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印度電影真扎心!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說他扎心,是因為它非常直白地把每一個父母最關心的、最煎熬的教育問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印度,這個同樣的人口密集、資源緊張的發展中國家,有著和中國一樣的殘酷現狀,“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句赤裸裸的警示和掙扎,便是貫穿全文的主旨。

我之前發過《摔跤吧,爸爸》的影評,導演薩基特·喬杜裡的片子,總是有一種直指現實的刻畫力,很多中國不能談、不知道如何談、甚至也可能談不好的話題,在導演喬杜裡的刻畫下,總是如此深刻且豐滿。

而這一次,是在中印兩國都夾縫生存的,新中產的教育現狀。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印度這個國家,有著比中國更殘酷的教育階層不平。

受上千年的種姓制度的影響,印度的階層分化一直比中國更嚴重,而受曾經殖民歷史的影響,英語在印度早已經不僅僅只是一門知識,更是上流階層的代表。

即便中產階級經過奮鬥獲得商業上的成功,躋身“富豪”行列,但仍然不屬於上層階級,仍然會遭受到上流社會的排擠、歧視和孤立,所以對很多中產家庭來說,讓孩子去“讀最好的學校“,是唯一一條打破階層束縛,獲得社會認可的道路。

在這裡,一所好的學校,早已經不是一個知識的載體,也包括了千萬家庭對地位、資源的想象。

在這裡,“學校就是階級”。


Chapter 1


在電影的開始,米塔提出要讓孩子上私立名校,遭到了丈夫反對,她是這麼說的:“進入這個階級(上流社會)最直接的途徑,就是進最好的學校讀書。”

在米塔的心目中,進私立學校意味著進入上一層社會,而讀公立則可能會讓自己的孩子滑入社會的底端。

讓我很受觸動的,是母親對女兒未來的極端的想象,那是千萬家庭無處不在的焦慮畫像:

要是不上名校,那她長大了就進不了名牌大學;如果簡歷上不是名牌大學,那她就不可能去外企上班了;要是去公立學校,就會學壞,要是學壞了,就會吸毒。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看電影我們都知道,這些焦慮是攔在每一個父母面前的大山,而學區房,更是每一個家庭不得不面對的兩難抉擇。

父母啊,總是忍不住把假設當成了鐵板釘釘的結論,可在”如果……,就……”的假設面前,似乎一切又充滿無解。

孩子教育的每一個環節似乎都是環環相扣,一旦哪一個環節脫節,可能就是一步落後步步落後。

一所好的學校就是起跑線,對父母而言是打破階層不公的敲門磚,對孩子而言更是防止孩子人生下滑的兜底。


Chapter 2

拉吉被妻子說服了,他們做出了第一個犧牲,便是一擲千金,在富人區買下了房子。

為了融入上層,讓孩子進入名校,他們請作家幫孩子製造“牛孩”簡歷,請時尚專家幫他們設計穿著,請專業人士幫他們設計面試問題答案。

一切天衣無縫,最後卻被5家名校中的4家拒絕,原因是:

他們不想收店鋪老闆的孩子。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階層的不公和歧視,在這面試失敗的那一刻,再一次直接放大到我們面前。

學校認為,如果孩子的父母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那他們就不會過多關注他們的孩子的教育。

階層的象徵從來不是有錢就可以解決,原來出身、父母的教育層次,沒有留過學,沒有傳統的貴族血統,沒有知名院校的背景,已經成了孩子資格的“附加值”。

什麼時候,拼孩子,最後變成了拼父母?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我想這個提問誰也無法問答,這在中國,特別是在一線城市的上海北京,又有多少“牛蛙”、“牛校”的面試資格,也同樣如此呢?


