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权力真是一个琢磨不透的东西,人在它面前如此无力且卑微。

什么父子亲情、人伦纲常,在权力面前都是狗屁。

它像一朵艳丽的罂粟花,只是静静地开在那里,就引得世人为之癫狂倾倒。

历朝历代的皇室,诸子争立屡见不鲜,最著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发起的玄武门之变。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这一场动乱,震荡了方兴未艾的大唐帝国,开启了一个万国来朝的清明盛世。

玄武门之变时,李承乾刚满8岁,自幼天资聪颖的他,将父亲发起的这一场谋乱深深地烙在了脑海里,并在多年以后,走上了相同的道路。

他是大唐开国后出生的第一个皇孙,也是李世民的第一个孩子,高祖李渊亲自赐名“承乾”。

起这个名字,是因为他出生于太极宫的承乾殿,不过对比一下李世民其他儿子的名字:李泰、李恪、李治、李谙……“承乾”二字毫无疑问承载了祖父莫大的期许。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李承乾的出身不可谓不高贵,爹是千古一帝唐太宗,母亲是著名贤后长孙氏,作为根正苗红的嫡长子,李世民一登基就把年仅8岁的他立为太子,荣宠满身。

李承乾自己也争气,从小就聪明,长得又好看,在名儒陆德明和太师李纲的教导下,文武全能,十分出类拔萃。

虽然打小就过着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他却没有一般天潢贵胄的傲脾气,十分尊敬师长。

太师李纲脚上有疾,皇帝特许他坐轿子出入宫门,李承乾每每都在殿前迎候,亲自扶着老师进屋,上课时也虚心求教,十分礼敬。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这时李承乾不过12岁,想想咱们12岁的时候,每天都想着下课玩泥巴上课跟老师作对,时不时还要因为调皮捣蛋被家访一趟,实在惭愧呀。

李世民见儿子这么贤德,十分高兴,不久便让他“宜令听讼”,还下诏说“自今以后,诉人惟尚书省有不伏者,於东宫上启,令承乾断决。”

这就是让东宫储君直接处理国家大事了。

大概是因为储君的担子太重了,李承乾的身体一直不太好,经常生病。

贞观五年,李承乾生了场大病,李世民忧心如焚,一向不信佛道之说的他,竟然破天荒请了一帮道士入宫为儿子祈福。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后来承乾病好了,李世民不光大赦天下,还让3000人剃度出家,修了西华观和普光寺还愿。

怕儿子太辛苦,李世民还特地嘱咐他不用多读书,也不用太守规矩,只让太师、伴读等跟他评说古事、讲讲民间生活。

不过,李承乾并没有借机放纵,反而在政事上显露出卓越才干。

李世民每每外出巡幸,皆让太子监国,差事桩桩办得漂亮,朝臣、百姓交口称赞。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按理说吧,李承乾这样的,出身根正苗红还受父母宠爱、有本事有才华且受朝臣爱戴,太子之位非常稳固,只要安静不作妖,下一任皇帝准是他没跑了。

唐太宗是个绝世好皇帝,雄才大略把国家搞得蒸蒸日上,四夷臣服万国来朝,俨然成为亚洲第一大帝国,李承乾接过棒以后,只要不太过胡来,盛世明君的称号便少不了。

可惜啊,再春风得意的少年,都有阴沟翻船的时候。

青春叛逆期可能会迟到,却绝不会缺席。

随着年岁的增长,李承乾越来越有自己的主见,尤其在长孙皇后去世后,他完全成了一个叛逆青年,尽管那时他已经娶妻生子当爹了。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李世民给他挑了十几个老臣、名臣作为东宫辅臣,我们知道,李世民是一个非常能听得进去谏言的人,不然魏征那样的毒舌也不会成为一代名臣。

可忠言逆耳,不是谁都爱听的。

这些个老学究一个个仗着资历,对太子李承乾的一切作为指手画脚,稍有逾矩便痛心疾首地上奏,言辞一个比一个锋利,生怕自己温和一些,便要落个谄媚君上的罪名。

李承乾不过在东宫盖了个小房子,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就上书批评他过于奢华;他和宦官玩会儿游戏,于志宁又说他耽于玩乐,把他比作宠幸赵高的秦胡亥。

