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因为是一个理科生的缘故,高中之前只把中国历史学了个大概,对于二战的历史,都是通过碎片的新闻、电影才有所了解。

不过前几年正好有机会去波兰做交换生,也去了奥斯维辛集中营之后,对那段战争的残酷才有了真正的认识。

《焚曲》描述的是二战中意大利犹太人的故事,虽然只是这段历史拼图中渺小的一块,但这一块拼图上,就已经沾满了血迹。

文字的力量是很神奇的,消除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感,一下子就把你拉到历史中,随着书中主人公颠沛流离。

这是一本很沉重的书。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就算是最开始阅读这段历史的人都知道,二战的历史几乎就是犹太人的受难史。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铭记历史,也从来不是为了报复。这本书中不仅为我们揭开了意大利犹太人所遭受的苦难,也歌颂了在历史车轮前,为他人伸出援手的英雄。

在残忍的历史故事中,作者一直都在用爱把我们和故事主角绑在一起,而不是仇恨。

这本书里面有两条故事线,刚开始看可能还没有发现这两条故事线中的联系。

作者用不同时空的人物多维度写了这本书,这样的写作风格目前也是我觉得比较独特的。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一位美国音乐家朱莉娅,在意大利偶然购买了一本乐谱,其中有一张手写的华尔兹舞曲《火》

此时,她并不知道这首曲子将会带来她家庭生活的噩梦。

茱莉娅原本与丈夫罗伯和女儿莉莉非常亲密,

但一切都在她尝试演奏《火》之后开始发生变化...

第一次她在家练习《火》时,等她从乐曲中回过神来,家里的宠物猫惨被杀害,而她三岁的女儿拿着“凶器”,

第二次她在家演奏《火》时,她的小腿被玻璃割伤,并且女儿站在她面前一直重复“伤害妈妈,伤害妈妈”。

茱莉娅感觉到异常恐惧。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她的母亲曾经因为杀害茱莉娅的弟弟而被诊断为精神病患者,

茱莉娅一方面非常担心她的女儿遗传到精神病基因,

一方面她又认为所有的不幸都来源于这首曲子。

所以她开始着手调查这首《火》的来源。

茱莉娅委托书店老板去询问该乐谱和曲子,老板却被入室抢劫所杀害。

这么多巧合不得不让人生疑,

此时书店老板的孙女回信,拒绝以后保持联络,

并且确认了该本乐谱购自一位不出名的老人遗产。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茱莉娅在希望为她女儿找出病因时,

求助了她的音乐家好朋友格尔达演奏《火》并且录音,用于给她女儿莉莉听,观察她的脑部活动。

格尔达因此接触到这首华尔兹舞曲,认为其非常美妙,想要在音乐会演奏。

她也非常想知道这首曲子的版权问题,所以她计划前往意大利调查。

但这首曲子没有作者姓名,只有在乐谱书中找到了一个意大利威尼斯的地址。

茱莉娅的反常行为让她的丈夫罗伯也非常不安,

根据精神病医生的意见,希望把她送到精神病院“休养“一段时间。

茱莉娅对此非常抗拒,得知格尔达将前去威尼斯时,瞒过家人,也动身前往了威尼斯。

茱莉娅和格尔达去到了乐谱上所写地址:意大利威尼斯--原犹太人洛伦左·托德斯科家庭住址。

根据走访当地犹太人机构,也确认了洛伦左·托德斯科是《火》的作者。

由此揭开了二战期间意大利犹太人惨遭屠杀的历史一角。

自此,两条故事线在此汇合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第二条故事线,是以《火》的作者洛伦左·托德斯科作为第一视角,

他外公是威尼斯东方大学教授,热爱音乐,并视他为极具音乐天分的乐手,

将名为“女巫”的小提琴赠送给了洛伦左。

机缘巧合,他将与一位美丽大提琴演奏者劳拉共同参加演奏比赛,

并在排练过程中,产生了爱情。

二战的阴云悄然而至,但洛伦左还沉浸在与劳拉的爱情之中。

无论外面的政局如何动荡、从前方传来了怎样的令人震惊的消息、劳拉和他的父亲---两个对犹太人极具同情心的意大利人如何规劝,洛伦左一家都没有搬离威尼斯。

洛伦左的哥哥马尔科也一直尝试说服家人离开,因为他已经嗅到了不寻常的“气味”。

意大利政府已经明确规定不准聘用犹太人、不准犹太人入学等。

但是他们一家仍然决定留下来,欺骗自己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与家人待在一起就是最好的。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父母和外公坚信不疑,认为犹太人在此定居四百多年,为这个国家付出了一生,必定会被善待。

