岷江上游考古成果將出版成冊 探祕古蜀文明從何而來

從2000年以來,文物考古部門就在岷江上游地區調查發現了上百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並對營盤山遺址等進行了考古發掘。通過持續考古發掘,基本明晰了該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內涵,建立了初步的文化發展演變序列。這些考古新發現為研究古蜀文明的淵源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營盤山遺址是江源文明及古蜀文明發源地的核心所在。而這些考古成果也將陸續出版,展現在公眾面前。

岷江上游考古成果将出版成册 探秘古蜀文明从何而来

2017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茂縣羌族博物館繼續深入推進岷江上游地區的考古工作,組成聯合考古隊,對岷江上游地區進行考古調查工作。

在考古發掘中,文物考古人員發現,古人選擇聚居地時,充滿了智慧。營盤山遺址三面環水,避開龍門山斷裂帶,古代先民定居,也格外注重對水源的控制,“不能離水太近,否則有水患,也不能太遠,用水就會不方便”。除了水源,這裡的古代先民還注重對川西黃土加以利用,除了生產陶器,還會用來生產粟這一類北方旱作植物。位於阿壩州茂縣鳳儀鎮的營盤山遺址還出土了不少果核殘塊,通過浮選之後發現,裡面有桃、梅、杏這三種果樹的種子,也就是說,早在5300年到4000年前,這裡就已經水果豐富。

在考古發掘中,除河蚌這些穿孔的文物,還有一枚來自南海的海貝。5000多年前,這些海貝是怎麼到了蜀地?這也給文物考古工作者留下了疑團。在考古過程中,聯合考古隊還對沙烏都遺址、白水寨遺址、安鄉遺址本體及其地理環境進行了實地考察。在沙烏都遺址發現了原生的文化層堆積,清理出有疊壓關係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及灰坑遺蹟,出土較為豐富的陶器、石器,為岷江上游地區新石器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

岷江上游考古成果将出版成册 探秘古蜀文明从何而来

據考古人員介紹,營盤山新石器時代遺蹟中出土陶、石器等,陶器從陶質陶色來看, 以夾砂褐陶、泥質褐陶、夾砂灰陶、泥質灰陶為主。夾砂陶器多夾粗大的片岩顆粒和白色石英砂顆粒,紋飾以繩紋和附加堆紋最多。彩陶多為紅陶黑彩,數量較少。石器包括打製的砍砸器、石杵、石球和磨製的穿孔石刀、石鑿等。沙烏都遺址採集的陶片主要以泥質褐陶、灰陶為主,加砂褐陶次之。紋飾以素面為主,有細繩紋、附加堆紋、鋸齒狀花邊口沿裝飾等。

岷江上游考古成果将出版成册 探秘古蜀文明从何而来

據瞭解,對營盤山為中心周邊遺址進行調查,對於瞭解遺址群現狀有重要意義,堅持聚落考古理念,對於增強營盤山遺址的整體聚落佈局有相當的意義,為下一步考古工作打下基礎。

岷江上游考古成果将出版成册 探秘古蜀文明从何而来

發現的3座成組分佈、保存較好的大型石棺葬,出土陶器、青銅器上百件,有2座帶有2道頭廂,1座帶有3道頭廂,這些隱藏在石棺中,位於頭部位置,類似於“收納盒”的東西,存放著隨葬品。據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專家介紹,目前看來,等級越高的墓葬,頭廂越多,這次營盤山石棺葬墓地首次發現帶有3道頭廂的石棺葬,也是岷江上游地區繼牟託一號墓之後考古發現的第二座帶有3道頭廂的石棺葬,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成都商報客戶端記者 宦小淮

圖片由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提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