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讀|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慣的快樂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我寫過一篇談短視頻App“快手”的文章《在快手,7億種活法》,很多粉絲的留言讓我很感動,我覺得這些評論比文章更有感染力。一個網友留言說:“我從一開始就沒看低快手,原因很簡單,根據以往經驗,任何事情一旦被大眾快速接受,就說明它的存在是合理的。比如上世紀90年代的網吧,大家剛開始都說會毀了下一代,結果呢?大家預想的都沒有成真。大家之所以憂慮,不過是用有限的眼光和過去的經驗看待未來而已,但是未來如果能用過去的經驗來預測,那還叫未來嗎?”

我近來比較多地關注“快手”,它開闊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生活圈外的另一個世界,這種“互為主體”的多元價值對於一個人的思維開放是非常關鍵的。

有了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後,一直有一種新媒體神話——“人人都有自媒體,人人都有麥克風”,可實際真是如此嗎?正如有人說,中國十幾億人口中,高中以上學歷的人,僅有24%,而其中能以文字清晰表達思想的人,直到今天,仍不足人群中的萬分之一,很多人實際上仍然是沉默的大多數,他們被排斥在主流傳播之外,他們融入不了大眾傳播圈,他們的聲音和追求快樂美好的表達沒有傳播途徑。

感謝移動互聯網與短視頻的技術突破,使人類第一次有如此龐大數量的人群,得以展現自我。這些人展現的現實世界,有快樂有傷感,有高貴有低賤,有深刻有無聊,有善良有罪惡,複雜而豐富,正像前段時間熱播的電影《無問西東》所展現的複雜人性,這才是真實的世界。在我文章後留言的另一個網友說:“表現他們的真實,也放大他們的孤獨,感謝每一座孤島都有大海相擁。”

我特別珍視這種“不同社群、不同利益、不同身份的表達”,總害怕陷入某種愚蠢的自閉。關注我公眾號的朋友能注意到,我每篇文章後面總會收到很多批評的聲音,這裡不是我個人唱卡拉OK的地方,而是一個讓不同觀點擺出來給讀者選擇的平臺,讀者的不同聲音有權利在評論中得到展示。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比如在我那篇《無限追懲女教師,把人往死裡整的現代“身份連坐”》發出後,我把一個網友批評的評論置頂了,那個網友說:“一直很喜歡你的文章,只有這次無論如何也不能認同。師者之所以神聖,就是因為道德不容有瑕,否則就只是買賣知識的生意人,不配為師了。”我回復說:“有時候亂加的‘神聖’真是一種暴力,說你神聖,你就不能擁有常人的權利了。”其他網友可以在自己認同的觀點後點贊,可以頂我,可以頂那個網友,這就是我理想中的公眾號的樣子。其實觀點並無對錯,站在不同的身份領域,可能就會有不同的判斷。

我一直有種警惕,防止自己在某個圈子中變得越來越愚蠢。前段時間圍觀了一場網絡掐架,某人在私人朋友圈發了一句話,引發輿論激烈批評,很多人都覺得他這樣說太讓人反感了。可那人覺得自己很委屈,認為自己只不過在私人朋友圈開了個玩笑,沒想到外人反應會那麼激烈。之所以有這種圈內到圈外的認知障礙,關鍵在於缺乏“他者視角”,陷入圈子盲區,自以為私人圈子玩笑,卻沒有意識到圈外人視角。長期封閉於某個圈子,很容易慣出這種認知失調和交流障礙。

最近在看哈佛大學桑德爾教授的著作《公正》,他也談到了對話的必要性,他說:“道德反思並不是個體的追求,而是公共的努力,它需要一個對話者——一個朋友、一個鄰居、一個同志或一個公民同胞。”在柏拉圖的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將普通公民比作一群被囚禁在洞穴裡的囚犯,他們所見到的所有景象都是牆上的影子,是他們永遠不能理解的事物的投影。只有從洞穴中走出,走到陽光下,才能看到事物的真相。

這也正是我所說的“圈子讓人愚蠢”的意思,跳出自己給自己建造的舒適溫暖,卻可能讓自己變得愚蠢的圈子吧。你喜歡不喜歡,都要尊重人家記錄自己的權利。

悦读|走出圈子,才能理解看不惯的快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