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唐朝是我國曆史上最為繁榮鼎盛的一個朝代,唐朝的大氣與輝煌,歷經千年歲月,仍深深印在我們的腦海中。而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想必每個人都不陌生,無論是在一些影視作品,文藝小說,還是歷史課本中,都有唐太宗李世民的身影,其中著墨最多的,便是唐太宗的胸襟氣度,文治武功,以及玄武門之變。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玄武門之變,不僅是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傷疤,更是唐朝的一塊陰影,而關於玄武門之變這場政權交替,在歷史上評價,兩極分化較為嚴重,支持者和反對者皆有之,時至今日,仍是爭論不休。可是,無論玄武門之變為李世民帶去了什麼樣的影響,對於唐太宗是一位千古明君這種說法,絕對難以反駁。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唐太宗李世民,在任期間,被稱為唐朝的貞觀之治,國家政治清明,文化一片繁榮。而唐太宗一系列治國手段,也讓人認識到了唐太宗尊重生命,廣開言路治世準則。這些均是在歷史中有著清晰記載,其中最為震撼的便是390名死囚,盡數歸家。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公元633年,也就是貞觀七年,這一年冬天,唐太宗視察大獄,獄中有390名死囚,等待批准,執行死刑。唐太宗看到,這些死囚衣衫破爛,嚴寒的冬天,像是沒有來到獄中一樣,每個人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一時間沉默無言。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要知道,唐太宗自詡明君,尊愛生命,不主張酷法,對待死刑,猶為慎重,在死刑比準程序上,唐太宗規定,必須向自己報告三次,務求沒有冤枉好人,到了後來,唐太宗覺得三次不夠,又加了兩次,變成了五重奏。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按理說,這些死囚都是經過多重奏報,罪當至死的有罪之人,但唐太宗還是沉默了,並不是因為唐太宗感性,心存善良,而是唐太宗沒有想到,在自己治下,仍有這麼多死囚,這豈不是說明自己治理國家,在一些看不到地方,仍然存在大量犯罪行為,反過來說,自己豈非是個庸君?這不是唐太宗想要接受的,於是唐太宗便和這390名死囚,來了一場驚天豪賭。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唐太宗決定,釋放這390名死囚,讓這些死囚可以不受約束回家與親人團聚,但這些死囚並不是無罪釋放,而是讓這些死囚感受一下人生中,最後的親情與關愛,來年九月初四,必須回到獄中,等候問斬。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或許唐太宗是想看看,自己的子民心中,是否還心存良意,亦或許唐太宗是想證明給自己看,這些死囚雖然罪有應得,但終究事出有因,再或者,唐太宗想要證明給天下人看,樹立愛民如子,英明君主的形象。但無論唐太宗出於何種考慮,不可否認的是,唐太宗把自己信任盡數賦予了這390名死囚。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關於唐太宗的做法,當時一些大臣皆是不能理解,紛紛勸阻,認為這些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根本沒有信用可言,定下一年之約,到時這些死囚不回,又當如何給天下人交代。對於這些大臣勸阻,唐太宗李世民,只是神情堅定,說道:“朕不負卿,卿亦不負朕。”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事關生死,以信任為根基,太過單薄,這些大臣和天下百姓,均認為這些死囚,不會遵守約定,然而,結果出人意料,這390名死囚,沒有辜負唐太宗的信任,全部遵守約定,無一爽約。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這一盛況,在公元634年,也就是貞觀第八年,被天下百姓,親眼目睹。這一天,長安城朱雀大街,被百姓圍的水洩不通,大家的目光都投向在了獄衙大門,他們想親眼看看,這390名死囚是否會從容赴死,他們看到了,並且終身難忘。

唐太宗李世民與390名死囚,定下一年之約,結局出人意料!

​這一天他們看到了一個接一個死囚“自投羅網”,最後正好390人,無一人漏缺,這390名死囚“主動投網”的行為,也為天下人,樹立起了唐太宗仁厚愛民,德行善化的英明形象。想來也只有這樣以民為本,以德治國的君王,才能為後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太平盛世,打下重要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