剛搬進富人區的時候,妻子米塔特別想融入這個圈層,所以搞了一場派對,來邀請周圍的上流社會的家庭參加,但是這個派對,卻把身份殊途體現的淋漓盡致:

因為太過熱情的招待,有種和上流社會不符的不得體的表現,被大家嘲諷;不曉得上流社會的餐桌禮儀,在細節上總是鬧笑話;穿著不合時宜,更顯得出身低下。


這些細節,都是階層的體現。早前看過的英國片子《唐頓莊園》也有極其相似的一幕,莊園的老太太有句毒舌又刻薄的嘲諷,說的非常清晰:

你以為我們一樣,但實際上你永遠都不是。

這,便是隱形的不公與現實。


Chapter 3

如果沒有辦法通過正式通道成功,那就曲線救國。

拉吉一家的第二次搬家,便是為了子女的未來,不惜任何代價犧牲自己。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面試失敗後,名校應國家要求分給貧困生的那25%配額成了救命稻草,為了那25%的名額,他們決定去裝窮人。

於是,他們從豪宅又搬到了貧民窟。

來到貧民窟,米塔從出租車上下來的第一腳,就踩到了一堆糞便上;第一個晚上,就有老鼠爬到身上;第一次知道了這世界上還有伊蚊這種生物。

在這裡,米塔從美嬌妻變成瘋婆娘,和悍婦爭搶打水的水管,和米店老闆大吵大鬧;大老闆拉吉為生活所迫,到食品廠當流水線工人,上廁所被限制次數,早起上班還要去擠傳說中印度的開掛公交。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做出瞭如此大的犧牲之後,拉吉的孩子總算成功入選了一流學校。

拉吉一家,自此總算可以說自己比很多中產階級幸運了,因為他們總算如願以償地躋身到了夢寐以求的好階層和地位。


Chapter 4

但這個片子的高潮,並非僅僅以孩子順利入學作結尾。

總算把孩子如願以償送入學的拉吉一家,卻無法真正快樂。

在這兩次搬家的經歷中,給拉吉一家最大沖擊的,或許就在努力趕跑的過程中,漸漸讓他們明白的,教育本質。

當他們搬到貧民窟,因為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對於拉吉一家而言,也是一個艱難的適應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受到了熱心鄰居無私且真誠的幫助。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希亞姆妻子陪拉吉妻子米塔排隊打水、領糧。

希亞姆的兒子和皮婭一起玩耍,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希亞姆陪拉吉擠公交、找工作,為了湊夠皮婭的學費,貧困的希亞姆甚至不惜幫拉吉一家用性命去碰瓷。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入學的家長面試中有這麼一道題:“貧窮是什麼?”

在面試培訓機構的應試模版裡,富人的最佳回答範式是:“分享就是關愛”。

但現實中,拉吉在富人區所受到的只有排擠和歧視,富人們一邊用標榜著對窮人的分享即是關愛,一邊搶奪著本該屬於窮人的資源。

在貧民窟,窮人卻用實際的行動教會了何為無私的分享,何為真誠的關愛。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在影片的最後,拉吉在學校的大禮堂上說:

在如今這個時代,家長只重視孩子的能力,而非人格。我們曾認為這所學校能讓她博學多識,所以我們不擇手段。
我們曾假扮為窮人,入住巴拉特納加爾社區,又偷又騙,用盡不堪手段,最後我們居然成了,通過了審查,竊取了他們(窮人)的權利。
在沒有電視和玩具的環境下,如何找到樂趣,我的女兒在這裡沒學會這些。少即是多,分享就是關愛,我們總是這樣要求孩子,真正學會卻是在巴拉特納加爾。
教育已經失去它的本質,淪為一樁生意。”


拉吉最終明白了,這一路他們為了孩子上名校的打怪過程,事實上是讓他們去經歷艱辛,重新發起對教育本質的探索、追尋和審視過程。


Chapter 5

教育的本質是什麼,將孩子送到好的學校就是好的教育嗎?

