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15年亡国,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秦朝暴政

秦朝具体统治时间为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7年总共也就15年,战国时的虎狼之秦,为何灭掉六国后,却变得如此脆弱?从陈胜吴广起义到子英投降刘邦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秦朝的灭亡很多史书给出的说法是,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暴政,南征百越,北伐匈奴,修建长城和皇陵,少则十万多则上百万,弄得天怒人怨,哀声载道,最终六国奋起反抗,推翻了秦朝统治。

秦始皇统一六国,15年亡国,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秦朝暴政

那么秦朝真的是因为暴政灭亡的吗?

我们来看下《史记》上关于陈胜吴广的记载,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史记——陈涉列传》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这一直被视为秦代法律严苛的重要证据,陈胜吴广起义是走投无路必死之下的爆发,所有史书里一直都是这么记载。然而,历史真相却并非如此,1975年在湖北省云梦县出土的《睡虎地秦简》里面记载的秦代法令,并没有像《史记》记载的那么严苛。《睡虎地秦简》关于徭役原文这样记载:御中发徵,乏弗行,赀二甲。失期三日到五日,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其得 [也],及诣。水雨,除兴。兴徒以为邑中之红[功]者,令 [嫴]堵卒岁。未卒堵坏,司空将红[功]及君子主堵者有罪,令其徒复垣之,勿计为 [徭],大概意思是为朝廷征发徭役,迟到三天到五天只是斥责而已,五日以上也就是罚点钱(如同现代的大会写检查)如果因大雨而不能动工,可免除本次征发。

秦始皇统一六国,15年亡国,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秦朝暴政

那到底《史记》和《睡虎地秦简》哪个说的更有信服力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两部成书时间和作者的活动年代;《睡虎地秦简》的作者叫喜,生于秦昭襄王45年(前262年)卒于秦始皇30年(前217年)他在秦始皇时历任安陆御史、安陆令史、鄢令史、鄢狱史等与司法有关的职务,该书内容极其丰富,有《编年纪》、《语书》、《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封诊式》、《为吏之道》、《日书》甲种乙种等九部分,其中《编年纪》逐年记载前306年至前217年(秦昭王元年--秦始皇30年)间90年的历史,如秦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墓主秦安陆令史喜的生平及经历(如17岁登记服徭役,19岁做过榆的地方官,20岁为安陆御史,22岁为安陆令史,23岁为鄢令史,28岁为鄢狱史,29岁从军参加秦始皇统一全国的战争)等。

秦始皇统一六国,15年亡国,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秦朝暴政

《编年纪》是秦始皇三十年(前217)安陆令史喜46岁死时陪葬埋入的。再来看《史记》成书大概为西汉年间的汉武帝太初元年(即公元前104年),从时间上看《云梦睡虎地秦简》的作者生活在秦始皇统一六国期间,而且担任过与司法有关官职所以更具有说服力,事实上《云梦睡虎地秦简》的出现不仅在内容上对史记进行了补充而且还纠正了《史记》的一些讹误,就比如《史记・韩世家》、《史记・白起列传》、《史记・六国年表・秦表》说秦昭王三十四年“白起击魏华阳军,芒卯走,得三晋将,斩首十五万”,而《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又说“秦昭王三十三年”。《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纪》记“秦昭王三十四年,攻华阳,纠正了《史记・秦本纪》、《史记・赵世家》的讹误,再比如《史记・韩世家》记秦始皇十七年(前230),“(王安)九年,秦虏王安,尽入其地,为颍川郡,韩遂亡”,王安是处死的还是流放的,《史记》未记,《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秦始皇)十七年,攻韩,┈┈廿年,韩王居口山。廿一年,韩王死。”韩王在秦始皇十七年(前230)并未处死,而是秦始皇二十年(前227)迁居口山。《睡虎地秦墓竹简》的记载,皆可补《史记》记载的缺漏。关于范睢怎么死的,史书未见有记载,《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五十年王稽、张禄(范睢)死。”王稽、郑安平是范睢推荐为官的,郑安平率2万人在秦昭王五十年(前257)攻赵,为赵围困,降赵,王稽任河东太守时与诸侯通被杀,秦王按秦律任人不善的,各以其罪杀之,因范睢推荐不当而被杀,《睡虎地秦墓竹简・编年记》可补史书之缺。史记记载有误,但这也不能怪司马迁,要知道司马迁时代秦朝已经灭亡100多年了,能用的资料又太少,这就好比我们今天谈论一百多年前的甲午战争一样,而且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参考的是西汉宫廷藏书,但是真正的秦法早就让项羽付之一炬了,所以可以说秦朝灭亡与暴政有关的说法是靠不住的。

秦始皇统一六国,15年亡国,究其根本原因不在于秦朝暴政

那么秦国为什么会这快亡国?

秦在灭六国后,对如统治知六国故地,有过一次争论,丞相王绾,博士淳于越,主张分封制,因六国故地遥远,请求分封始皇帝的儿子们分封到六国故地为王,以便更容易控制边远地区,而廷尉李斯坚持郡县制,认为分封制会让天下陷入战乱中,始皇最终听从了李斯建议,但这一决定直接导致秦国在六国故地的统治非常薄弱。秦国故地长期处于秦国统治下,早已经习惯了秦国的法律和政策,并且国民性已经融入到了秦的体制中,习惯了耕战为业,能够承受轻度稍大的劳役、兵役,而六国的法家化差很多,尤其楚国法家化的程度最轻,国民习惯于比较自由的生活环境,国民性与秦人不一样,所以秦国鲸吞六国后仅仅统治十余年,六国遗民并没有对秦国产生国家认同,而郡县制则把六国故地和秦国故地无差别的对待,这样便把六国移民的国民性和法家体质最大的对立起来了,加上郡县制对边远地区统治薄弱松散,六国百姓从一开始就对秦的统治若即若离,比如秦始皇活着时,当亭长的刘邦押送民夫去劳役,途中民夫大量逃逸、逼得刘邦落草为寇,在比如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英布、彭越这样的人就已经占山为王、据水为盗,比如想张耳这样的名士在秦始皇还活着的时候就潜伏着,等待时机反秦复国。

在六国民间已经暗流涌动的基础上陈胜吴广才敢揭竿起义,而且起义后短短四个月燕赵楚魏齐就各自复国了,韩国没有复国,是因为韩国离秦国故土太近,秦国压制了这一地区的反秦活动,即便是这样天下的形式只不过回到了战国时期而已,秦国依然可以压制东方,为什么却被六国反攻所灭亡呢?因为在陈胜吴广大起义带动下,六国几乎同时复国,在反秦这一层面,前所未有的团结在一起,协同作战,实现了战国时期多次合纵抗秦没有达到的效果,意外的亡国和复国这番折腾,却反而把六国包括没有复国的韩国贵族势力韩王信、张良空前团结在了一起,打回了关中把秦朝灭亡,如果秦始皇没有那么快的鲸吞六国而是慢慢蚕食,最终也会统一六国,而且也会稳定东方的统治,不会造成六国的反噬,即便是鲸吞六国了,如果不是实现单一的郡县制,而是像后来的汉朝那样,先分封皇室成员统治东方,最后慢慢让六国产生认同感,也不会导致六国的暴走反噬秦国,事实上汉朝正是汲取了秦国的教训,最终才把国家慢慢稳定下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