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妥协导致琴童练琴爱讲条件,很多家长都在犯这错!

前言

说服孩子自觉去练琴可以说是每个家长最头痛的事情了,有不少孩子在练琴的时候都喜欢和家长讲条件。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要让孩子安安静静地练上一个小时的小提琴确实有点枯燥乏味。今天就让筝事儿给大家讲一讲面对爱讲条件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办吧!

盲目妥协导致琴童练琴爱讲条件,很多家长都在犯这错!

不少学生对于上古筝课和在家练琴有一些所谓的交换“条件”:

“我今天好好上了古筝课是不是可以去看电影?”

“我今天练完琴就可以玩iPad嘛?”

甚至有些家长也会跟自己的孩子承诺以上交换条件。

这种讲条件的方式看上去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妥,毕竟能遵守约定并好好执行约定也算是不错的方式;

可是讲条件真的像看上去的那么美好吗?这种方式会不会以后蔓延到任何事情都需要讲条件才可以进行呢?

老师和家长们,如果当学生或孩子开始跟你们讲条件时一定要将这种可能性扼杀在萌芽中!

盲目妥协导致琴童练琴爱讲条件,很多家长都在犯这错!

好习惯的养成

不是从条件交换开始的

琴童经常说要先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然后再开始系统的学习知识,如果从条件交换开始学习,等到有一天老师和家长不再满足学生所提出的条件时会怎么样呢?

不学了嘛还是哭闹打滚直到老师和家长不得不答应某些条件?

显而易见,从条件交换开始的学习注定无法长久且留有隐患。

每个人都有必须要做

和不得不做的事情

学习也是一样

没有附加条件这回事!

不谈条件就不练琴

应该找不练琴的根本原因

很多时候要谈条件才练琴可能是练琴本身这件事出了问题。

例如是不是觉得练琴枯燥乏味所以不想练,是不是感到困难吃力才不想练...

所以老师和家长应该去找到根本原因然后来解决而不是用条件来交换,用条件交换来的练习一定也很难走心,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来给予学生或者孩子要求或者建议,例如如果这段能流畅弹奏三遍就算完成了今天的任务而不是从头到尾弹十遍就看动画片了

老师或家长给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然后让学生或孩子去执行是比单纯的用时间、变数甚至是条件交换更立竿见影的事情。

德 西 效 应

教育学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德西效应”事件:

心理学家德西曾讲述了这样一个寓言: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0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2美分,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2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所以,请老师们和家长要以激发孩子的内在的学习动机为主,不要总是满足一个条件才能完成一件自己事情!

适当的奖励当然很好,但是把握其频率和分寸,千万不能被孩子所谓的“条件” 牵着走。

尤其是不能在学习这件事情上破例,原则和规矩不容置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