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僑城密集賣資產“回血”

進入11月,華僑城出售資產的腳步有所加快,本月前兩週其已正式披露三家子公司的股權轉讓事宜。

華僑城密集賣資產“回血”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華僑城今年預計轉讓18家子公司股權和1個資產包,是去年的兩倍有餘。其出讓資產中不乏上海蘇河灣這樣的一線城市核心地段項目。

對此,華僑城方面回應稱,頻繁出讓資產主要為了加快現金迴流,不斷調整提高整體資產週轉效率。

據統計,華僑城今年已正式掛牌轉讓的有深圳市康僑佳城置業投資有限公司30%股權、深圳市萬霖投資有限公司100%股權及40000萬元債權、深圳市協豪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100%股權、英大證券有限公司0.74%股權、深圳市華僑城消防安裝工程有限公司100%股權、上海萬錦置業發展有限公司100%股權及36359.15萬元債權、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122-5號地塊及在建工程等。

華僑城目前還有11家子公司的股權轉讓處於預披露狀態,按照央企轉讓資產預披露20天、正式披露20天的要求,正常情況下,這些股權會在今年底之前完成交易。相比2017年全年轉讓8家子公司股權,今年轉讓的數量將翻番。

“在當前經濟形勢下,公司在新戰略實施中通過資產處置、股權轉讓、合作開發等方式,加快現金迴流,從而不斷調整提高整體資產週轉效率,為文旅建設提供了有力保障,這是正常的市場行為,也是華僑城在創新發展模式下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路徑。”華僑城A的投資者關係部門在東方財富網股吧中回覆稱。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華僑城在文旅產業方面有基礎,全國有諸多大型項目,類似企業面臨兩個問題:開發週期比較長、消費需求規律難以把握。“此類企業當前現金為王的導向應該很明確,若是資金壓力大,轉讓部分項目也是需要的。”

招商證券地產行業首席分析師趙可分析:“房企轉讓項目是很正常的事,華僑城的貨值可以賣十年,其開發模式與旅遊拿地、城鎮化拿地模式有關係。”

轉讓股權和資產包最明顯的效果就是帶來現金流,華僑城A的2017年年報中顯示:“北京僑禧、上海天祥商業、重慶華僑城置地的股權轉讓和南京華僑城、南昌華僑城與其他地產公司的合作等,為公司帶來了近 200億的現金流入,從實踐上驗證了新型經營手段的可性。這不僅充分兌現了存量資源價值,而且反過來拓展了資源獲取的空間,為華僑城‘文化+旅遊+城鎮化’的發展開闢了新的道路。”

華僑城頻繁轉讓項目,除了回籠現金,還存在被迫轉讓項目的情況。比如深圳康僑佳城置業投資有限公司分兩次轉讓共100%股權,主要是由於華僑城和康佳的內部矛盾。

對近期正式披露的轉讓英大證券一事,華僑城集團方面則回應稱:“轉讓股權是華僑城為進一步優化在證券行業的投資佈局,根據證監會一參一控(即一家機構或者受同一實際控制人控制的多家機構,參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兩家,其中控股證券公司的數量不得超過一家)的規定,所進行的合法合規的正常市場交易行為。”

有投資者詢問:“集團的小鎮項目資源能否注入到上市公司層面,或者上市公司何種方式在什麼節點來實現價值實現?”

對此,華僑城A投資者關係負責人回覆稱:“華僑城集團將繼續深入發揮孵化平臺的作用,承擔特色小鎮項目開發中前期重資產、高投入、低迴報的初期建設階段,對內部收益率較低、需長期持有的項目進行投資、前期培育和開發。華僑城 A 繼續運營短平快、輕資產、即期效益明顯的文化旅遊項目和地產項目,並在未來陸續承接開發由集團孵化成熟、內部收益率達標的部分。”

此外,華僑城A去年轉讓的8家子公司中,國際傳媒、歌舞團演藝、文化旅遊科技、泰州華僑城4家相關股權,都是轉讓給了華僑城集團,轉讓價格總計11.22億元。華僑城集團承接了原本屬於上市公司的利潤較低、回報週期較長的資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