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点击关注标题下方“管住淘气包”,关注更多教育问题和育儿攻略

说到规则,可能很多父母会表示反感,因为在一心想让孩子拥有快乐、自由自在童年的新时代父母那里,规则似乎等于束缚、禁止、反抗。

对孩子来说,也需要从小循序渐进地养成一定的规则意识。想必这个道理父母不难理解、接受。可是为什么会对规则有那么深的“成见”,甚至有家长认为建立规则是在压制孩子的天性?

归根到底有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建立的规则是否遵循了孩子发展的规律;

第二,我们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是否尊重了孩子的身心特点。

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如果这两点没有做到,激起孩子的反抗,大人吼孩子哭,于是大家就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规则不是好东西”。其实找错了原因。

为了解开大家对规则的误解,我们得先弄清楚一个最核心的问题,对于0~4岁的孩子来说,规则究竟意味着什么?

一、对于4岁前的孩子,规则意味着这些

1、规则意味着有规律的生活和习惯

在孩子的生活中,规则很大部分的内容其实是养成生活规律和行为习惯。孩子喜欢熟悉的生活程序,重复性的、有规律的生活让他们觉得有安全感,并有利于他们意识到这些习惯的存在,从而逐渐建立习惯。

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2、规则意味着安全的界限

3岁前的规则应该是保护孩子自身的安全,以及不伤害他人和公物为界限,这一点要和“为了成人的方便而设立规则去限制孩子”区别开。

比如,当孩子会爬以后,就会到处自主地去探索,我们要做的是尽量保证家里的环境安全,把容易让孩子受伤的物品都收好,把桌角等包好,把电源插座盖住等,做好预防措施。

让孩子能够尽情去探索,而不是整天跟在孩子后面限制这个不许,那个不许。

什么是安全规则呢?

我们制定规则并不是为了限制孩子,也不是说我们就是要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管理孩子。相反,这些必要的规则,是为了让孩子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习人际互动以及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二、避免规则的随意性

如果规则只是父母为了自己的方便或者利益,想起一出是一出,同样一件事只有当自己不能容忍时才想起,那么家里可能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能有“新规则”。这样制定的规则没有尊重孩子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孩子自然也无法接受。

父母在制定规则时,要注意需要根据事情的性质来决定,而不是事情的严重程度来决定。

举一个例子,网上有一则新闻说,2岁的女儿爱上了撕钱,一开始是撕5块、20块的,后来一定要撕百元大钞,不给就哭闹。妈妈这才急了,“再惯下去怎么得了,家里又不是开银行的”,表示今后坚决不再给钱让孩子撕了。

在这件事情上,父母就是根据事情的严重程度(损害了父母的利益)来决定是否规范孩子的行为。一开始父母可能认为不严重,损失也不大,不料孩子撕上瘾了,事情变严重了才决心制止,这样孩子无法理解到底自己什么时候可以做,什么时候不可以做。

所以一开始就要明确告诉孩子,“钱不是你的玩具,不能玩钱,你可以玩你的玩具”。别因为父母的随意性,让孩子无法理解自己行为的界限,不理解规则的界限。

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父母常常苦恼应该怎么执行规则?有了冲突怎么办?怎么做才能既坚持执行原则又不简单粗暴?下面我用实例来解释如何真的做到“温柔而坚持”地执行规则。

所谓温柔不仅是字面上的语气、表情温和,而是从孩子的感受出发,用爱、理解来赢得孩子的合作;所谓坚定,不是寸土不让,而是守住底线,底线之外不能越界,底线之内可以灵活。

尊重孩子,意味着尊重他们的想法和感受,鼓励他们表达,同时用同理心,也就是能够感同身受去理解孩子的想法和感受,而不要以成人的角度,站在孩子的对立面去“纠正”他们。

在执行规则的时候,并不是永远都充满了火药味,而是贯穿着爱和理解,贯穿着对孩子的适当引导和满足。

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很多父母常常希望制定一条规则,然后立竿见影,孩子能够立刻遵守规则。可实际上,孩子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自控能力都欠成熟,需要换一种方法让他们接受规则。

比如说,牙医建议刷了牙以后父母要给宝宝用牙线,可是宝宝每天刷牙后不愿用牙线。怎么解决问题呢?

其中一种做法,父母一开始就要求孩子:刷了牙以后必须用牙线,这是规则。不管孩子喜欢不喜欢,坚决执行,因为“这是为了你好!”

另一种办法,则是从孩子的感受和特点出发,通过游戏的办法建立习惯。他们一开始不喜欢用牙线,于是我们每天晚上玩“去看牙医”的游戏,我扮牙医,他们扮看牙医的病人,让我给他们用牙线。

玩了好几个月,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后来慢慢就不需要玩游戏了,他们自己在刷牙之后会要求:“妈妈,该用牙线了。”

怎么给0-4岁的宝宝建立规则意识?教你4招,孩子乖乖听话

我们希望孩子有良好的行为规范,但我们的目的不是培养顺从的孩子。如果孩子一味顺从,而内心并不认可规则,这样的孩子,一旦不顺从,就会变得很叛逆。

执行规则的重点是如何用具体、直观的办法以及让孩子理解、接受的语言去解释规则,并激发他们自己去思考,“为什么我要这么做”,让孩子在思考中认同和执行规则。

孩子习惯于具体思维,他们逻辑思维能力不强,这是他们的特点,对孩子说“好好玩”,“好好吃饭”,孩子没办法执行,对孩子说“照我说的做”,“听妈妈的话”只会让孩子糊里糊涂地顺从。

规则定好了,是不是从今往后,天天严格按照这个规则执行呢?这里往往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父母架不住孩子的要求或者哭闹,无限让步,从而让孩子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我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只要我哭闹。

​另一个是父母非常严格,一年365天都必须这么做,父母完全掌握了控制权,孩子从中学到的是:不管怎么样,我都对自己的生活没有决定权,我对自己的生活不需要负责。

最理想的是,父母灵活执行规则,根据情况,尊重孩子的感受,给孩子一定的选择。在给孩子选择的时候,父母对当前的情况做出说明并对他提出可行的要求。

如果我们365天严格执行规则,从不例外,丝毫不理会孩子的想法,那么孩子可能会觉得,妈妈总是不满足我的要求,这样他的情绪和父母是对立的,即使遵守了规则也不能内化规则,也容易叛逆。

执行规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父母去整合一些方法和技巧,把一些技巧融会贯通起来,要做到,不容易。

但从一开始,我们就告诉孩子,我们不是你的对立面,我们和你在一起, 理解你,帮助你,逐步让你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为自己的生活负责。只有这样,规则才有意义。

星妈陪你一起,在家庭教育的路上砥砺前行,成为新时代最受孩子喜爱的酷爸酷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