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对粥可养生防病!喝粥的那些误区必须躲


喝对粥可养生防病!喝粥的那些误区必须躲


喝对粥可养生防病!喝粥的那些误区必须躲

喝对粥可养生防病!喝粥的那些误区必须躲

英国《每日邮报》刊登了一篇文章,名为《为什么粥是超级食物》,强调喝燕麦粥有助降低血脂,减少心脏病风险。事实上,喝粥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国人上千年的食粥历史证明,喝对粥可养生防病。

“中国人喝粥的历史至少有2000年以上。”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说,古籍中早有体现,《周书》就曾提到,自黄帝时起,人们开始“烹谷为粥”。历代文人也对粥有着别样感情。唐代白居易有“粥美尝新米”之诗;苏东坡喝粥后写下佳句:“身心颠倒不自知,更知人间有真味”;近代作家孙犁常年喝玉米粥,称“冬天在热炕上捧喝热粥,是人生一大享受。”

相对其他食物,粥的优势明显:制作简单、能滋补、易消化、养肠胃,且因五谷肉菜皆可入粥,味道全、营养丰富。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教授罗仁表示,喝粥助人长寿的例子历史上很常见。南宋陆游在古稀之年,不仅齿牙完坚,且耳聪目明,最终活到85岁,就与爱喝粥有关。陆游一生视粥为养生妙品,他在《食粥》一诗中说: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中医对粥的青睐,体现在很多防病治病的方剂中。在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中,粳米就是一味常用“药”。张仲景会让患者服药后再喝热粥,发汗以促进药力发挥。他强调以“糜粥调养”,这对疾病预后和虚弱病人的保养有积极作用。药王孙思邈《千金要方》中也有不少关于药粥的记载,其《食治篇》中称,粳米能“养胃气,长肌肉”。

粥,两个“弓”夹着一个“米”,意指粥应以五谷为基础。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周迎春指出,选择不同的煮粥原料,可实现不同食疗效果。

大米粥。杨力说,大米粥对五脏的保养作用较为均衡,适合绝大部分人群。糯米作为大米的一种,含有较多黏质,补气作用更好。

小米粥。小米养心和胃,对胃有一定养护作用,且有助安眠。对老人、病人、产妇来说,小米粥是理想的滋补品。

玉米粥。研究证实,玉米中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胡萝卜素外,还含有核黄素、钙、镁、硒及多种维生素,有助预防心脏病、高血压、高脂血症。

红薯粥。红薯能养胃健脾,预防便秘。脾胃不好的人,适合加红薯煮粥。

燕麦粥。坚持喝燕麦粥,有助于降低“坏”胆固醇水平,防治高脂血症。哈佛大学研究证明,每天喝一小碗粗粮粥,如燕麦粥,可延年益寿。

杨力强调,粥虽以五谷为主,但不能仅限于此,还应配以豆、菜、肉等,既增加营养,合理搭配食材还能增强保健效果。周迎春推荐,在五谷之外,加入红豆、红枣、莲子、桂圆,可增强养心、补血效果;加入黄豆、山药、山楂、白豆,利于健脾胃;绿豆、枸杞则能使养肝、护肝功效增加。

粥虽好,但也不是万能的,尤其要杜绝以下几个误区。

1 三餐不能总喝粥。

这个错误老人常犯。上海华东医院营养科主任营养师陈霞飞说,适当喝粥确实有益,但不可顿顿喝。粥属于流食,在营养上与同体积的米饭比要差。且粥“不顶饱”,吃时觉得饱了,但很快又饿了。长此以往,老年人会因能量和营养摄入不足而营养不良。所以喝粥也要注意均衡营养。将粥煮得稠一些,配个肉菜,或在两餐之间吃些点心等,都能补充能量。

2 冰粥并不可取。

冰粥是夏天的热卖食品,但它不适合体质寒凉、虚弱的老年人以及孩子。冰粥喝多了不仅会使人体的汗毛孔闭塞,导致代谢废物不易排泄,还有可能影响肠胃功能。

3 糖尿病人喝粥要适量。

陈霞飞说:“糖尿病患者一般更容易饿,而且粥具有消化快的特点,所以很容易让人吃了很快又想吃;粥本身在短期内还容易被身体所吸收,导致血糖迅速升高,或者波动过大。”陈霞飞建议,糖尿病患者要适量喝粥,每次一小碗即可。

4 胃不好的人少喝。

不少人认为粥养胃。但事实上,这种观点并不全面。因为喝粥不用慢慢咀嚼,不能促进可以帮助消化的口腔唾液腺的分泌;而且水含量偏高的粥在进入胃里后,会起到稀释胃酸的作用,加速胃的膨胀,使胃运动缓慢,这同样不利于消化。因此胃病患者不宜老喝粥,而应选择其他容易消化吸收的饮食,细嚼慢咽,促进消化。

取粳米150克,山药200克,枸杞50克,白糖适量。将粳米洗净,山药去皮洗净切小块,文火熬煮30分钟成粥状即可。此粥绵软爽口,能消除疲劳、补血明目。

桂圆肉15克,粟米100~200克。洗净后两者同煮,先用武火煮开,再用文火熬成粥。桂圆肉性味甘温,能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取香糯米150克,黑木耳30克,大枣20颗,葡萄干、冰糖适量。将木耳浸泡半天撕碎,然后用粳米、大枣煮粥,待煮沸后,加入木耳、冰糖,煮沸后成粥。此粥能润肺生津,滋阴养胃,益气补血,补脑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