。在藝術的傳承中,你要走向更遠,你要貼得更近,你要紮根更深,你要如履薄冰。

父親已經走遠了,畫案上的筆架掛著父親用過的筆,硯臺依舊是她小時候為父親研墨所用的,客廳掛著父親留下的對聯,那都是父親的氣息,是溫度,是那麼近地懷念,讓她的眼圈開始泛紅。

鏡頭開始移動,幾十年的風風雨雨一一閃現:騎著自行車出門前,是新婚丈夫的叮囑響在耳邊,是戀愛時那個老實先生出差回來帶的貝殼與字帖;是那個咳嗽聲中廚房忙碌的中年男人,月色下睜眼,他捧著銀耳湯拿起了勺子,輕噓吹涼聲中是那句幾十年未曾變過的:我愛你,支持你,你去做吧!

她端莊秀雅,美麗和著氣質,愈發風華。女兒獨立,亦承家學勤習書法,家庭和睦。幸福就像石家的爽朗、愛心、勤勉一般,代代相傳。

眾人說藝,我獨惟人。多年來始終堅定響應國家的號召,進學校,進軍營,下基層,入百姓家。無論是喜慶的事,還是扶貧的事,亦或中外文化交流之中,在西安,都有著她忙碌付出的身影。

比如,在走入那個老人的家中之時,淚水就落了下來,除了送去作品,她還留下了個人的金錢心意。又在那一個殘疾之家中,是那麼清晰地明白到藝術來源於人民,亦要回歸於人民……

在這同一片藍天之下,當我們看見都市的霓虹與川流的車流之時,我們依然會聽到放羊的歌聲,聽到黑夜中孤獨的啜泣。去看見那些髒兮兮的碗中清澈的水,那些冰涼的殘羹之中溫潤的嘴唇,去看見我們要走向他們更近,並且擁抱。

是的,藝術的人文溫度從來就不能少過!在每一次提筆之時,在每一次讀書之時,在每一篇創作的文章之中,在每一次相逢,在此時的窗外,此時的靜思之中,她懂得。

藝道艱辛,藝海無涯。我們不可能通過幾個小時,就可以窺見一斑的透徹,或者洞悉一個人的堅守、希冀、天地仁德。但至少,在這瞬間之中,有所啟示,並呼應主人公的精神,感同這一路時光印記。

是的,只是側記,不算成文。我只是在恰好的時間,相逢過她。她叫石瑞芳,她曾向我們表述過這宇宙中的一種風雷,那不僅僅是語言!不是嗎?

—— 趙帆記於專訪石瑞芳女士後感

女性記錄者專訪著名書法家石瑞芳側記

趙帆與石瑞芳

石瑞芳簡介:西安市文聯副主席,西安市書法家協會主席,陝西省書法家協會常務副主席等。

趙帆簡介:陝西華州人,詩人、作家、文藝評論者。現為陝西省作家協會會員,陝西美中油畫雕塑院副院長,《女性記錄者》總編、《精英記錄者》總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