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最佳教育,是在哪個階段?

點擊右上方紅字關注“南方的橋”,為你寫好看的故事、分享有趣的事、有價值的想法.


孩子的最佳教育,是在哪個階段?

親子關係,孩子的教育問題,是家長們最關心的問題,也是家長們最頭疼的問題。

就算不要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至少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上出現了問題,孩子的健康成長就會脫軌。

所以,懂點心理學,瞭解孩子成長的普遍規律和特點是重要的。

俗話說,三歲定八十,七歲看老。心理學界認為,人的性格基本在三歲到七歲就定型了。所以說,孩子的幼年時期是特別重要的。

相信很多家長都捨得花時間和精力在孩子的撫養和教育上,但教育的方式不正確的話,同樣很難培養出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

這段時間,反覆看了幾遍臨界冰的《好的親子關係勝過一切教育》這本書,感觸頗多,收穫甚大。

這本書闡述了很多關於兒童心理學的知識並列舉了不少真實案例,對於想教育好孩子的父母來說,這本書可以給你很多啟發。

當然,我也為大家總結了書本里面的精華,希望對你教育孩子能有所幫助。

作者說到,影響心理健康的三個最基本的因素是:愛、自信心和安全感。這三個因素是培養一個心理健康的孩子的基礎。

在心理學上,把7-12歲稱為“正在凝固的水泥”階段。7-12歲的孩子,行為受到父母意識和個人意識的共同支配,父母意識和孩子個人意識的制衡決定了孩子未來的人格。同時,7-12歲也是孩子發展勤奮感、克服自卑、培養好習慣的重要階段。

心理學界普遍認為,人的自卑感是從小就培養出來的一種心理情緒,成年階段的自卑感也是兒童期養成的某種心態習慣。幼年時期來自父母的愛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孩子的最佳教育,是在哪個階段?

在孩子兒童的時候,如果能給予他足夠的愛並且教會他愛的能力,幫他超越自卑、建立安全感,這對孩子在今後的成長中將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孩子小的時候多注重一下對其的教育和等到孩子長大後或者等到出現了問題後再去對其進行教育,其效果是不一樣的。前者就像是在爬樓梯,後者就像是在登天梯,其難度可想而知了。

這就是為什麼當我們錯過了孩子教育的最佳階段,再想讓孩子重回正軌是如此的困難。

心理學家的研究發現,對於3-11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反而會給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其實,低質量的陪伴是一種傷害。

真正的陪伴,不是你一邊在看孩子一邊玩手機或者做其他的事情。

高質量的陪伴應該是全情的投入,哪怕只是眼神的交流,或和孩子簡單的聊天對話,或是和孩子玩耍片刻,這都可以給孩子內心帶來極大的滿足感和安全感。

孩子的最佳教育,是在哪個階段?

你還可以通過臺灣家庭教育中在親子陪伴方面最有效的研究成果“123”法則,來踐行高質量的陪伴。

所謂“123”法則就是,每天一次,每次20分鐘,父母與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種。3件事包括,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父母的參與度,其實就是對孩子的接納和尊重度,是愛孩子的最高體現。

如果在孩子小的時候,沒有得到父母的足夠陪伴,就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一種嚴重的心理創傷,也就是所謂的親子中斷。

親子中斷就是孩子在特別需要陪伴的幼年裡,沒有得到父母足夠的陪伴和愛,而是由其他人看護或者監管,一年來見面的次數都不多。

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村的留守兒童和城市的寄養兒童。在這些孩子中,出現問題的幾率是最大的。

幼年的分離傷痛映射到關係中,內化成一輩子不可言說的痛。以至於造成對信任的恐懼,情感的封閉,親密關係很難建立起來。

孩子心理成長最關鍵的就是0-6歲這個階段,一旦錯過,所造成的傷害是是不可彌補的。

家長責任缺失導致留守兒童情感缺失。情感空巢讓孩子沉溺於虛擬世界。隔代老人的溺愛嬌縱讓孩子的行為和習慣沒能得到糾正。

家長的監護權是父母不可推卸的責任,養而不教是瀆職。

發展心理學認為,嬰幼兒時期,抱持感不滿足的孩子,內心產生不安全感,成年之後,安全感的匱乏會讓人產生對自我懷疑和自卑。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嬰幼兒時期撫觸抱持對性格的養成至關重要。

陪伴是最好的教育環境。關心孩子的內心世界。引導孩子的成長,而不只是物質資源的提供者。

孩子在幼兒時期缺愛,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長大後不但很難和父母建立親密的親子關係,也很難和戀人建立健康的親密關係。

愛本是一種流動,親子之間只有互動,才能建立起健康的親子關係。

在孩子成長的最初階段,父母應該注重的是情感教育,而學校才是重視能力教育。

為什麼我們常說,看一個孩子的行為和表現,就可以知道Ta的家庭教育是怎麼樣的了。好的教養,應該體現在家庭教育裡。

在孩子最需要陪伴和愛的幼年時期裡,我們應該多點給予孩子愛和陪伴。因為有些東西一旦錯過,就再也彌補不了。

-END-

孩子的最佳教育,是在哪個階段?

作者簡介:南方的橋,專欄作者,一個用文字編織精彩故事、不願在文字上停下腳步的熱血青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