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之死,是一場事先計劃好的陰謀嗎?

魏延之死,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演繹成了諸葛亮死後知道魏延必反,於是留下計策,讓楊儀、馬岱依計斬了魏延。可是,歷史不是小說。杜少一直以“講正史、不戲說”為己任。今天,杜少就講一講,魏延之死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一.魏延人緣不好是其最終被殺的根源

魏延在歷史上的初次登場,據三國志記載,是親率自己的部曲,追隨劉備入蜀。所以,《三國演義》裡魏延是韓玄下屬並且背叛韓玄之事純屬子虛烏有。劉備拿下漢中後,眾將都以為張飛會是漢中太守,因為當時關羽守荊州,為劉備手下第一藩鎮,二弟守一方,則另一方自然應該是三弟。結果劉備破格任用了魏延。魏延從此成為蜀漢名將,鎮守漢中。劉備稱帝后,魏延更是升為鎮北將軍。

三國志:魏延字文長,義陽人也。以部曲隨先主入蜀,數有戰功,遷牙門將軍。先主為漢中王,遷治成都,當得重將以鎮漢川,眾論以為必在張飛,飛亦以心自許。先主乃拔延為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一軍盡驚。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之死,是一場事先計劃好的陰謀嗎?

蜀漢名將 魏延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總覽大權,也很器重魏延。為了北伐, 諸葛亮於建興五年進駐漢中,並且任命魏延為前部都督,領丞相府司馬、涼州刺史。在諸葛亮掌權後,蜀漢實際的權力中樞就是諸葛亮的丞相府。所以,諸葛亮任命魏延為丞相府司馬,使得魏延掌握了軍事實權。建興八年,蜀漢和魏國爆發“陽谿大戰”,此役魏延一戰大破曹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因功晉升前軍師、徵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漢家制度,四徵將軍(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大於是四鎮將軍(鎮東、鎮西、鎮南、鎮北),冠以“大”字更是尊貴。可以說,此時的魏延已經是蜀漢將軍中的第一人了。

但是,魏延卻並不滿意諸葛亮。魏延曾向諸葛亮提出分兵進攻的策略,不被採納,因此魏延常覺得自己被壓制,對諸葛亮十分不滿。魏延史書評價為“性矜高”,也就是說魏延自視甚高,當時滿朝文武都避開他,只有楊儀和他對著幹,二人如同水火。這就導致了魏延人緣不好,也埋下了魏延身死的伏筆。

三國志:延每隨亮出,輒欲請並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恨己才用之不盡。延既善養士卒,勇猛過人,又性矜高,當時皆避下之。唯楊儀不假借延,延以為至忿,有如水火。

二.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

三國志:秋,亮病困,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便自發。

三國志:亮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而亮平生密指,以儀性狷狹,意在蔣琬,琬遂為尚書令、益州刺史。

諸葛亮死前,對於依舊在前線的軍隊做了如下安排:讓丞相府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率軍撤退,讓魏延斷後。魏延要是不從,那麼大軍就自行撤退,反正魏延是斷後的。可以說,諸葛亮這個安排,是有深意的,諸葛亮死前對朝廷表奏的接班人是丞相府另一位長史蔣琬。但這時候為什麼安排楊儀總領全軍撤退呢?原因如下:

  1. 當時蔣琬在成都,不在軍中。而楊儀是丞相府長史,前文已述,丞相府才是蜀漢的權力中樞。所以楊儀是長史,也就是丞相府的二號人物。他最有資格率軍撤退。
  2. 諸葛亮評價楊儀,“性狷狹”。也就是說這個人小心眼。也正因為這一點,諸葛亮沒把他當成自己的接班人。諸葛亮也為他和魏延感到惋惜,因為楊儀有才幹,魏延有武略,二人卻勢同水火,無法合作。但是,在撤軍之際,“性矜高”的魏延有可能不會撤軍,所以,用楊儀牽制魏延是最好的辦法。

但需要注意的是,諸葛亮這樣的安排,並沒有說楊儀就可以殺魏延。諸葛亮只是想利用楊儀脅迫魏延撤軍。那麼,最終,為何魏延會“造反”被殺呢?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之死,是一場事先計劃好的陰謀嗎?