国子监祭酒孔颖达就更严厉了,李承乾在听他讲课时稍微分个神,就被劈头盖脸一顿骂;老臣张玄素更是恨不得时时刻刻跟在李承乾身边,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人家好歹是个太子,总是要点脸面的,这些个名儒大臣一个比一个严苛,像一张渔网般将他箍得严严实实,十分痛苦。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就连李承乾的乳母都看不下去,私下里劝孔颖达:“太子年龄大了,不要总是当着面指责他。”

孔颖达却板起脸,表示“死无所恨”,结果是“谏诤逾切,承乾不能纳”。

物极必反,年轻人的逆反心理很可怕。

你不是说我太奢华吗,我不光要造房子,还要广施钱财造佛寺;

你不是说我耽于玩乐吗,我不光宠幸宦官,还要宠幸优伶,天天听曲儿跳舞。

李承乾宠幸一位太常乐人(没错是个男的),给他起名叫称心,每天一下朝就跟他一起胡闹,东宫里面一片莺歌燕舞。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虽然他的这些叛逆举动并没有过分到影响朝政的地步,派给他的国家大事也依然完成得十分出色,但东宫那帮辅臣炸毛了。

他们没法接受原来的乖乖太子变成了叛逆非主流,一封接一封的奏疏递到李世民跟前。

一开始,李世民并没有在意,十八九岁的孩子嘛,贪玩一点也没什么。但当李世民知道了称心的存在后,勃然大怒,当即处死了称心,并杀死了好几个与之有关的臣子。

说实话,中国古代对断袖之癖的宽容度是很高的,好多王公贵族都有养男宠的癖好。

但这毕竟是摆不上台面的事儿,李世民自诩明君,决不允许东宫储君出这样的花边新闻,所以杀伐决绝,毫不留情面。

李承乾外出归来,发现称心已死,悲痛欲绝。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史载他“痛悼称心不已,于宫中构室,立其形像,列偶人车马于前,令宫人朝暮奠祭。承乾数至其处,徘徊流涕。仍于宫中起冢而葬之,并赠官树碑,以申哀悼”。

不光大张旗鼓地哀悼,还给他官职追封,可以说是真爱了。

一个正在青春期钻牛角尖的年轻人,会如何看待杀死自己挚爱的凶手呢?

此事之后,李承乾与李世民的隔阂越来越深,父子关系几乎决裂。

但那凶手不光是他的父亲,更是至高无上的君王,李承乾不能报仇,甚至不敢表现愤怒。

他只能自暴自弃,以脚疾为借口几个月不上朝,每天就在东宫让百余人排练歌舞,“昼夜不绝,鼓角之声,日闻于外”。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更夸张的是,李承乾突然迷上了突厥的风俗。

他找人去偷民间的牛、马,亲自用大铜炉、大鼎煮着吃;他开始学习突厥语,穿突厥的服饰,还把仆人当中长得像突厥人的挑出来,组成小部落,给他们造狼头大旗,造毛毡房。

他还像死尸一样躺在地上,假装自己是突厥可汗,让家人用突厥风俗来祭奠他,众群演骑着马绕着他走嚎啕痛哭。

他还经常宣称,自己要是得了天下,一定要像突厥人那样带兵狩猎。

虽然说大唐文化兼收并蓄,对胡人风俗十分宽容,就连李唐皇室本身也有胡人血统,但堂堂当朝太子,公然宣扬异族文化,实在是不妥。

为了让儿子回到正道,李世民想了很多方法,但自从称心死后,父子隔膜越来越深,到了根本无法沟通的地步。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贞观十五年,李承乾私引突厥的一群街头混混入宫,再度惹来群臣上书,李世民让杜正伦规劝太子言行,杜正伦几次三番劝说无果,将李世民私底下对他说的话全告诉了李承乾。

李承乾一怒之下抵抗君命,李世民在这个时候,依然没有处罚李承乾,而是怪罪杜正伦:“何故漏泄我语?”把他贬到地方做官去了。

这说明,在太子行为如此乖张的时候,李世民依然没有起过易储废太子的念头。

同年12月,李世民驾幸洛阳,令太子监国,让老臣高士廉做太子少师,还让三品以上官员的嫡子都出仕东宫。

可父亲的良苦用心并没有让李承乾回心转意,反而丰满了李承乾的羽翼,让他反心更重。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就在李承乾逐渐荒诞乖张时,他的弟弟魏王李泰却因主持编纂《括地志》而得到朝野瞩目。

