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零售巨头申请破产保护折射全方位购物需求转向

记者观察

本报记者 李海楠

近日,一则“美国零售巨头西尔斯申请破产保护”的消息引起各界关注,焦点再度被置于早已掀起讨论的消费业态之上。乍看之下,这也许又是诸如电商消费对实体消费的过度冲击等造成的不可逆的改变,然而,实际上,其背后传递出的深层涵义,或许是消费需求从单一的购物需求向多元化的全方位体验式需求转变的必然结果,且这样的消费需求转向,不因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而有所不同。

西尔斯在1906年上市,被称为美国金融史上零售业的第一次IPO,最初市值约为4000万美元,其营收一度高达美国GDP的1%,并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百货零售商。通过提供丰富的商品种类和灵活的销售模式,西尔斯成为了美国零售业历史上的明星公司。直到在上世纪80年代被沃尔玛等运营方式更科学、效率更高的大型零售企业超越。1989年,沃尔玛打破西尔斯的销售纪录。上世纪90年代,沃尔玛通过抓住食物、生活日用品采购的模式,通过极高的运营效率和更低的价格,俘获了大量消费者。

2003年,西尔斯开始从实体零售的时代,快速进化到数字时代。为此,西尔斯用了超过十年时间关闭了超过1060家实体店铺,雇佣的员工数量也从曾经的30万人减少到今天的6万余人。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刀阔斧的主动转型也没有改变西尔斯频繁遭遇债台高筑和业绩不佳的双重压力。于是,最终走向消亡成了必然。

应该说,这家曾在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零售巨头,是在持续经过十几年的业务衰退以及市值缩水后,才终于走到了破产的边缘,本身与消费业态的变化虽然有着较大关系,但或许并非是决定性关系。毕竟,在当前市场零售业态下,无论是美国市场还是中国市场,抑或是任何一个经济体的零售市场,都在共同面临着消费转型的问题。

以中国为例,曾经受到电商冲击导致的实体零售业态遇冷的局面正在过去,转型之后的实体零售正在迎来集体向好的态势。以2017年为例,中国百货零售业在经历了实体零售转型之痛后,经营困难局面逐步改善,呈现出回稳向好态势。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6.6万亿元,比2016年增长10.2%,连续第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第四年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继续发挥着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2017年,商务部重点监测的2700家典型零售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4.6%,增速较上年同期加快3个百分点,典型企业营业利润和利润总额分别增长8%和7.1%,增速分别比上年同期加快6.5和11个百分点,特别是实体零售逐步回暖,分业态数据显示,2017年,专卖店、专业店、超市和百货店销售额增速分别为8.3%、6.2%、3.8%和2.4%,较上年同期分别加快6.6、3.3、1.9和2.7个百分点。

随着消费持续升级,中国的消费者特别是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年轻群体正越来越关注和追求全方位购物体验的时尚生活方式,这从不断涌现集购物、餐饮、休闲、娱乐乃至早期教育等于一体的商业综合体的集中爆发式增长上即可窥一二,而且,这样的综合体正在以品牌效应吸引着大量的零售门店进入,且模式已经开始向二三线乃至三四线城市复制,客观而言,正激发着中国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

应该承认,与美国零售巨头频繁经历破产风波或者倒逼自身转型不同,中国的消费转向是迅速且敏锐的,关键是,商业巨头们抓准了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需求,并将其付诸于实践,形成了既有传统零售业态百花齐发,亦有电商巨头补充线上消费的全方位百货业态。

从这一点看,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传统零售市场或许正眼红于中国强大的消费需求支撑下的零售业态,迅速在转型后找准了光明的发展前景。在记者看来,这其中,中国有两个宝贵的经验值得分享:于电商的快速发展而言,中国有着极度发达的物流和快递配送体系;于线下零售迅速回暖而言,中国有着充足的资本保障且准确对接消费者的需求转向。这或许才是那些正在经受传统零售业态寻求自身努力转型后仍难免破产命运的西方传统经济体应该加以借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