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吃紧,调控已动,石家庄楼市「自救」正全面展开|回看

财政吃紧,调控已动,石家庄楼市「自救」正全面展开|回看

今冬明春的集中采暖期还没到,家里的暖气管子比室温还凉的时候,石家庄的雾霾便早早地卷土重来,蒸腾在这座华北城市的上空,如同鬼魅一般得宣示着它的存在。

冬天来了。

对于石家庄房地产市场而言,这个冬天早已笼罩了将近一年。上半年的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不让卖;下半年调控政策高压、购房需求低迷,不好卖。行业内的所有人早就裹上了羽绒服、棉大衣,在保温杯里泡上了大枸杞。

地产圈子的微信朋友圈,从来都是信息量最大的。河北姑娘赵丽颖嫁入上海富二代冯绍峰家,一张红底白衬衫的结婚照就能刷遍微信朋友圈,地产圈子也能配上文字、蹭上热度:某某房东伤心欲绝,手里多套好房挥泪甩卖,下次再遇上这样的好事儿,可要等这位房东下一位女神江疏影出嫁了。

可能这位房东连这两个「ying」是谁都傻傻分不清。不过,没关系,房价优惠的信息总算是广而告之,要是有人心动,打过来电话,走过来看房,这热度就算没白蹭。

人在江湖飘,哪能不挨刀。人在地产混,哪能不焦虑。

前两天的见面会,小回说,现在的局面是「四方焦虑」

购房者,很焦虑,房价短期内是涨不起来,可会不会跌跌不休呢?这个万亿规模的行业,总有人惊人甚至吓人之举,可有一个真理颠扑不破:买涨不买跌。

房企,很焦虑,销售和回款任务「压力山大」,石家庄至少六家房企年初喊出来的百亿目标,可年底估计没一家能摸到边。

市场,很焦虑,尽管9、10月已经过去了3/4,普通住宅的成交规模已经超过50万平方米,可上半年124万平方米挖下了一个巨大的坑,全年到300万平方米就算是谢天谢地,平均水平400万平方米完全没了希望。

可最焦虑的,恐怕还是掌控政策的那双「手」。上半年石家庄的土地出让金收入同比下降16%,下半年嗷嗷待哺的城建项目一箩筐,仅轨道交通就要拿出几十个小目标,地方财政这个「家」也不那么好当。据说,这双手已经下了死命令:年底前,土地出让金至少要拿回300个小目标,否则提头来见。

年底前的密集推地已是板上钉钉。

想让焦虑中的房企们手里抠出钱来,摞出这300个亿,就得营造出「健康、和谐」的市场环境。种种迹象表明,这双手的自救行动正在全面展开。

1

历史和今日,总是有着惊人相似。

六年前的2012年5月31日,在一次房企政策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时,石家庄的住建部门突然宣布,将调整已实施一年半的石家庄住房限购政策。调整后的政策,将向人均住房面积低于当时全省平均30.6平方米/人,或低于廉租住房标准的居民家庭开放购买第三套住房。尽管当时的石家庄并未冒天下之大不韪取消住房限购政策,但任何的调整在当时严酷的调控压力之下,决策层与行业甚至掀起「开发商应当流着道德血液」的激烈争论之下,都显得分外惹眼。

尽管这项突然宣布的政策没几天便被叫停,石家庄的住建部门也就此「噤声」,直到两年后才随着全国大势,顺势取消住房限购政策,完成了两年前就想完成的目标,但这并不妨碍各方从中得出另一个早已颠扑不破的道理:

在当时石家庄普通住宅供求规模近乎「腰斩」的背景下,肯定会有人扛不住。

今日的石家庄房地产市场,正在重演六年前的这场对耗:除了土地出让金同比下降14%,涉及房产交易环节的增值税和契税,其同比增速出现了大幅下降,契税甚至出现了同比11%的降幅。房产交易大厅的过户窗口依然是最忙碌的,可远没有2016年和2017年初那样「一号难求」。

这下,轮到「账房掌柜」着急了。财政部门提交给人大的上半年预算执行情况报告中直言不讳:受环境治理、房地产调控、降税减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持续增收难度不断加大。

《人民的名义》里,达康书记总爱称呼财政局长叫「财神爷」。这调侃一般的称呼可不是电视剧杜撰。可面对一路下行的房地产市场,只能管管账本的财神爷也是两手一摊,一脸无奈。

压力,自然就转到了卖房和卖地的两个部门:住建和国土部门那里。

2

上半年的石家庄土地出让金收入仅完成了175个小目标。而在2017年同期,这个数字就已经达到了210亿元。可即便如此,175个亿也超出了同期涉房税收收入(162亿元)一截。更何况,卖地收钱,立竿见影。可让涉房税收收入涨起来,只能刺激市场交易,催促着人们赶紧买房、卖房,还观望个毛线。

调控政策压着,这哪里是说催促就能催促的。说到底,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至于睡死过去,其实也不太好叫。

