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文明揭祕 古代瑪雅文明墓室壁畫與中國古代墓室壁畫的可比性

古代瑪雅文明覆蓋的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至少有100個城邦,包括高地及山地地區、中部的佩滕地區以及北部的尤卡坦地區三個部分。據不完全統計,瑪雅地區的墓室壁畫遺存有70餘個。從地域分佈來看,瑪雅墓室壁畫自西向東、自北向南分別分佈在墨西哥恰帕斯州的帕倫克、博南帕克,坎佩切州的卡拉克穆爾,尤卡坦半島的瑪雅潘、奇琴伊察,金塔納羅奧州的圖盧姆、科巴,危地馬拉的里奧阿蘇爾、瓦夏克通、蒂卡爾,伯利茲的諾穆爾以及洪都拉斯的科潘等地。

瑪雅墓室壁畫的區域分佈隨著瑪雅文明的興起與衰落而呈現出不連續、不平衡的現象,具體可以分為前古典期(前1200—250)、古典期(250—900)和後古典期(900—1520)三個階段,其中古典期是墓室壁畫發展的繁榮階段。最初,學者們認為,瑪雅文明的萌芽深受奧爾梅克文明的影響,後來發現它也受到特奧蒂瓦坎文明的直接影響。然而,最新的一些考古發現表明,瑪雅文明是有其自身發展脈絡的,在比較早的時候就開始了文明進程。

史前文明揭秘 古代瑪雅文明墓室壁畫與中國古代墓室壁畫的可比性

從墓葬形制來看,瑪雅文明中,早期的王室墓葬通常效仿普通家庭的安葬方式,但是瑪雅墓室壁畫多為高等級墓葬,現已發掘的資料顯示,壁畫墓中銘文明確記載的墓主人主要為國王、王后,以及少數貴族、祭司等上等階層,常常表現出較強的權力色彩。這些墓葬建築通常伴有住宅區,為混合型的形制。具體來看,在前古典期晚期,國王去世不久,王室居所會被重建並連同王室陵墓一起構成“三位一體”的神廟建築群。隨著每一次殯葬,這些複合建築群都會被改建,並將舊的部分納入新建築之中,形成更為宏大的喪葬紀念建築群。古典期晚期,集中於宏大建築群中的喪葬神廟轉變為極具象徵意義的獨立“金字塔—神廟”。在後古典期,拱頂墓消失,混合型墓葬建築增加。此外,在古代墨西哥的文化中,祖先祭拜儀式經常在陵墓之上的神廟中舉行。

這些墓葬建築反映了古代瑪雅人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萬物皆無永生,但是可以重生。也就是說,無論是植物、人還是建築,都要經歷死後重生的歷程。在考古發掘中,瑪雅的建築通常疊加了不同時期的建築,因為瑪雅人通過拆毀舊的建築,在其上建造新建築的方式來使其重生。例如,在洪都拉斯的科潘,考古學家就在16號金字塔內發掘到了被稱為羅薩里拉(Rosalila,西班牙語“玫瑰紫色”)的更早期的神廟,這是由科潘第八王為紀念第一王而修建的,這為關於第一王的記載提供了有力的證明。在壁畫中經常出現的宇宙樹、靈蛇、美洲虎等神靈圖像,表達著通往世界中心源頭的宇宙觀念。有學者認為,這些具有儀式性、象徵性的圖像,都在強調君權神授的社會權力體系。

瑪雅與中國在墓室壁畫方面具有一定的可比性。自16世紀起,這兩大文明的關係就開始被關注,法國學者阿科斯塔從人種和地理的聯繫出發,率先提出了最早的美洲印第安人是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經過白令海峽從亞洲來到美洲的觀點。1752年,法國學者岐尼提出中國文獻中的“扶桑”就是墨西哥,西方學者由此展開了誰最先發現美洲的大規模討論。目前學界普遍認為,在第四紀冰盛期(約15000年前),海平面的急劇下降使得白令海峽成為東亞、北美大陸之間的天然大陸橋,追逐獵物的人類便由此通道到達美洲並向南發展。張光直認為:“瑪雅文明也是在史前時代的基礎上出現的,出現時有文字、階級社會和戰爭,有非常繁縟的儀式和偉大的建築,等等。從這些特徵來看,瑪雅文明無疑已經從野蠻社會進入了文明社會。”但是,瑪雅文明卻獨立發展,在生產工具上沒有出現金屬工具,也沒有大規模的灌溉系統以及牲畜的使用。從考古材料看,兩大文明在一些方面存在諸多相似點,但能夠證明二者有直接交流的實物資料卻始終未出現。李新偉認為:“中美洲文明可能是現在發現的文明中唯一幾乎沒有與其他文明交流、獨立創造發展的文明,所以說它是最獨特的文明標本,這也是它的珍貴之處。”張光直則認為:“中國文明和中美洲文明實際上是同一祖先的後代在不同時代、不同地點的產物。我把這一整個文化背景叫作‘瑪雅—中國文化連續體’。”

我們認為,墓室壁畫是世界美術史上的重要形式,中國與瑪雅的墓室壁畫遺存數量巨大,如果提供一個以墓室壁畫為標識的文化交流參照系,則可為進一步研究這兩大文明的墓室壁畫提供參考。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多卷本《中國宗教美術史》”(17ZDA23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蘭州理工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