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源自

1. 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及《元和姓纂》所载,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今山西芮城县)。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山西夏县),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2. 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3. 出自外姓改姓魏:①出自高姓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②出自李姓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4、出自少数民族改汉姓或为少数民族固有之姓:①满族倭彻赫氏、佤族斯内氏、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改汉姓为魏。②土家、蒙古、彝、回、朝鲜等族均有魏姓者。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迁徙分布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省南部一带,早期主要是在今山西、河南、山东省境内发展繁衍,也有部分居于今湖北、湖南省境。

秦汉之际,魏姓进一步扩展到今山东、山西、甘肃、宁夏等为主的北方广大地区,其中在今山东微山(古为任城)一带形成大郡望。此时,魏姓还有一支迁入今四川。

魏无忌的六世孙魏歆因在西汉时任钜鹿郡太守,封曲阳候,封地巨鹿郡下曲阳,有功于朝廷受到封赏,并使其家族成为朝野所敬仰的家族,其居地巨鹿郡下曲阳也就发展成为魏姓历史上最著名的大郡望。与此同时,魏姓也有进入江苏、浙江、甘肃、宁夏者。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多国林立,连年战乱多事,魏姓也同其他姓氏家族一起,举家南迁,或迁入今江西,或迁入今福建等地。

盛唐时,魏姓繁盛,人丁兴旺,郡望与名人显宦大量出现,并且有部分族人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于福建安家,后又徙至广东等地,使家族播迁更加广泛,唐末,战乱烽烟又起,外族入主中原,魏姓被迫再度南迁,广泛进入到南方各地。

截止宋末,魏姓人已遍布江南广大地区,繁衍于中国各地,从而使魏姓成为中国一大姓氏。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当代魏姓的人口已近570万,列在中国第44位,大约占中国人口的0.4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魏姓人口由45万增到570万,增长了11倍多,魏姓人口的增长速度低于中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河北三省,大约占魏姓总人口的28%,其次分布于湖北、陕西、山东、江苏、甘肃、安徽,这六省又集中了32%的魏姓人口。河南为当代魏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魏姓总人口的9.6%。中国魏姓的分布形成了秦川、豫冀两块

魏姓聚集区。在600年期间,魏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很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中原、华北人群回迁十分的强劲,尤其突出向西部四川的迂移。

在甘肃大部、宁夏、陕西南部、青海东部、内蒙古中西和东北、川渝北部、湖北西端、冀鲁津交界地区、吉林大部、黑龙江东南,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81%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6%以上,上述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7%,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在河南、晋冀鲁大部、陕西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部、京津、辽宁、吉林西北角、黑龙江中部、皖苏北部、湖北西部、川渝中部、贵州中部、福建东北部,魏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54%一0.81%之间,其覆盖面积约眷国土面积24%,居住了大约34%的魏姓人群。

家训崇孝道

孝为立身大本。若不孝于亲则不能忠于国;友于兄弟;睦于宗乡党;合群于社会;必反为社会之蠹虫。如何能使人人之行为皆善?请必自孝父母始。人能以父母待子女之心,行事则万善之。本已立由是。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睦宗族

族人虽有远近亲疏,安其本源则一。族中人有喜事或凶事为先行庆吊之礼。遇有合族之事必同心商确。只平时聚会待所以联族谊为重,人情不见则疏,日疏日远大非睦族之道。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重教养

天无不慈之父母。但庭训不立则溺爱不明者有之。故父母之于子女必幼而教。以孝悌稍长而授以学业。其顽劣者亦必严为教训。勿姑息以养其非。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齐家政

治化之道必先齐家,然政行于天下易,而教施于一家实难,盖骨肉之间恩素情深则家法难申,自非身先德化不为功。故善治家者,以正己为,己正则子女相率而从,己不正虽有治家严法,亦无以为功。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正礼节

国家之治乱系于人心之邪正。守礼法合人群,世风必正,国家必治。人心邪则悖礼犯法,贻害人群。尊长生辰,称庆世有此俗,遵礼致庆承欢。铺张宴会非显亲之道,宁俭勿奢谁云非孝!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务读书

家人不论贫富子女不论智愚第一要读书。读书则能知事理。古人所谓致知格物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者,个人智为之理,立业之方,不至为非作歹,为社会败类,且可为国家建设效力。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明德性

大丈夫须有顶天立地之志,处世存心要有容忍度量,而勿求容于人。必有容其德,乃得大君子。立身未有不成于忍,惟能忍方能恕于人。合众志以成大事业,不忽视小事物,方能谨慎处事而致成功。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谨言语

言不由衷,人间所恶待人接物互要诚实。虚伪之言,久经必露出破绽,故出言必先自思量。是合理的便说,不合理的便不可说。有损于人的便不可说,勿说大话,勿说空话,古人云“言寡尤行寡恢”。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慎交友

处世贵在知人。于朋友间知其人,友其德,籍以辅吾仁。矫吾失,故交友得其人。则可自薰其德,此所谓益友也。苟不择其人则惟导恶习,趋下流,此所谓损友也。故择友不可不慎。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处世事

明是非、辨忠奸、守节义、权生死,才算得大勇不自用,能用人才,算得大智。

百家姓之魏氏一族

魏毕万,晋献公十六年(前661年),以赵夙为御,毕万为右,攻灭霍、耿、魏三小国,以魏(今山西芮城)封毕万,为大夫。遂以国名为姓氏,此为魏氏发祥之始。

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名人。

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

魏武侯(?—前370年)汉族,姬姓,魏氏,名击。东周战国初期魏国国君与中原霸主。

魏惠王,汉族,姬姓,名罃。公元前369年即位,在位50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魏昭王(?─前277年),汉族,姬姓,魏氏,名遫。魏襄王之子。东周魏国第5代国君。

魏延(公元169年-公元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桐柏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

魏收(507年—572年),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郡下曲阳县(今河北晋州)人。南北朝时期史学家、文学家,北魏骠骑大将军魏子建之子。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祖籍巨鹿下曲阳(河北晋州西)。一说馆陶(今属河北)人。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宰相),封郑国公。

魏源,原名魏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

魏文伯(1905年—1987年)1926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最高人民检查署华东分署检察长,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等职。

魏巍(1920.1.16~2008.8.24)河南郑州人,中国共产党党员。当代诗人,著名散文作家、小说家。

魏凤和,男,汉族,1954年2月生,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温陈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上将军衔。

魏宏,1954年5月生,山东沂南人,2013年1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副书记,四川省人民政府省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