因此,也就有了前述压在国土部门身上的300个小目标。此前的回看文章中,小回透露过,甭管是补证,还是非补证,近期能推向市场的地块,全部给我操练起来。果不其然,在上周8宗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的地块流拍过后第二天,其中的6宗地块便重新挂牌入市。这还不算完,国土部门还同期追加挂牌了6宗地块,合在一起,便是43万平方米,仅起始价就有将近55个亿。虽然在封在牛皮纸信封里,被蜡封着的底价面前,起始价俨然成了摆设,不过,没关系,如果顺利完成出让,仅这55个小目标,就能完成1/6的任务。

更何况,在滹沱河北岸的正定新区,奥体中心西侧,还有3宗纯住宅用地正「磨刀霍霍」。14万平方米的面积,将近17个亿的起始价,完全自由竞争,以前的那些签约、许诺均已作古。只不过,竞拍规则还是手下留情,限地价、竞自持面积里,房企最高仅自持到全部建面的20%。2017年拿下限竞人才安置房的房企们,估计又要哭晕在厕所。

市场一片哀嚎,房企们还有多大的兴致,在石家庄去赴这样一场注定要「大出血」的土地竞拍,这3宗地块将是最现实的「试金石」。这块试金石试出来的成色,关系到未来一年这座城市、这个市场的前途,以及万千从业者的饭碗。当然,更关系到石家庄的「账本」。关于这3宗地块,小回在今后的回看文章中开专章解读。

3

要完成300个小目标,只靠国土部门在土地市场上卖力吆喝,肯定是不够的。想要提振房企们的拿地信心,就需要在市场上给他们信心。2017年正定新区动辄2万元/平方米的天价地余音在耳,在今天看来,终于让人明白了张惠妹唱的那句:我站在高岗上远处望,那一片绿波海茫茫。艰难抉择一年多,这些限竞人才安置房的地块终于还是亮相了。

到了2018年,任谁都不想在土地市场上做「冤大头」。天山公园南侧的住宅用地竞价到了6250元/平方米的楼面价,已经是当前高新区房地产市场能够承受的最大房价水平。就算底价「贪心不足蛇吞象」,可房企们也只能一摊手:

喏,就这么多了。

欲取之,必予之。全年的普通住宅实际成交规模连300万平方米都到不了,别说契税、增值税这些房产交易税费「别想指望」,连土地市场都有「池鱼之灾」。

调整政策,势在必行。只不过,和谐起见,还是不要用「救市」这个词来形容吧。

从小回目前掌握的信息来看,市场交易层面的「调整」措施包括:

其一,调整备案政策。至于如何调整,意会意会。放眼当下市场,一些项目此前需要将精装修交付和相关设备单独签署合同,购房款也需要单独支付,如今都可以列入购房合同,纳入住房贷款,购房首付款比例从平均五成下降至最低三成。

备案政策如同一道闸门,此前,这道闸门太高,市场水位却不够高的,能溢出的水量不大。如今,闸门下降,溢出水量增加,自然可以刺激下游嗷嗷待哺的项目成交。

其二,加快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颁发速度。

常年公示预售手续的中心城区和鹿泉区,在9月共有26个项目,拿到了27个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可售面积87万平方米。一批项目借此可以正大光明地开放售楼场所,认筹办卡、成交转签,再无掣肘。加上房地产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一直没断,违法违规项目噤若寒蝉,其实也给这些五证齐全的项目起到了「清场」作用。

接下来,地方政策调整还有一些方向可以「突破」,比如,真实地价确实偏高的项目,在审批预售备案价时,可以给予「适当照顾」,但后续网签备案必须要排队;对一些关系到大活动、大节点的项目,在今冬明春集中采暖期强制性停工取消之后,可以拿到施工许可,等等等等。

只不过,可供地方操作的政策调整空间,着实有限。从目前来看,住房限购政策在名义上不可触碰,住房限贷政策则需要金融机构配合,住房限价政策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区别对待,但住房限售作为「房住不炒」的政策标杆不可挑战,地方政策调整只能是在「边边角角」里「修修补补」。

要想真正触动市场的G点,还是需要「最高指挥棒」。

4

不管是名义上的「调整」,还是实质上的「救市」,挽住房地产市场交易规模的跌跌不休,并借此挽住受到波及的税收和土地出让金收入,这层心思已经看得非常明白。然而,有一点在当下不容触碰,那就是天怒人怨的房价绝对不能重现2016年的狂飙突进。

事实上,自住房限价和预售备案政策实施,房价的定价权早已不在房企手里。如今,连精装修交付和相关设备都要「过关」,并被要求在售楼场所公示,用材用料都要核定成本,连这个部分的定价权,也被从房企手中剥夺掉。虽然定价尚可博弈,但任何房价冒尖的举动,都会被那双「手」扼杀在摇篮里。

况且,面对当下市场,「跑量求存」已是房企共识。看见成交规模冒冒尖,如同拢住了一团小火苗,巴不得在冰天雪地里越烧越旺,借火取暖。逆势涨价?大行情不允许啊。

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的市场和调控已经进入战略相持期。此前,不管愿意不愿意,各方合力要摁住过度惹眼的石家庄房价;可当某些力量连自己的钱袋子都保不住,面对调控,是咬牙硬挺,还是心不在焉,那就要打个问号了。

绕来绕去,兜兜转转,石家庄房地产市场的命运,还是握在那双「手」手里。

不让涨,可又能跌到哪里?看来,小回需要在下一场见面会的时候,好好梳理一下《石家庄房价的「构成之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