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中东铁路

中东铁路,(俄语:Китайско-Восточная железная дорога,简称КВЖД)简称“中国东方铁路”,亦作“东清铁路”、“东省铁路”。日俄战争结束后称中东铁路,即中国东省部铁路之意。

(与另一个中东不是一个意思,另一个中东是历史上的一个名词,日本、中国一片叫远东,伊拉克那一块叫中东,欧洲的巴尔干国家、亚洲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东地中海岛国塞浦路斯等地叫近东。)

中东铁路是沙俄从1897年8月开工,1903年7月14日完工的一条铁路,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简称东清路,整体呈T字形,与沙俄境内的西伯利亚铁路相连接。民国以後改称:中国东省铁路(简称中东铁路或中东路)。

同时修筑的从哈尔滨直达旅顺的支线铁路(中东铁路南满支线)习惯上也被认为是东清铁路的一部分。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哈尔滨老照片

除了修筑铁路,俄国东省铁路公司还取得铁路两侧数十公里宽地带的行政管理权、司法管理权和驻军的特权,基本就是沿着铁路线割占了一大片的土地,形成比一般租界规模大得多的“国中之国”,吃相比英美等国难看多了。

有了铁路,远东地区丰富的物产就可以沿着铁路运送到欧洲,比起海运来说无论时效还是运输成本都要大大降低。因此也刺激了欧亚贸易的发展,当时铁路沿线兴起一批大小城镇,特别是东省铁路公司的管理中心,铁路枢纽哈尔滨。

当时先后有33个国家的16万余侨民聚集这里,19个国家在此设立领事馆。与此同时,中国民族资本也有了较大发展,建立起哈尔滨在当时的北满经济中心和国际都市地位。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时,腐败无能的满清政府政府与俄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国将其对旅大的租借权及东清铁路长春至旅顺段的所有权和管理权转给日本,称为南满铁路。

1905年12月22日,当时的满清政府又被迫与日俄签订了《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及附约》,承认俄国的转让生效。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十月革命

1917年十月革命后,新生苏维埃政权诞生,发布了三次对华宣言,表示放弃历届俄国政府与中国政府订立的所有条约,放弃夺取的一切中国领土,愿意与中国建立友好关系,于是中国开始逐步收回对东清铁路附属地的管辖权。

到了1920年,东清铁路更名为中国东方铁路,简称中东铁路。1924年,中苏双方签订《中苏解决悬案大纲协定》以及暂行管理中东路协定,条约规定中东路为中苏合办、纯系商业性质的铁路,并允诺中国可以用中国资本赎回铁路以及附属的一切财产。

但是实际上,中苏在合营中东铁路问题上,也是龃龉丛生,屡衍争端。苏俄实际上并未认真履行签订的《奉俄协定》,对应归还中方的非铁路本身之营业,如电报、电话、矿山、图书馆、天文台、学校等并未交付中方。

在铁路管理局也由苏俄单方面控制,在2700多名职员中,中方人员占400人,且多为翻译及低级职员,没有任何的决策权。路局机关的行文,除了理事会公文及路局会议决议系中俄文并行外,其余均为俄文,一切财政结算也以卢布为准。对历年铁路收入余款如何处理,中苏双方意见也大有分歧。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很快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爆发,由于国民党政府以武力封闭在其统治区域内的各苏联领事馆,转而投入英美的怀抱,失望的苏联陆续撤回广州、上海、武汉等地的领事馆人员,仅存驻东北的各领事馆。

为了报复国民政府,苏联公然违反条约,并于1925年1月20日同日本签署了《苏日协定》,依旧承认《朴茨茅斯和约》有效。

苏联的做法没什么稀奇,早先苏联在与北洋政府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就大力支持国共两党合作领导下的、以推翻北洋政府为目标的国民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北伐时期,北伐军的军事总顾问加伦将军就是苏联人瓦西里·康斯坦丁诺维奇·布柳赫尔元帅,他也是后来中东路事件中苏军主帅。