直到被驱逐的那天,洛伦左本有机会逃脱,但为了与家人团聚,所以也一同前往了“圣安息日”中转站。

因为他们坚信,最坏的结果也仅仅是去劳工营,做苦力,

却不知道等待他们的是一去无回的“死亡营地”。

在去往“圣安息日”的列车上,马尔科已经发现该列车并不是通往他们口中的劳工营,

但他的父母和天真的妹妹皮亚都认为他们只要“不要看任何人,努力工作”,就会被救赎。

洛伦左由于会奏乐,而在“圣安息日”中转站被留下。

也在此,他终于看清了现实的真面貌。

所有的人并不是去劳工营,而是去波兰的死亡之地(奥斯维辛集中营)。

他留下,原本只是为军官们演奏,后来因为来到“圣安息日”中转的人越来越多,所以德国在此地也建立了焚烧炉。

犹太人也在此被残忍杀害、拷问、枪击,最后焚烧。

由于犹太人们发出的声音太过惨烈,所以他和其他几个乐手,被任命在广场演奏,试图掩盖现实的声音。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洛伦左就是在这样的情景下,写下了《火》,并在广场无数次被演奏。

这也是上万人临终时听到的华尔兹舞曲。

最后在战争结束之际,德国军方销毁了所有记录,

洛伦左与其他乐手也被投进焚尸炉,所有的历史痕迹都被抹去

所有人都会有一个疑问,如果所有的记录都被销毁,那么《火》是怎么被流传出来的呢?

这也是书店老板被杀害,茱莉娅和格尔达在意大利惨遭枪击的原因。

洛伦左当时被一名叫科洛蒂的上校挑选出来组进乐团,科洛蒂反复强调,自己是懂音乐的人,并且告诫乐队所有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才有可能活下去。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科洛蒂在战争爆发前偷出来了一些珍贵的乐谱,并且隐姓埋名生活了下去。也就是他,逃脱了战犯的罪名。而他的一名儿子,竟然是意大利的总理候选人之一,也是最不想揭开这段历史的人之一。

所以在书店老板打听该乐谱时,科洛蒂的儿子派人杀害了书店老板;在茱莉娅打听该乐谱时,就派枪手来到她们的旅馆。格尔达被枪机,茱莉娅侥幸逃脱。后来,茱莉娅在犹太人的帮助下了解到乐谱的历史,并且将要作证指认科洛蒂战犯罪行。

却没想到在录制视频时,茱莉娅突然失控,砸碎玻璃逃走...难道她真的是精神病人吗?

事实上,茱莉娅由于肿瘤造成“癫痫”,有时会意识错乱,后被送往就医。

她女儿企图伤害她是假的,爆炸也是假的。但是枪击是真的,乐谱也是真的。

这个并不是精神病,也无需怀疑是否继承了母亲的精神病基因,

只需要做手术摘除肿瘤,茱莉娅就会过上正常的人生。

但《火》的作者洛伦左,再也无法过上正常的人生,

在演奏这首曲子无数次之后,再也无法见到他心爱的劳拉。

更为残酷的是,

劳拉在洛伦左遇害的那个秋天之前,

就已经因为庇护犹太人而惨遭杀害。

劳拉在本书中一直都是非常勇敢的角色,

她勇敢展示小时候被烫伤的疤痕,勇敢爱着洛伦左。

最后因为勇敢地向犹太人伸出援手而被杀害。

无论当时多么黑暗,总有一束光不灭。

在这样混沌历史中,仍然有愿意向他人伸出援手的人。

以上是《焚曲》的主要故事内容。书中的一些细节非常打动我,就是很多微小的行为、决定,在我们原本以为的“平常”日子,决定了一生。

本来洛伦左的哥哥马尔科拿到大学学位,希望能够成为外交官,最后却因为当局不允许为犹太人提供就业岗位只能去搬鱼,接受了生活的打击之后,等待他的并不是光明,而是开往死亡的列车。

马尔科作为全家唯一的幸存者,回到威尼斯积极接受采访,为犹太人的历史留下了深刻的一笔。

洛伦左想成为伟大的音乐家,极具天分,有一个相爱的人。即使在“圣安息日”日夜听着来自地狱的声音,他仍然坚持着、抗争着,希望有朝一日能与劳拉相见。

这所有的未来,都被历史的战车碾压的粉碎。不管是多长多大的纪念碑,也无法写下这些受害者原本光明璀璨的人生啊。

一篇文章带你看一本书《焚曲》,作者:苔丝格里森

二战从1939年持续到1945年,其中有接近600万犹太人惨遭屠杀。

这些都不仅仅是一个数字、一个名字而已,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有无限可能的人生。

所以,世界和平,真的是一件值得所有人去努力的事情啊。

愿你我每一个人,能在和平的年代,拥有美好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