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財產私有優於財產公有的4大理由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优于财产公有的4大理由

導讀

曾幾何時,人們還萬丈豪情地要消滅一切私有財產,然而卻遭到了經濟規律的懲罰,不僅如此,社會道德也普遍淪喪。私有財產制度不僅能夠提高效率,還是團結、公正和美德的源泉。對私有產權定紛止爭、培養美德等作用的認識,最早源於亞里士多德。中國古代晚於他,也有“無恆產者無恆心”的說法。

亞里士多德:私有產權優於公有財產的四大理由

文/保羅·米尼 Paul Meany 禪心雲起 譯

亚里士多德:财产私有优于财产公有的4大理由

私有產權作為一種機制,無論在西方社會的繁榮興起中,還是在其政治思想裡面,都是一個關鍵因素。然而,對它的辯護罕有超出功利(經濟利益)計算的範圍。私有財產的許多辯護者,無非簡單說沒有其他可行的替代系統。私有產權不過是種最不壞的選擇。這種具有悲觀基調的論點,幾乎激發不了人們對於私有產權這個觀念的熱愛。

值得慶幸的是,史上有無數思想家為私有產權提供了有力辯護。這樣的人物包括古羅馬的西塞羅、中世紀歐洲的托馬斯·阿奎那和近現代的約翰·洛克。

誰是亞里士多德?

給私有產權第一次全面辯護的是亞里士多德。他在公元前4世紀對私有制做出相關闡述,以回應他老師柏拉圖所支持的公有制觀念。【注: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亞里士多德學識淵博,在道德、邏輯、形而上學、生物學、天文學和修辭學等等領域撰寫了大量文章,以上僅僅羅列了他的某些興趣。直到今天,他仍被認為是有史以來最有影響力的哲學家之一。公元13世紀,托馬斯·阿奎那將亞里士多德尊稱為“The Philosopher”(哲學家),顯示出亞里士多德有多麼的受人尊重。

關於私有制這個主題,亞里士多德認為財產、財富等身外財貨,可以幫助人們過上有德性的生活。不同於清心寡慾的柏拉圖(他建議嚴格限制財富),亞里士多德認為:“正如我們所說,幸福還需身外財貨;原因是:人除非備有必要貲財,否則就不可能,或者至少不容易,樹立崇高的榜樣。”慮及於此,亞里士多德對私有制採取了肯定的立場。

有必要細閱亞里士多德關於私有財產正當性的論證,因為它們在整個歷史中塑造了關於財產權的辯論。在他的開創性作品《政治學》中,亞里士多德居於以下四個核心領域,展示了私有產權的優越性,抨擊了財產公有制。它們就是:效率、團結、正義和美德。

1.效率

首先,亞里士多德認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有效率。後者助長了疏忽大意的可能性;由於人們共同擁有某些東西,每個人都更輕信其他人在負責局面,而不想由自己把責任承擔起來。

正如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所說的那樣,沒有什麼比花自己的錢更謹慎,也沒有什麼比花別人的錢更隨意。亞里士多德持有著同一立場,他寫道:“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的東西;他們不太關心公有的東西。”他斷言,對於那些需要獨自擔起責任的事物,人們才有富有成效地利用它的動力,因為他們將直接從自身努力中受益。反之,公有財產不會產生類似的激勵,因為人們努力的成果,不僅僅是他們自己的。現代財產權的維護者往往駐足於此,但亞里士多德越出分配效率的問題,採用了更多姿多彩的方法。

2.團結

批評私產製度者傾向於將財產權貶為“原子式的”,聲稱這個制度的採用,製造出一個“粗獷個人主義者”的社會:人們拒絕彼此合作。亞里士多德強烈抨擊這種觀點,相反認為私產製度實際上促進了團結,而公有財產則引起了不斷的糾紛傾軋。關於公有制的問題,他寫道:“總體而言,生活在一起並對一切人類事務共同作主是困難的,且在所有這類事情中,是最最困難的。”

無論如何,結社並非一件壞事,但人們共同擁有基本資源,就為潛在衝突和廣泛傾軋打開了大門:“一個普遍觀察到的事實是,擁有公有財產且一起做主的人,與各自擁有財產的人相比,彼此之間衝突得更厲害。”自己擁有自己的東西,我們避免了在自己生活的關鍵方面要與他人通過妥協達成一致所產生的持續衝突。亞里士多德的結論是“每個人,當有了自己獨立的利益範圍時,就失去了反目成仇的類似理由。”

3. 正義

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斷言,正義之定義是同等的就獲得同等回報,不同等的就獲得不同等的回報。當這種觀點運用於公有財產觀念時,就會出現問題。“假如說,人們是不同等的,那麼他們也就不會擁有同等之物,便由此產生了爭執不休(…)因為人人都同意,分配當中的正義必須根據某些價值;然而每個人對價值所指的都不是同一回事。”

對亞里士多德而言,正義就是各自所值與回報一致,因此能力不等的結果,就是回報不等。亞里士多德認為這是私有產權制度的一大好處。在這個制度中,人們可以從自己把握的任何代價中爭取回報。他認為在公有制中,如果某些人比其他人工作更有成效,到頭來只得到同等回報,那麼肯定會出現問題。這一問題自然會引起憤懣,而且也是不公正的,因為它拉平了每個人,從而不利於那些努力工作的人。

4.美德

亞里士多德認為,用一個人的財產來幫助朋友是一種義舉: “善待和幫助朋友、客人或夥伴是最令人愉快的,可這一切只有在財產是私有時才會發生。”在他看來,慷慨慈善只能存在於維護私產權利的社會。如果每個人都共同擁有一切,那麼就沒人可以互相幫助。亞里士多德寫道:“慷慨大度事關財產佔有,我們不知道一個人是否慷慨或在行善,除非慈善的事功是利用了這個人自己的財產。”因此,財產公有妨礙了大度、敦厚和慈善的美德。因此,財產權不僅是一種有效的生產方式,也不僅是團結的動力;它也是培養某些美德的重要工具。

有人可能會爭辯說,公有財產也可用於賢良目的,但這是誤導的。美德必須靠自由也就是不受強迫的行動來培育。在《尼可馬爾倫理學》第三部開頭部分,亞里士多德說“因為美德關係到人的感情和行動,在自願的感情和行動上,才賦予了人物以褒貶,而在那些非自願的感情和行動上,賦予人物的是寬恕,有時甚至是憐憫。”這樣,公有財產的強制使個人失去了獲得美德的可能性,這事出於它消除了個人選擇。

亞里士多德關於財產權的論證,迄今仍然具有現實意義。許多支持自由市場的人士忘記了私有產權的好處不侷限於經濟效率。以亞里士多德為引導,我們可以更加人性化地看待私有產權,從而承認私有制不僅在經濟上有效可行,還化身為團結、美德和公正。

轉自私產經濟學與倫理學 作者 禪心雲起

本文由「華爾街俱樂部」推薦,敬請關注公眾號: wallstreetclub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