誠然,好的學校確實會有好的老師,好的教學,好的環境。

影片中的私立學校不亞於五星級酒店,有純歐式食堂,有恆溫游泳池,教室裡面還有空調,他們都是在唱歌跳舞中學知識。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孩子們在這裡確實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但也可能會受到排擠。

片中,當培訓機構的老師提到給窮人的那25%配額,她是這麼說的:

“窮人的孩子在大學校裡是應付不來的,在那樣的環境裡,他們根本吃不開。即使他們被錄取了,一兩年內也會離開。”

名校的校長也印證了這番話,她說:

“我是女僕的孩子,我的同學是怎麼對待我的?如果我拒絕幫他們做作業,他們就不會邀請我參加生日派對。即便邀請我參加,我也只是一個人孤獨地坐在角落裡。”

這位校長最終也從被排擠者變成了那個為了利益,排擠窮人的人。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而在貧民窟,皮雅和朋友用很簡單的玩具就能在巷口玩一天,彼此追逐打鬧,單純快樂。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在公辦學校,雖然孩子們沒有像樣的活動室,像樣的廁所,甚至上課都只能坐在地上,但這裡的孩子也能說幾國語言,會唱歌跳舞,擁有各種才藝。

希亞姆一家雖然貧窮,但是他們善良,樂觀,有骨氣,他們不會去偷,更不會去搶別人的權利。

當自己的孩子入學失敗時,他也是由衷的祝賀拉吉,拿出自己皺巴巴的一點錢,為朋友買下他們這輩子都沒吃過的美食。即便,最後得知了這是一場騙局,仍為皮婭的純真感動,打消了揭穿的念頭。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拉吉說的:“如果我不是一個好人,又怎麼能成為一個好父親?”

正是他對教育的反思。

是的,成才之前,要先成人。我們將孩子培養成一個真正的人,他才能具備了成為人才的基礎。

這正是導演想通過這部片子傳遞給我們的,最簡單,但又最深刻的道理。


Chapter 6

教育的意義是什麼?

為人父母的我們,總想給孩子最好的,也曾經以為擁有地位便擁有了一切。但我們卻忘了,我們所渴望的、認定的“好地位”,對孩子來說適不適合。

我們想盡辦法為孩子創造的環境,到底是不是真的能幫助孩子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教育本身並沒有分層,往往是我們的執念,讓我們看不清教育的本質。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比表面的層級更重要的,是孩子內在的價值觀的取向,是孩子是否不管處於什麼情況下都能保持那份真心,是孩子坦蕩蕩地活在這個世界上的那份善良和磊落。

否則,就像電影中的那個校長,因為長期的心態扭曲,最終也讓自己和孩子扭曲成了一個卑鄙、自私的人。對校長而言,成也階層,敗也階層,到底所獲所失哪個更多?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電影的插曲中,孩子們是這樣唱的: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我會將它們一一實現
生命只有一次可我有百種渴望沒有什麼能阻止我前行


要放下執念很難,但影片最終想要告訴我們,或許恰恰是——

只有真正地放下了執念,去探尋自己內心對教育的答案,我們才能最終看到孩子的畫像,才能最終不讓自己被焦慮捆綁,不去嫁接父母的夢想,而是真誠和孩子開展討論,幫助孩子重新定義生活和努力的真諦。

《起跑線》:“學校就是階級”,這部電影戳痛了無比焦慮的父母們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有著無限的未來與可能。

只有當我們順應了孩子的發展,為孩子提供了自然、不扭曲的環境的時候,我們才有可能發現一個人格健全,對世界充滿好奇心的孩子,他自由勇敢,懂得感恩,抱有善良,有積極的心態。

他終會長成那個自己心目中最好,真正的大寫的人。


【END】

作者萌芽,學齡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啟萌】創始人,全球婚姻療法和情緒訓練權威機構約翰戈爾曼的首位中國實習治療師。 公眾號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專注於早教啟蒙和親子溝通,是百萬媽媽信賴的育兒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