李泰也是长孙皇后所生,小字青雀,一直很受父母宠爱,可以说,除了太子承乾外,他是最受李世民喜爱的一个儿子。

因为这份宠爱,在李泰成年封王后,李世民还特地破了规矩,让他不必去封地就职,一直待在京城。

李泰宠冠诸王,也才华横溢,论出身也不逊于李承乾,只因比他晚出生了几年,就只能屈居大哥之下,让他忿忿不平。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人啊,纵使从小便见惯了金堆玉砌、阿谀奉承,仍然无法在权力的面前保持初心。

《括地志》编纂完成后,李世民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

随着李承乾的叛逆引起朝野不满,李泰渐渐对皇位有了想法。

李承乾不是傻子,他当然感受到了这种威胁。

一直以来,李承乾都以父亲为榜样,梦想像他当年做秦王时一样,金戈铁马,驰骋沙场,立不朽功勋。

但李世民却一直不肯给他兵权,在征讨突厥、平定高昌的战役中,宁可让魏王李泰上前线,也不让太子沾染兵部事宜。

这让李承乾觉得,父亲是在防着自己,并且拉李泰上位制衡自己。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更令李承乾难过的是,因为常年生病,他的脚竟落下了顽疾,从此成了一个瘸子。

大唐王朝会容许一个瘸子登基吗?百姓们会爱戴一个瘸了的君王吗?一个瘸子,还能成为一代明君吗?

生龙活虎并且越来越受宠的李泰,成为了李承乾眼中的刺。

前朝往事历历在目,李承乾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父亲是如何打倒当时的太子李建成,登上皇位的。

如今之局势,自己正如日渐式微的隐太子,而李泰就是那功高盖主的秦王,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给自己来上一击玄武门之变!

他的后背渗出丝丝寒意,不行,历史决不能重演!即便要重演,他也应该是率先发难的那一方!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就这样,李承乾发动东宫亲信,对李泰进行了一场暗杀。

暗杀的细节,史不可考,结果自然是失败的,李泰安然无恙。其实,李承乾根本没有必要对李泰下手,因为从始至终,李世民都没有动过易储的念头,甚至在李泰受宠、朝野上下人心浮动时,他还特地让自己最宠幸的大臣魏征去做了李承乾的太师,以巩固东宫地位。

大臣李安俨上表请李世民慎重考虑国本之事,李世民这样回复:“我识卿意。我儿虽患脚,犹是长嫡,岂可舍嫡立庶乎?”

并且表示,即便承乾先死,也应该立承乾的儿子为皇太孙,怎么也轮不到别人。

可惜,这番苦心却没有被李承乾所听到。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自从李世民杀了男宠称心后,父子俩就再也没有交过心了,子不知父、父不知子,在李承乾眼中,李世民宠爱李泰,就是要动自己的位置了。

他不得不先发制人。

贞观十六年,李承乾在暗杀李泰失败后,与汉王李元昌、城阳公主的驸马都尉杜荷、侯君集等人勾结,打算先下手为强,效仿当年玄武门之变起兵逼宫,结果事情败露,他被囚禁了起来。

这场谋反最终成了一场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小花,李承乾以自我毁灭的方式向父亲、向君王表达自己的不满与怨愤。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从一个男宠称心开始的父子隔膜,再到对兄弟的仇恨忌惮,或许他从一开始就知道,这场谋反无法成功,但如果自己失败身死,同样是对父亲最惨烈的一场报复。

李承乾谋反被废、随后李泰又筹谋东宫位,这场兄弟相争让李世民痛心疾首。

自古皇权便冰冷,同室操戈的惨案并不少见,李世民是一路踩着兄弟爬到九五之尊的位置上的,他深深后怕那样的屠杀,所以在一即位的时候,就立了嫡长子李承乾为储君,多年来一直宠爱重用。

但他没有想到,自己千防万防,仍然避免不了他们兄弟相残。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通观历史上那些谋反的皇子王孙们,大多没有好下场,李世民当年也是踩着兄弟鲜血上来的,论手腕狠辣,他绝不会输。

可面对自己的亲儿子时,他沉默了。

只有真正登上帝位的人才晓得,站在万人中央,感受万丈荣光,其实高处不胜寒。

家人、亲情,最终都会被冰冷的皇权多吞没,子弑父、弟杀兄,这样的杀戮什么时候才能停止?

史上最作的一位太子,本来可以做一代明君

在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储君之位落到了年幼又温和怯懦的晋王李治身上。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李世民以一个老父亲的殚精竭虑,保全了爱子的性命。

可惜流放之地苦寒,李承乾本就身体不好,被废后愈发消沉堕落,次年便郁郁而终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