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孤獨,才會有故事”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最近看了一部電影,深有感觸。

電影名為《少年時代》,本片講述的是一個男孩從6歲到18歲的成長曆程。

影片詳細描畫了孩子的成長過程,及其父母親各個方面的變化,可以讓觀眾細緻入微地體會歲月流逝的痕跡。

在這部影片中我最喜歡的角色是這個男孩的母親。

母親從20幾歲就生下了一雙兒女,因為孩子的父親酗酒又不負責任,所以母親離婚,一人帶著兩個孩子另嫁他人。

母親不僅需要照顧兩個孩子,還需要完成自己的學業。隨著孩子的成長,兩個孩子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叛逆。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本以為終於找到了一個好男人時,她又再次遭遇家暴。母親不得不帶著孩子從家裡逃走。

經歷的幾次婚姻的失敗,母親還是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大學教授。

但是皺紋也悄悄地爬上了她的眼角,在她的小兒子18歲成人那天,她坐在廚房戴著眼鏡處理成堆的賬單,說了一段話:

人生不過是戀愛結婚生孩子離婚再結婚再離婚,好像前一天孩子才學會騎單車,再往後就是“我的葬禮”!

我想要的更多!所謂更多,不過是“時間啊,請你停一停”。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看到這裡,心裡突然一陣酸,因為人生就是走著走著,就孤獨了。孤獨繼而缺乏安全感是很多現代人的通病。

比如一個人去到異鄉工作,毫無依靠;比如異地的戀人,長時間不回微信,就會猜Ta是不是出軌了;比如手機電量少於百分之五十,就要趕緊找地方充電;再比如,看每天晚上睡覺,都用被子把自己裹的嚴嚴實實。

雖說,有很多人每天都在給我們灌心靈雞湯,“安全感是自己給自己的”,“兜裡有錢,手機有電,就是最安全的”,“恐懼都是源自於內心”。

可是,總有一些時刻,我們還是會恐慌,還是會支撐不住那些暗、孤獨的時候……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大學離開家第一年的十一長假,舍友家近的回家了,還有的出去玩了。我發燒了,一個人靜靜躺在宿舍床上,突然意識到除了自己再沒有人可以永遠依靠,孤零零的一個人面對世界的稜角。突然理解那句話,人生而孤獨。

夜半深處一個人一間房的時候。走在路上逆著人流無處可去的時候。酸甜苦楚無人可訴的時候。最難過是不被親近的人理解和信任的時候…太多太多了。

一直都很喜歡那句話,孤單是一個人的狂歡,“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有時哪怕在最熱鬧的人群裡依然會有無法救贖的孤獨感,大概注孤生吧。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一個人熬夜到很晚大家都睡了的時候,遇到喜歡的電影發現身邊人都不感興趣而自己超想去看卻沒人陪的時候⋯⋯太多了。不害怕孤獨,只怕說出的話你不能夠聽到。

想看喜歡的樂隊周圍卻沒有人喜歡,獨自去了音樂節,吃東西的時候,別人都是三五成群地說說笑笑,只有我一個人在旁邊沉默。

身邊朋友都不知道我發生了什麼,他們都以為我很好。

高中同學離得太遠,已經不知道怎麼好好傾訴。爸爸說我必須出國,可我媽仍在記恨他,怕我爸不讓我回國。她見不到我,所以我也不能跟她說。

出門去市區看醫生,一個人,卻碰見了他,他身側還有一個姑娘,牽著手。那個時候打開手機,想說些什麼,但也不知道能和誰說。即使我知道,我的朋友都很關心我,但依然難過。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孤獨啊,大概就是周圍人無法理解我的想法的時候吧。可能是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因,我的心理年齡要比同齡人大很多,很多事情看得比較開,想法也會不太一樣,很少遇到能和自己三觀比較相近的人。

一個人,去東北旅遊的時候,在青旅報了個去滑雪的旅行團。一上車就被收多了四百塊,導遊一直欺負只有一個女生的我,單獨把我叫出去要我幫她說好話,否則“給我好看”。到了只有一個小坡的滑雪場,一直被慫恿請教練。

窮得只剩骨氣的我,自己從坡上進行了第一次滑雪,摔倒在半路不懂起身,掙扎了很久,一個教練在後面問“不會起來嗎”,我搖搖頭,“請不請教練”,我搖搖頭,還是沒能起來。教練在後面笑“請不請教練”,我還是搖搖頭。

最後他在我面前走過,沒有扶我。我自己站起來的時候突然就紅了眼眶,從最南方來到最北方,突然很想回家抱著媽媽賴在床上哪兒都不去。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每一次站在高樓大廈之間,看著每家每戶的燈光都會覺得很溫暖總想伸手去觸碰旁邊的他和說以後我們總會在這一片燈光中擁有一個溫暖的家,可是伸出去的手觸碰到的是空氣。

當寢室裡的人都搬走,就剩我的時候;當整個廳的人都搬走,就剩我的時候。最後走的人,她們把離別都送給了我。

週末從學校回家的路上摔在路坑裡扭傷了腳,一個人爬起來,拍了拍身上的土,在路邊坐了好久,疼到渾身顫抖。

然後站起來,一瘸一拐的走到快軌站,拖著一條殘腿爬上爬下,車來了,擁擠的車廂裡沒有一個人願意給我讓個座位,到站了,命苦又趕上電梯停運,一個人扶著欄杆一節樓梯一節樓梯地往下蹦,身邊一位穿著制服的工作人員逆行上樓,擦肩而過的瞬間,她熟視無睹,而我再也hold不住,淚流滿面。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作為一個在異鄉讀書的上海人。記得有一年清明節的晚上,宿舍四人就我一個,他們都去玩了。從來沒有一個人睡過一整個宿舍的我,晚上回來,宿舍停電,一個人害怕到連洗臉都不敢,和上海的朋友打電話,開著擴音,才勉強洗完臉。爬上床,我哭了。為什麼我只有一個人,為什麼我永遠只有一個人,就連害怕,哭泣,都只有一個人

孤獨:加班很晚回家,沒有洗漱卸妝,在沙發上睡了一晚,早上起來才想起不會有人催自己睡到床上去的時候。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曾經一度很厭惡孤獨。

所以希望自己的大腦一刻也不要閒下來,聚會、看劇、遊戲、聊天......這些都是我用來抵抗孤獨的工具。

但孤獨於我們而言,大概是個一輩子都絕交不了的老朋友。

打開微信,啟動頁面也透露出一種巨大的孤獨感:一個人,獨自面對著一個龐大的星球。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仔細想想,因為孤獨,我們才會交朋友、看書、談戀愛......我們為了抵禦孤獨,才擁有了如此豐富的精神世界,才會渴望被人愛,又渴望去愛別人。

所以這樣看來,孤獨這回事兒也沒什麼好怕的,對吧?

“ 我們都孤獨,才會有故事 。”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我们都孤独,才会有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