苏联的做法引起中国政府不满的同时,南京国民政府正积极开展“革命外交”,致力于订立新约与收回主权。但是蒋介石与苏联人的谈判并不顺利,双方恩怨由来已久,国共合作时期蒋介石去过一趟苏联,与苏联结下了梁子,此事暂且按下不表。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中东路事件被缴获的旗帜

也就是说,于公于私,双方都想干上一场。

很快在老蒋的授意以及东北一群人的挑拨之下,张学良发动了中东铁路事件,双方爆发战争,结果张学良惨败,还赔上了黑瞎子岛。此次事件中东北军伤亡2000名,被俘7000余名,苏军被击毙143人,失踪4人,受伤665人。

1929年12月3日,经过谈判,蔡运升与苏联代表斯曼诺夫斯基在双城子签订《停战议定书》(又称“双城子会议纪要”)。规定东北当局将中东铁路理事长吕荣寰撤职,由苏方推荐中东铁路局正、副新局长;双方重申遵守中俄、奉俄两协定。

5日,蔡回沈阳报告。6日,东北政委会决定承认《停战议定书》,并派蔡为正式会议代表。5日吕荣寰辞去中东铁路督办职务。11日,郭福绵代理中东铁路公司督办。

12月16日,蔡运升与苏方代表斯曼诺夫斯基、梅里尼可夫在伯力外交公署开始举行中苏预备会议。22日,蔡运升与梅里尼可夫在伯力签订《中苏伯力会议草约》,规定两国立即息争,中东铁路恢复中苏合办,苏军尽速退出满洲里,彼此释放所俘军民,重设领事馆。苏方推荐鲁德义、简尼索夫为中东铁路正、副局长。

协定恢复了苏联在中东铁路管理中的原有权益,维持中东铁路为中苏两国共管的状态。尽管国民政府强烈反对,民间亦将蔡运升视为卖国贼,但是此时大局已定,回天无力。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中东铁路哈尔滨火车站

但是苏联花费不少代价拿回来的中东铁路特权,在仅仅过了两三年之后,便再次被出售给了日本。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地区为日本独占。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日本野心逐步膨胀,决定独霸中东铁路,但其并没有直接武力夺取,而是采取破坏、干扰铁路的正常运营等方式。

截至1933年,“日本已在中东铁路沿线附近修筑近一千公里的铁路和两千公里的公路 , 抢夺了中东铁路的部分运输量”。同年4月,日本阻断了满洲里与西伯利亚的铁路运输,5月,日本又将铁路东端出口封闭。

而日本总领事在照会苏联铁路局长时,甚至威胁说:如果俄国军队进入满洲国,日本将予保卫措施解决。因为中东铁路问题,苏日关系非常紧张,日军甚至在满洲里、绥芬河调集了大量军队,准备随时进攻苏联。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中东铁路

实际上日本对苏联仇视已久,或者是日俄双方在远东尤其是东北地区的争夺由来已久。早先日俄就在中国东北爆发日俄大战,双方大打出手,在伤亡数十万人之后,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斡旋下,双方签订朴茨茅斯合约。

合约规定俄国承认日本在朝鲜享有政治军事及经济上之"卓越利益",并且不得阻碍或干涉日本对朝鲜的任何措置。俄国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以及有关的其他特权,均移让与日本政府。俄国将由长春(宽城子)至旅顺口之铁路及一切支线,以及附属之一切权利、财产和煤矿,均转让与日本政府,库页岛南部和俄国对辽东半岛的租借权以及其附近一切岛屿永远让与日本。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干涉军登陆,旭日旗扎眼

日俄一战让日本这个赌徒尝到了豪赌的甜头,而在俄国发生十月革命以后,白军在帝国主义支持下对红军进行反攻倒算。俗话说趁你病要你命。日本为了在东北获取更大的利益,一口气吃掉远东地区,趁着苏军在原地地区兵力空虚,直接派遣了七个师团约七万三千余人登陆海参崴,占了整个协约国干涉军的百分之八十。

