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十大高手,這兩位京城一戰,結局出人意料!

楊露禪自從在京城打出了名聲被人稱為“楊無敵”後,隨著名聲的傳播越來越廣,終於有一天傳到了一位高手的耳中!他是誰呢?

當年的京城裡,那可以說是臥虎藏龍高手聚集!其中一個響噹噹的人物是位列晚清十大高手之一的八卦掌創始人——董海川(1797--1882)他比楊露禪大了兩歲,籍貫河北。據說他當年因為打死了人,為了躲避命案而淨身進了王府,當了太監。他聽說楊露禪的名頭越來越大,太極拳被人傳得越來越厲害,不禁動了想要比試一下的念頭。

晚清十大高手,這兩位京城一戰,結局出人意料!

董海川像

關於這兩人之間的比武,民間有很多的傳說。有人說,當兩人相見時眼神一對的剎那就分出了勝負。還有人說,兩人在相互行禮時攙扶了一下對方就分出勝負。更有甚者說,兩人動起手來打了三天三夜都沒分出勝負。

其實過去以武為生的人很是講究武德,大家都是吃五行。大家互相捧著,不會壞了對方的名聲。要是切磋,也是在私下裡,不會讓外人看到,以免砸了對方的飯碗或者砸了自己的飯碗。武林之中,流傳的是楊露禪和董海川進行了一場文對,道上的兄弟稱為文鬥。當時,董海川將一隻籠中的小鳥從籠中放出,小鳥立刻飛向天空!董海川墊步擰腰向上一躍將小鳥輕輕地抓在手裡。眾人譁然,明眼人一看便知此人步伐極為穩重,輕功了得!楊露禪一步跨前接過董海川手裡的小鳥張開手掌,只見小鳥展翅欲往天上飛,可是撲扇了幾下翅膀盡然沒有飛起來。旁觀的人無不驚歎!董海川能縱身抓住空中的小鳥可見輕功非凡,小鳥在展翅起飛前有一個輕微的蹬地,楊露禪能把小鳥及其輕微的蹬勁化掉,可見其聽勁、懂勁已達極高的境界!這場比試其實也沒分出高下,各有各的長處,習武之人多如牛毛,成功者卻是少如牛角,兩人都知對方武功高強,能走到這一步實屬不易,自然也就英雄惜英雄!只能算是平手!

晚清十大高手,這兩位京城一戰,結局出人意料!

楊露禪在北京的名氣越來越大了,後來在武禹襄二哥的推薦下他去了當時的端王府教授太極拳。在端王府的安排下楊露禪又開始出任旗營武術教官,所教的拳術在當時不叫太極拳,而是叫做綿拳。只教旗人,不教漢人,旗營中也只是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

楊露禪在北京授拳時,因弟子多為王公大臣、貝勒貴族,生活奢侈而體弱多病又不耐艱苦。他考慮到這些人的身體素質和保健需要,將自己所學太極拳中的一些高難度功架簡化。使姿勢較為簡單,動作柔和易練。既適合穿長衫留辮子的人練習又有利於健身,後經其子孫修改,定型而成楊氏太極拳,並發展成大、小兩種套路。其特點是柔和緩慢,舒展大方,速度緩勻,剛柔內含,深藏不露,輕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城和天津一帶影響很大。

而這時,陳家的太極拳卻仍在陳姓內部傳遞,所以當時的武術傳人楊季子寫的詩中有“誰料豫北陳家拳,卻賴冀南楊家傳。”的句子,在王府旗營教拳的楊露禪待遇饋贈豐厚,積蓄了不少財富,也在老家廣平府購置了地產他的兒子也在清廷當了武官,可謂是光耀門庭!不枉了十八年的辛勤學武。

晚清十大高手,這兩位京城一戰,結局出人意料!

就連清朝同治皇帝的老師翁同龢(hé)也寫文章讚歎他,翁同龢曾親眼目見楊露禪與人比武較技,看完後說“楊進退神速,虛實莫測,身似猿猴,手運如球,猶太極渾圓一體也!”這是描寫楊露禪的武功已經練到什麼境界。這麼說了還不算完,翁同龢作為清末的書法家還親手寫了一副對聯贈與楊露禪,寫的是“手捧太極震環宇,身懷絕技壓群英”這個評價是非常高的!

楊露禪走的其實是上層路線,他通過教授拳法給當時的親王貝勒,官宦子弟擴大了太極拳的名頭,親傳弟子也越來越多,後來宮廷破敗,太極拳開始流入民間,想要學太極的人越來越多!另外,有一些人想學楊氏太極拳學不到,於是就想到楊露禪是在陳家溝學的,就又從陳家溝請出了陳氏的傳人到北京教拳,這也使得陳氏的太極拳大面積的發展起來,也由於楊露禪才有了以後的吳氏太極,孫氏太極等拳法。

太極拳如今成為國粹,是學習者最多的中國拳法!這也不得不說是楊露禪的功勞。

武術在冷兵器時代,有著實戰的作用,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更多的是對身體狀態的一種調整和改善。

其實,武術也是一種生活態度,一種哲學思想,我們更應該帶著一種思考和智慧來看待!

好了,小編今天就先更新到這裡了!大家還想看關於誰的武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