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帝王該怎麼稱呼

要讀懂中國古代史,你要明白一個常識性問題——帝王稱謂。 首先,皇帝的名字應該怎麼叫,很多人肯定會說,當然直接叫名字啊,在古時候如果你覺得你命長,你可以叫一下試試,那可不只是殺頭的罪,而是滅三族的罪,你的父族、母族、妻族全部殺頭。那麼皇帝活著的時候,究竟要如何稱呼呢?

皇帝活著時候有兩種稱謂,一種是稱謂年號,一種是稱謂尊號,那什麼是年號,什麼是尊號?

我們先說尊號,尊號是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詞組成的特殊稱號,如唐高祖李淵的尊號為“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武則天的尊號叫“越古今倫則天大聖皇帝”,簡稱“則天皇 帝”尊號不是每個皇帝都有的。一般都是那一些比較傑出的帝王,或者是比較喜歡虛榮的帝王才會有。

古時候帝王該怎麼稱呼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是西漢武帝首創,但是明清以前年號可以隨意改動,比如漢武帝在位54年先後用了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15年用了14個年號,所以明清以前的皇帝基本不用年號,因為太多了。但是明清以後從朱元璋開始每個皇帝只能用一個年號(倆人除外。明英宗先是用了“正統”,復位了後又啟用了“天順”。清太宗則先後用了“天聰”“崇德”兩點年號。),我們熟知的洪武、康熙、雍正、乾隆等等都是年號。從漢武帝開始到現在,全世界還在用年號的國家只有日本、臺灣。

古時候帝王該怎麼稱呼

所以皇帝活著的時候可以用年號和尊號來稱呼,那皇帝死後呢該怎麼稱呼?也有兩個稱號廟號和諡號。

廟號始於西漢,止於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的名號。一般開國的皇帝稱祖,後繼者稱宗,明太祖、唐太宗等,但是在元明清三朝也有例外。

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一開始也就叫“蒙古國”,這政權也就是它的國名了。 等到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汗的時候就仿照漢人在中原建立了元王朝。所以,這忽必烈汗是建國的,自然應該稱“祖”的。但是他的這個元王朝是在蒙古國的基礎上發展來的, 所以就追尊成吉思汗為“太祖”,忽必烈就成了“世祖”。所以,元朝有二“祖”。

古時候帝王該怎麼稱呼

明朝,“太祖”朱元璋死後,他的長孫朱允文繼位,也就是建文皇帝。之後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推翻了建文皇帝等於這個江山又重新打了一遍,所以朱棣死後廟號是“成祖”。明朝也有二“祖”。

古時候帝王該怎麼稱呼

清朝更是厲害——十二個皇帝三 個“祖”——“太祖”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汗 國;“世祖”福臨,也就是順治皇帝(順治是他的年號),入關建立滿清帝國;到了康熙皇帝這兒,本就不能再稱“祖”了。但在康熙的功勞太大了“名為守成,實乃開創”。 康熙皇帝在位時平三藩、臺灣,親征準噶爾,大敗沙俄侵略軍,所以群臣給他上了個“聖祖”的廟號。在這個唐朝以前,並非每個皇帝死了都能進祖廟的,唐朝以後不管是暴君還是昏君都可以進太廟了。

古時候帝王該怎麼稱呼

諡號是後人根據死者生前事蹟評定的一種稱號,有褒貶之意。所謂“諡者,行之跡”,“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諡號有帝王之諡,由禮官議上;有臣屬之諡,由朝廷賜與。還有稱諡,是門徒弟子或是鄉里、親朋為其師友上的諡號。帝王將相之諡在西周時即已出現,由周公製造諡法。秦時曾一度廢除,漢代恢復,直至清末。諡法總共有五十多字,所以在歷朝歷代我們總是能看見什麼文帝、景帝之類的,比如漢文帝劉啟、隋文帝楊堅等。

諡號有固定用字,如慈惠愛民曰文,克定禍亂曰武,主義行德曰元等,大致分為三類,表揚類、批評類和同情類,比如表揚型(文、武、德、景帝)、批評型(紂、煬桀)、同情型(商、懷),但是明清以後的諡號都太長了,所以都用簡稱,比如乾隆的諡號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簡稱清 純帝。這讓我想起很多年前很火的一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面康熙的祖母,太皇太后。有一句臺詞她是這樣說的“我孝莊也是修”整部劇演員演技無可挑剔,但是編劇太沒常識,孝莊的全稱是孝莊仁宣誠憲恭懿翊天啟聖文皇后簡稱孝莊文皇后那可是死後的諡號,不是她的名字,活著的時候就知道死後叫什麼,太恐怖了。希望編劇在古裝劇中,涉及到歷史人物一定要慎重,避免鬧劇的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