到了1918年11月,日军控制了俄国远东的所有港口,以及西伯利亚铁路自赤塔以东的沿线城镇,并扶持沙俄将军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组成“外贝加尔地方临时政府”,在日军操纵下控制了从贝加尔湖到满洲里的大片地域,大量资源和黄金通过铁路转海路不断运回日本,捞得是盆满钵满。

从倭寇时代到二战,日本人对外扩张从来带着烧杀抢掠,他们在占据西伯利亚后旧态复萌,四处劫掠烧杀,无恶不作,因此当地人痛恨日本人。虽然15万干涉军中也有其他国家的人,但当地抵抗组织主要袭击日军,造成大量日军伤亡。最终,有12,000人丧生。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日本干涉军

对于俄国女人,日本军队也没有放过。日本军队对俄国女人的强奸行为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发展到了最后,日本天皇想哭的心都有。7万多日本军队中4万多都感染了性病,只剩下3万多军队还算正常人。吓得其他各国军队赶紧换营房,远远的离开了日本人。

正因为如此,为了看住日本军队的下半身,防止性病蔓延造成部队战斗力爆减,日本军队后来实施了慰安妇制度。

可惜日本没有逍遥多久。苏俄内战时期,为了在苏俄和被日本占领的滨海地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避免与日本直接交涉与军事上爆发冲突,再次产生多线作战的局面,列宁指导俄共于1920年4月6日成立远东共和国,并于1920年7月5日,与日本签署协议,日军撤出外贝加尔。

同时远东共和国也在远东发展壮大苏维埃力量,利用各种形式打击日本侵略军。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苏俄内战

1919年11月17日,苏联红军解放克里米亚半岛。弗兰格尔的部队就被逼到黑海岸边的费奥多西亚湾。在协约国舰队的护送下,弗兰格尔率领14.5万白卫军及其家属乘船集体出逃土耳其。至此,苏俄内战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苏联终于可以腾出手来对付日本。

在1920年6月,美国、英国与其它盟友看到战局不对,便相继从符拉迪沃斯托克撤出了干涉军。可是日军不甘心好不容易得到的肥肉就这么吐出来,一直在负隅顽抗。

但是在遭到西伯利亚全民抵抗的情况下,日军在严峻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收缩兵力,缩小防区。1920年2月,被游击队打得体无完肤的日军第十四师放弃阿穆尔州。同年决定将外贝加尔及黑龙江方面的军队向中东铁路沿线、滨海州和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集结。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西伯利亚干涉军

1920年3月,日军为保住最后的侵略基地,制造借口解除了海参崴政府军队和滨海州各地的苏军武装。同时从日本内地调来生力军第十一师、第九师和第八师,并借口所谓庙街事件派兵占领了库页岛。

苏联以远东共和国的形式在远东发展壮大苏维埃力量,利用各种形式打击日本侵略军。1922年2月占领水路陆路交通重镇伯力,接着向海参崴逐渐逼近,迫使日军又不得不于1922年8月开始从滨海州撤兵,至10月25日,日军撤离海参崴从海上回国。至此,日军完全撤离苏远东大陆,结束了对苏联大陆本土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1922年9月,日军撤出滨海州和库页岛对岸全部地区,但直至1925年2月日苏恢复外交关系后,日军才于5月正式撤出库页岛。至此,日本军国主义对苏十月革命的武装干涉以彻底失败告终。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伪满洲国

在1932年“伪满洲国”成立后日本不断的挑衅,苏联也是忧心忡忡,苏日之间必有大战。1932年8月17日,苏联驻日全权代表特罗雅诺夫斯基在日记中写道:“陆军部长荒木断言,日苏之战是不可避免的,苏联必须准备打这场战争。”

