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這地方有一棵樹、一個村莊,和一則流傳400年的故事!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福安新聞網(盧騰)車子沿著盤山公路緩緩馳行,遠眺山下的溪流閃閃發亮,近看路旁的草木青青葳蕤;敞開車窗,又聞到油茶林中飄出的陣陣花香,和聽到啾啾的鳥鳴聲。沿途,麗景美不勝收,車子猶如穿行在多姿多彩的畫廊中……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此行,我是前往福安範坑鄉墩頭村探勝。墩頭村,栽種油茶樹的歷史長,是著名的油茶之鄉。50多年前,我初訪墩頭村,從山下到山上,走崎嶇的小道,爬陡峭的長嶺,辛苦了大半天,才氣喘吁吁地上山來;而今驅車,只消40多分鐘,就輕輕鬆鬆地到達了。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站在墩頭村口的木牌樓前,抬頭看樓額上“綠色油庫”四個字,倍感親切!這是仿周恩來總理的筆跡鐫刻上的。新中國成立後,墩頭村致力發展油茶生產,連年獲得豐產。1958年,大隊党支書鄭紅和晉京參加全國勞模大會,受到毛主席、周總理親切接見。大會上,還授予墩頭村一面周總理親筆題詞“綠色油庫”的錦旗。從此,墩頭村名聲大振,村前村後的油茶林更茂盛更翠綠,油茶花也越開越燦爛了。

那年,正是七月流火,墾複油茶林大忙時節,我到墩頭村採寫通訊報道。這天傍晚,老支書鄭紅和聽說有來客。扛著鋤頭,從油茶林中急匆匆趕回來。一見面,他先嘿嘿笑地對我說:“讓你久等了,七月墾金、八月墾銀,這陣子忙呀!”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鄭紅和待人熱情又健談。在交談中,我不僅瞭解到這個村栽種油茶的歷史、和當時的生產情況,而且還聽他講了一則富有內涵的民間故事。

墩頭村中,有一座獨特的土廟,廟堂中供奉著一尊菩薩,名為“長年佛”。閩東鄉村,“長年”即是“長工”的稱呼。鄭紅和告訴我,這“長年佛”本是天上韋陀菩薩的化身,他下凡來到墩頭村,在一財主家做長年。東家待他刻薄,但他勤勞善良,又樂於助人,和鄉親們結下深厚感情。他臨迴天庭前,在村前的巖縫中塞下一粒榛籽種(油茶籽),隨後,滿山遍野就萌發了油茶樹。村裡人感念他,就塑成這尊“長年佛”常年膜拜。墩頭村種油茶400多年了,這土廟裡的香火也經久不熄,燭照一代又一代人。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鄭紅和講述這個故事,其實向我表達,墩頭村歷來推崇勤勞善良的精神!

這次,迎我們進村的党支書鄭石波,就是當年大隊党支書鄭紅和的大兒子。石波也年過花甲了,那時他10多歲,常隨他父親左右,經介紹,他記起我,我也記起他,老相識久別重逢,分外親熱。在村委樓的會議室,石波指著高高掛在牆上的“綠色油庫”錦旗,感慨說,這面旗在村裡掛了60年,前後變化大呀!

現在,墩頭村油茶園的面積達4843畝。家家戶戶種油茶,大戶人家種10多畝,種少的也有2、3畝。油茶園不斷更新改造,在一片油茶樹中,有百年老樹,也有近年載的新苗。正如人們所說,“五代同堂”。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前幾年,村裡自力更生,修通了一條3公里長的村路同鄉道銜接,實現了村裡與外部快速通行的願望。今天,村裡一輛解放牌大卡車,經常滿載著村裡生產加工的油茶油送往四面八方。這輛車,就是省林業廳給墩頭村的獎勵品。

在科技興農的新潮中,墩頭村開展選擇優樹培育良種的試驗,在專家的指導下,經過多年努力,終於篩選出閩43號、48號、60號等10株油茶優良單株。目前,福建全省推廣種植的閩43號、48號、60號良種,就是選自墩頭村。墩頭人又做出新貢獻了。

福安这地方有一棵树、一个村庄,和一则流传400年的故事!

午後,我從石波家做客出來,他領我去村裡新修的油茶文化旅遊走廊觀賞。離“立冬”節氣僅幾天,滿山滿崗綠油油的油茶林裡,已是紅撲撲的油茶果壓沉枝條,同枝的油茶花也白豔豔地綻放了。油茶樹,是勤勞的果樹,邊開花邊結果。石波一旁說,油茶果成熟期長,一粒果在樹上要抱13個月,今年此時開花結的果,明年這時才可摘,今年摘的果是去年的花抱的;村裡人還說,油茶樹是抱仔懷胎。我覺得,山裡人對油茶結果,比喻的既形象又風趣。

返程途中,我腦中一直縈繞著這綠色油庫中,一棵樹、一個村莊,和一則流傳四百年的故事的人文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