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仗為何總是缺糧?僅僅只是運輸問題?當然不是!

古代軍隊作戰,總是說自己缺糧,可是軍隊不就是來自民間?為什麼平常不缺糧,為什麼一開戰就缺糧?

現在,大家要麼吃白麵饅頭,要麼麵條,要麼米飯,吃得飽飽的,所以大家就漸漸忘了飢餓的含義,以及糧食的來之不易,可是在以前,農民一直吃這些,這一年,你別過了!你這是要把你家活活吃窮的節奏,俗稱,吃乾飯的……

打仗為何總是缺糧?僅僅只是運輸問題?當然不是!

一般來講,作為溫室中的花朵,我們無法理解古代農民的飲食結構,一般來講,他們是需要在農作的間歇時期去挖野菜呀,或者是去尋找一些其他的作物,獵物,一般來講都是幾天稀的伴野菜,再加上幾天乾的,這一年才能過的下去。生產出的糧食才剛剛夠吃,如果說你一天到晚全是吃乾的話,那你這糧食真的是不夠用。

打仗為何總是缺糧?僅僅只是運輸問題?當然不是!

農民的生活之苦,恐怕不是從中體驗過的話很難理解,就如同我們現在也無法理解現在農民的生活與過去農民的生活對比,因為我們根本也不瞭解解放以前農民生活之苦痛,當然也有人刻意的迴避這些問題。

言歸正傳,農民在自己家裡面吃飯問題都是自己解決的。一旦到了打仗的時候他們成為士兵的話,這吃飯的問題都是要國家來解決的,你作為一個當兵的,如果說你是勞師遠征,跑到其他國土上面去作戰,你如果一天到晚吃稀飯,你樂意嗎?

就比如說曹操征討袁術的時候,壽春攻不下來,曹操打算軍糧減半,讓大家喝的吃的稍稀一點,結果差一點點鬧出了兵變,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這個裡面所付出的東西。那是一個天文數字,是一個無底洞。

況且軍隊打仗依靠的不僅僅是士兵,還有戰馬,衛青,霍去病北伐匈奴王庭,所使用的14萬匹戰馬全部是從小到大吃小米長大的,更何況運輸糧食的,包括幾十萬的民夫,還有十幾萬皮的普通的劣質馬,這個也是消耗。

除此以外,我們都知道在一個農村的家庭裡面,主要的勞動生產力當然是青壯年,青壯年有力氣,有精力去勞作生產,但是一旦打仗了,青壯年全部上戰場了,你家裡面誰來從事農業生產呢?誰來運輸糧食呢?繼續生產糧食,那就得依靠那些婦女,婦女生產糧食的效率,那比起那些青壯年來講自然低了一個檔次,糧食的生產量也自然下降,甚至有的地方顆粒無收,在這種情況之下,糧食的生產供應不上去,國家錢現在不斷的消耗糧食,那整個國家就處於一種入不敷出的狀態,你說國家能不缺糧嗎?

所以說《孫子兵法》上面對於軍隊糧食的供應,尤其是在外地進行作戰的軍隊,它的糧食供應是有著嚴格的要求的。軍隊必須在秋天收貨以後,到春天耕種之前結束自己的作戰任務,並且發送士兵回家種植糧食,另外,士兵在前線作戰,最好是能夠從別的國家或者是外地直接獲取糧食,而不是千里昭昭的從自己老家發配糧食到前線,這樣的話損耗的概率是最大的!

打仗為何總是缺糧?僅僅只是運輸問題?當然不是!

可是問題是很多時候計劃都趕不上變化,比如說秦國與趙國的長平之戰持續了將近三年時間,而之後大大小小的戰爭,對方那管理什麼時候需要種糧食,什麼時候需要收穫,什麼時候需要勞動力戰爭想打得時候就打,而且就要挑你最虛弱的時候打!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很多作戰的軍隊經常喊著自己沒有糧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