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追蹤令

一條藍色軌跡蜿蜒在灰色的波士頓衛星地圖上。軌跡盡頭,一個藍色圓點閃爍著,沿著地圖上的街道,向前移動了一段距離。

這是一次追蹤行動。不過,實施追蹤的不是警察局,而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感知城市”實驗室(SENSEable City Lab)。他們追蹤的對象也不是什麼重要人物,而是一個星巴克紙杯。

2009年7月15日,實驗室主任卡洛·萊提教授宣佈啟動名為“垃圾追蹤”的項目。按照計劃,他們將在紐約、西雅圖兩個城市展開研究,追蹤幾千件垃圾被丟棄後的去向。

“通過跟蹤垃圾的‘旅行’,我們能夠更好地闡釋城市垃圾處理系統的運行模式,也能夠推動人們更直觀地認識到,垃圾對環境產生了多大影響。”萊提說。

在美國東、西海岸,一紙“垃圾追蹤令”同時下發。

看見城市的“新陳代謝”

自從收到紐約建築聯合會的競賽邀請,萊提教授就在琢磨著,要做一些“不一樣的東西”。

這位畢業於劍橋大學的建築師,2001年開始在麻省理工學院的媒體實驗室做博士後。5年前,他創立了“感知城市”實驗室,開始和同事們一起,嘗試將數字技術和城市規劃結合起來,用新的數字技術來解釋城市中的種種現象。他們曾經追蹤過不同城區人們的出行模式和運動軌跡,也曾經做過數字化的實時羅馬地圖,上面同時顯示著城市的街道,人流移動狀況、羅馬名人“出沒”處,以及市區巴士或火車的實時位置。

這一次,面對競賽主題“普適計算技術將如何改變我們的城市設計”,萊提教授把目光投向了垃圾。

“現在,垃圾已經成為最受矚目的話題之一,”萊提說,“它不僅直接影響環境,垃圾問題也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人們對待環境的行為態度。”

結合電子技術,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很快決定,通過一種通信設備,來追蹤垃圾的運行軌跡,將日常用品的“最後一段旅程”展現出來。

實驗室副主任阿瑟夫·拜德曼表示,垃圾追蹤計劃能夠讓垃圾處理鏈條更加清晰、透明地呈現在世人面前。“我們希望這一項目能夠推動人們行為習慣的轉變,並鼓勵人們作出更為‘可持續’的決定。”拜德曼說,“至少,如果我們知道垃圾最終去了哪兒,在它們消失過程中消耗了多少能量,那麼我們丟棄垃圾的時候,總會‘三思而後行’吧。”

儘管“追蹤”聽起來很有好萊塢大片的感覺,但萊提堅決否認自己的項目和電影有任何關係。他更願意將自己的“垃圾追蹤”項目與另一個學科進行類比:核醫學。

在核醫學的研究中,醫生將一種放射性物質注入受檢者體內,使之進入人體,參與特定器官組織的循環和代謝,並不斷髮出信號。醫生使用專用探測儀器追蹤這些信號,可以把人體內的所有狀況盡收眼底,準確地瞭解病情。

“可以認為,垃圾追蹤項目是核醫學的‘城市版’。”萊提說,“我們通過追蹤垃圾的信號,可以看見城市的新陳代謝。”

同核醫學一樣,垃圾追蹤項目也具備“治療功能”。萊提表示,除了瞭解垃圾的回收,項目的另一層意義在於,對不同垃圾處理路徑、時間的分析,有助於發現城市垃圾處理系統中,是否存在一些缺乏效率的地方。

垃圾也能變得有趣,這一項目的提案很快獲得了紐約建築聯合會的肯定。實驗室不僅贏得了這次競賽,還獲得了一筆研究經費。同時,聯合會也決定,今年9月,將在紐約和西雅圖,對項目的研究成果進行展出。

而接下來的問題也就非常明確了:在技術上,對垃圾的追蹤應當如何實行呢?

給垃圾帶上“手機”

6月7日,波士頓麻省理工學院的主樓裡,爆發出一陣歡呼聲。“感知城市”實驗室的研究人員第一次接收到他們丟出去的垃圾發回的信號。

發出信號的裝置被研究人員稱為“電子標籤”。這是一個只有火柴盒大小的裝置。它的正面是一塊芯片,背面則是一塊與手機電池差不多大小的銀色電池,能夠支持裝置運行兩個月。除此之外,只有幾根連接的電線,和一根用來發射信號的天線。

為了防止損壞,天線被罩在一個透明的小玻璃管裡。於是,從外表上看,四四方方的芯片加上一根圓圓的天線,這個“電子標籤”就像一個小號手機。

“事實上,這個裝置從功能上也類似於一個微型手機,只是沒有聽筒和話筒。”萊提說。這個“手機”每隔15分鐘就會計算一次自己所在的方位,並且向實驗室主機發送信號。在主機裡,每次收到的信號都會在屏幕的城市地圖上實時顯示出來,併發布在網絡上,方便公眾查閱。

相比於GPS衛星定位系統,“電子標籤”使用的移動電話系統不僅成本較低,而且由於在世界各地得到普遍應用,對垃圾的“追蹤”幾乎沒有任何限制。研究項目第一次丟棄垃圾,就選在了波士頓幾千公里之外的西雅圖。研究人員甚至雄心勃勃地表示,“跨國追蹤”也沒有問題。

不過,“電子標籤”也面臨著問題和質疑。最重要的一點是,這樣的電子產品混雜在其他類型的垃圾中被丟棄掉,其本身就成了一個汙染源。研究人員對此表示,他們已經努力限制“電子標籤”對環境的影響,整個裝置都是用無汙染可降解的環保材料製作的。

“至少,實驗的正面意義是顯而易見的。”拜德曼說,“實驗對環境的益處還是遠遠大於可能產生的危害。”

另一方面,為了防止“電子標籤”和要追蹤的垃圾脫離開來,研究人員也是煞費苦心。在追蹤第一個丟棄的星巴克紙杯時,他們把“電子標籤”揉進一團廢紙,然後塞到紙杯裡面。在另一些比較堅硬的電子產品中,“電子標籤”則先被塞進塑料泡沫,然後再放入垃圾中,以防止在運輸過程中被壓壞。

在新一輪的垃圾追蹤中,研究人員索性用乳膠把“標籤”粘貼在了所追蹤的垃圾上,實現更有效的綁定。

其他對“電子標籤”的質疑則集中在成本方面。目前,每個“標籤”的成本大約是100美元,這給大面積推廣帶來很大困難。不過,萊提教授強調,批量生產後的標籤價格一定會大幅下降,甚至降低到幾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