蜀漢丞相 諸葛亮

三.魏延“造反”被殺,楊儀也“作死”

諸葛亮死後,楊儀派費禕去探魏延的口風。這裡說一下費禕。魏略裡曾記載,諸葛亮以蔣琬為接班人,費禕為第二接班人。也就是說,費禕接班也是諸葛亮生前安排的,但是三國志中無此記載。歷史上蔣琬死後費禕確實接班了,成為蜀漢大將軍錄尚書事,總覽大權。費禕,作為臣子、大臣,可能是好同志,但是作為朋友,杜少認為費禕是不合格的。史載,費禕經常從中調和魏延、楊儀的矛盾,二人應該都不把費禕當成外人。魏延之死以及後來的楊儀之死,卻都能看到費禕活動的跡象。

費禕來到魏延軍營後,魏延對費禕說:“丞相死了,我還在,丞相發喪就好了,我率領大軍繼續伐魏就行。再說了,楊儀算老幾,讓我給他斷後?”魏延這個回答處處透露著“性矜高”。結果費禕忽悠魏延說:“我這就回去勸楊儀,他是一個文官,不懂軍事,肯定聽你的”。說完費禕策馬飛奔出軍營,發現不對頭的魏延追都沒追上費禕。魏延發現蜀漢其他軍隊都在撤退,於是也率軍南歸。

注意,事情發展到這一步,其實跟諸葛亮的初衷“楊儀脅迫魏延撤退方案”差不多,但之後發展的事情就完全不是諸葛亮計算之內的事情了。魏延引軍南歸,並且燒燬了棧道,大有與楊儀開戰的架勢。這時候,魏延、楊儀都上表朝廷說對方反叛,自己是平叛。魏延人緣不好的劣勢一下子就顯示出來了。侍中董允、長史蔣琬都懷疑魏延是真造反。在獲得了朝廷的支持後,魏延的士兵知道魏延“不佔理”,於是散去。孤家寡人的魏延在逃跑途中最終被馬岱所殺。所以,《三國演義》中諸葛亮遺計讓馬岱在魏延大喊三聲“誰敢殺我”之時偷襲魏延這事,是純粹的藝術加工。拿到魏延的屍首後,楊儀拿腳去踩魏延的頭顱,並且說,“庸奴!復能作惡不?”表現得很是“性狷狹”。但是三國志裡寫的很清楚,魏延既然率軍隊南返,而並不北投魏國,是完全沒有反叛蜀漢之心的,魏延就是想殺了楊儀。這一點,三國志作者、曾在蜀漢出仕的陳壽解釋的很清楚。

儀遣馬岱追斬之,致首於儀,儀起自踏之,曰:“庸奴!復能作惡不?”遂夷延三族。初,蔣琬率宿衛諸營赴難北行,行數十里,延死問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還者,但欲除殺儀等。平日諸將素不同,冀時論必當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總結,諸葛亮臨死前的安排並不想殺魏延,只是想利用“性狷狹”的楊儀制約脅迫“性矜高”魏延。沒想到二人發生火併,而朝中文官都支持楊儀,導致最後魏延被殺。最後提一下楊儀的結局。回到成都自以為立下大功的楊儀發現,蔣琬居然接替了諸葛亮生前的位置,成了朝中第一人。當年追隨劉備的時候,楊儀就是尚書,而蔣琬才是個尚書郎。“性狷狹”的楊儀能忍?不可能的。史載“怨憤形於聲色,嘆吒之音發於五內”。楊儀最大的錯誤就是和費禕發牢騷(真的不拿費禕當外人,魏延如此,楊儀也如此)。結果費禕秘密把楊儀的言論上報朝廷,導致楊儀被流放。流放途中楊儀接著罵朝廷,朝廷就要收捕楊儀,楊儀於是自殺了。費禕,有點厚黑啊。

三國時期蜀漢名將魏延之死,是一場事先計劃好的陰謀嗎?

丞相長史 楊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