但是这一时期的苏联,正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虽然国家实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由于工业基础薄弱、加上受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得并不理想。

举国之力搞的工业总产值只完成计划指标的93.7%,燃料、黑色金属冶炼、化学等重要工业部门都未完成计划,消费资料生产仅完成计划的78.5%。经济实力直接影响着军事实力,直至20世纪30年代,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的运输能力还不足以应付远东战争。

同时也考虑到当时的中东铁路处于日军的包围之中,经济与军事地位直线下降,加上“伪满洲国”成立以后搞的各种小动作,中东铁路再也无法为苏联国内运输东北的资源和物资,对于苏联的重要性已经不如往日。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建立的拖拉机厂

再加上欧洲爆发经济危机,法西斯势力蓬勃发展,而欧美国家有祸水东引的意思,为了尽力避免与发生的同时与日本和法西斯的战争,1933年5月2日,当时的苏联外长李维诺夫正式提议,“愿将中东路售与日本或伪满洲国”。

日本政府随即电告苏联:“满洲国”已经建国,其作为出售对象更为合适,日本愿意作为调节斡旋者,并提供东京为交涉地点。

自1933年6月起,在没有中国代表的参与下,关于出售中东铁路问题进行了近两年的谈判,并以苏联在售价上再次妥协而告终。

1935年3月24日,苏联代表与伪满代表在东京签订了《苏满关于中东铁路转让协定》,协定规定:苏联以日本国金币1亿4千万元将中东铁路一切权利移让给“满洲国”政府,此后的中东铁路则为“满洲国”政府单独占有并管理。

协议签署当天,中国政府便拒绝承认该条约,并表明中东铁路的一切权益不被约束。3月26日,中国政府再次“向九国公约国致送节略,指出苏俄完全违约越权,中国不承认中东路的非法买卖,并保留所有权利。”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伪满洲国政府大员

但是此时日本已经对东北形成了事实占领,中东铁路中国政府即使想染指也毫无办法,而且当时国联的立场明显是偏向于日本的。

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将东北问题诉诸国联,希望通过国联迫使日军将东北归还中国。然而弱国无外交,蒋介石的幻想破灭了。国联几大国不仅维护日本,还不停给日本输血。

美国先后扶助日本的军需财阀鲇川义介在东北完成现代军事工业体系,美国福特公司与霍特森公司又供给鲇川义介的“满铁株式会社”现代化的冶金技术,使之成为当时的“日本钢铁工业之王”。

“满铁株式会社”在我国东北大肆搜刮人力和资源,其钢铁产量解决了日本的重工业相当大的需求。美国的梅隆公司和福特公司则供给日本中岛财阀的飞机制造业以新式装备。从1932年6月至1937年6月这五年之间,在日本对外军事贸易中,美国占了45%。

中东铁路与中日俄(苏)历史恩怨

张学良陪同国联调查团

国联的报告是这样写的:国联尊重日本人在中国东北的居住权、经商权,并建议在保持中国主权前提下,建立“满洲自治政府”,由国联派专人指导;中国东北成为非军事地区,国联设立特别警察署维持治安;中日两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此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但国民政府又不得不接受,因为是中国自己提议将东北问题交给国联的,如果国联的解决方案日本同意了,中国不同意,那在国际上“理亏”的就是中国了。

而且就算中国玩日本那一套,也是毫无办法,小六子将整个东北王张作霖攒下的家业一分不剩全送给了关东军,关东军实力大涨,而且当时中国与日本无论是军事力量还是经济水平还是国际影响力都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中国政府只得无奈吞下这些哑巴亏。

围绕着中东铁路,中日俄(苏)展开了多年的博弈,但是这条铁路从建成伊始,无论是清政府也好、北洋政府也罢,还是国民政府,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始终是旁观者、挨揍者的角色,血淋淋的事实再次告诉我们,唯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才能撑得起他的外交门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