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01

《寶貝兒》10月19日上映,豆瓣評分5.6,截止10月30日,累計票房2451.7萬,口碑票房雙撲街。

眾所周知,這是楊冪的轉型之作,開拍前就受到不少關注,如今口碑票房雙低,人們紛紛把矛頭對準楊冪。我看到不少類似於“《寶貝兒》撲街,這個鍋是否該有楊冪來背”的標題。只要搜索《寶貝兒》就會出現楊冪,所有人都在關注楊冪該不該為票房負責。而對於影片本身所傳達的思想,卻少有人關注。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寶貝兒》講述一個因先天缺陷而被父母拋棄的棄兒江萌在遇到另一個要被親人拋棄的缺陷嬰兒後感同身受,努力拯救嬰兒的故事。

影片把鏡頭對準邊緣人群,描述了棄嬰、孤兒棄養、殘疾人就業、養老等社會現實問題,有很深刻的思想內涵。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監製侯孝賢,本身就是影片質量的保證。導演劉傑是個兼編劇、導演、攝影、製片的全能型人才,曾拍出過許多口碑不錯的文藝片,他執導的《德蘭》讓董子健成為90後當之無愧的演技派。演員有郭京飛等老戲骨,主創團隊可謂陣容強大。

如此有實力的團隊讓大家對影片抱有很大的期待,可結果呢?《寶貝兒》播出後引起廣泛討論,但觀眾卻只把目光放在了楊冪演技上。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對影片撲街該不該由楊冪背鍋這個問題爭論不休,卻對“先天殘疾兒童有沒有生存下來的權利”這樣沉痛嚴肅的社會問題視而不見。

似乎《寶貝兒》的價值就只是為楊冪展現演技提供一個平臺。

02

啟用楊冪作女主,對《寶貝兒》來說是幸,也是不幸。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一部現實題材的文藝片能有這麼多關注度很不容易,這得益於楊冪自帶話題度,某種意義上實現了商業價值的成功。但作為演員的楊冪完全蓋過了影片本身,人們熱烈討論著明星,對電影所要表達的思想視而不見。

對於導演劉傑來說,這顯然與他的初衷不符。

為了拍攝《寶貝兒》,導演用殘酷的方式把所有人都“逼”進了角色中。劇本只有故事大綱,沒有具體臺詞,除了幾位主演,其餘角色均為素人本色出演。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電影中的每一個角色,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這就是他們的生活,這就是他們的遭遇。

劉傑說,“我拍這部電影的初衷就是想讓大家關注棄嬰群體,不要屏蔽這群人,不要把他們看成社會的瘡疤。”

在兒童福利方面我國法律並不是很完善,殘疾嬰兒保障體系不到位,很多出生的畸形嬰兒連活下來的資格都沒有。

《中國出生缺陷防治報告(2012)》顯示:

我國每年新出生的缺陷嬰兒約100萬例,出生缺陷率達到了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數約100萬例,平均每半分鐘就有一個出生缺陷兒降生。其中30%在出生前就死亡,40%面臨終生殘疾,30%有可能治癒和矯正。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如此血淋淋的數據擺在眼前,急需大家去正視,去伸出援手。

然而現實卻是《寶貝兒》獲得了熱烈討論,可惜人們聚焦於話題女王楊冪,而不是女主江萌。

03

為什麼把拍電影叫作藝術行為?就是因為它能借助鏡頭向觀眾忠實的反應當下社會痛點,通過挖掘人性來引起了觀眾共鳴。

2015年《親愛的》、《失孤》相繼上映,將“打拐”問題搬上大銀幕,口碑票房雙豐收,趙薇更憑藉此片成為金像獎影后。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我不是藥神》上映後“無藥可醫”這個話題讓不少人感同身受。為了挽救更多生命鋌而走險究竟算不算違法?面對法律和情理的兩難該如何選擇?

《藥神》不僅探討了邊緣人群的生存現狀,更在醫療制度改革上起到正面積極的影響。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優秀影片總能以小見大,傳達出屬於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情感,諷刺或反省某種普世價值觀,讓人們感同身受。

影片中女主江萌努力拯救殘疾嬰兒,而孩子的父親卻準備放棄,他說,我比任何人都愛她,但是她沒有以後了。

他不愛自己的孩子嗎?他只是預見了這個孩子不幸痛苦的一生,即使活下來,未來也活在卑微無助當中。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站在他的角度,這是他僅僅能為孩子做的,他認為自己給了孩子最好的選擇,哪怕為此將愧疚一生。你能說他是壞人嗎?

人性之複雜就在於此。

影片中有一幕讓我記憶尤深。小軍邀請朋友們在自己的出租屋吃火鍋,七八個青年圍著熱氣騰騰的飯桌,整個畫面卻死一般靜默。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他們都是在這座城市邊緣掙扎求生的殘疾人,本該熱鬧的場景卻讓人覺得淒冷無比。

這部電影結構鬆散,臺詞重複單一,主角人設白蓮花,讓觀眾沒有代入感,確實很難引起觀眾的共鳴,但這不是它成為某位明星踏腳石的理由。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比起楊冪演技怎麼樣,我們關心的難道不應該是社會保障體系這種與自身息息相關的人與事嗎?

我們的電影,藝術有了,靜下心來欣賞藝術的人卻不在了。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04

《寶貝兒》在國外公映後有記者提問:

為何中國父母有權決定嬰兒的生死?為何中國殘疾人可以有兩份工作?為何寄養兒童長到18歲必須搬離寄養家庭獨自生活?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而在中國,媒體提問:

你對楊冪在影片中的表現怎麼看?影片失利楊冪是不是負主要責任?此次楊冪轉型失敗對她的演藝事業有什麼影響?

同一部電影,有人透過“爛片”看到了掙扎與哀嚎,有人指著演員說“這件衣服太土了”。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說:現實社會的一切公眾話語日漸以娛樂的方式出現,併成為一種文化精神。人們的政治、宗教、新聞、體育、教育和商業都心甘情願的成為娛樂的附庸,其結果是人們成了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

為國奉獻一生的中科院院士李小文先生病逝,全國媒體在爆料某某明星分手;女排姑娘為國爭光,收入不如明星一集摳圖電視劇的片酬;諾貝爾獲獎者名單公佈,鋪天蓋地的通稿都是女星紅地毯上爭奇鬥豔;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寶貝兒》用紀實的手法記錄了這個國家某處角落正在上演的痛苦和無助,而觀眾卻為女演員爭論不休。

娛樂至死的年代!呵!如果每個人把關注明星的時間拿出十分之一放在周邊的人與事上,也許很多災難都不會發生。

有觀點!有熱點!更多有趣內容記得關注我哦!

《寶貝兒》撲街:由楊冪演技引發的“娛樂至死”現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