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瘦身過冬:馭勢先行,Momenta緊跟?

馭勢科技放棄了自己造無人駕駛汽車的計劃,整體“砍掉”了原型車方案,轉而為主機廠提供無人駕駛技術和體驗服務,這應該是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率先公開宣佈收縮並轉型的案例。

無獨有偶,傳出了中國“自動駕駛”領域第一個獨角獸——Momenta同樣進行收縮的消息,具體就是根據2019年的預算,砍掉60%的項目,並要求全部研發人員遷往蘇州。消息人士則確認,是會調整,並把蘇州作為重點辦公基地。

更有“自動駕駛”領域的相關公司,估值已經從叫價10億,到現在3億左右,但是仍然融資無望,公司現金流接近枯竭,如果沒有新錢進來的話,相信離倒閉不遠了。資本也有買漲不買跌的愛好,所以,就真的很難了。

砍項目瘦身、轉型、下調估值募資過冬——就是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的現狀。

作為過去兩年融了大錢的“自動駕駛”領域初創公司,為何要相繼進行收縮和轉型,原因主要包括兩個:一個是資金層面的問題,另一個是商業化進展。總的來說,就是造血能力差,需要節流,以應對寒冬,誰還能在寒冬起舞,誰就有可能成為贏家。

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瘦身過冬:馭勢先行,Momenta緊跟?

01 燒錢大戰

根據瞭解,目前“自動駕駛”領域初創公司的幾家頭部企業,其月燒錢在700萬-800萬美元的級別。為何這麼費錢呢?1、“人”實在太貴了;2、研發成本居高不下;3、多地辦公成本高企。

做所謂的“自動駕駛”,需要的是大資金的投入。蘋果現任CEO Tim Cook口中的“自動駕駛是所有人工智能項目之母”,不是大資金根本玩不動,原因在於這項技術涉及的技術門類實在是有點多。

光是環境感知就涉及到攝像頭、毫米波、激光雷達等多傳感器的融合,此外,還有定位、決策和控制等,每一個領域,都需要投入資源,因為市面上根本沒有成熟的方案可以採用,一切都是無人區的摸索。

同時,由於Waymo、通用10億美金收購Cruise、福特10億美金收購Argo等消息的刺激,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如雨後春筍般興起,同時,科技公司包括BATH等相繼入局。

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瘦身過冬:馭勢先行,Momenta緊跟?

越來越多的玩家,直接引發了搶人大戰,搶人的前提就是砸得起錢,一個有經驗的工程師,月薪數萬是不在話下,能做到領軍人物的,年薪數百萬也不少見,這還僅僅是短期的現金支出,背後尚不值錢的期權也不能少。

至於研發成本,需要購買各類傳感器、芯片、測試設備等等,現在“自動駕駛”公司最喜歡使用的測試車輛——林肯MKZ,30萬左右一臺,還不含改裝費,有的初創公司還需要找外界改裝,這倒是可以理解,自己做性價比不高,市面上也有成熟的方案。

多地辦公,這是“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的標配,好像不多地辦公就不是一家有潛力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北上廣深多設幾個辦公室,再到二線城市設置工廠,高大上的企業再到硅谷去設置辦公室。

多地辦公意味著各地基本上就是一個獨立的公司,需要配套公司所需要的財務、行政、管理人員等等,一方面造成費用的居高不下,另一方面也為公司發展埋下隱患,甚至有獨立的風險,這個後面找時間專門寫一篇。

燒錢沒有問題,問題在於無造血能力。這場燒錢大戰,在資本還願意輸血的情況下,是玩得轉的,但是,資本不是做慈善的,資本是尋求回報的,看不到回報的情況下,資本就不會繼續輸血。

02 商業化無望

“自動駕駛”的故事在於其商業化前景可以取代人,提高效率並降低成本,還提供與智能網聯協同的數字化、娛樂化變現方向等,商業模式理論上是無懈可擊,前提是技術水平能做到。

掀起這一波自動駕駛熱潮的是美國,其中Waymo是其中的佼佼者,雖然Waymo在12月初推出了全球第一個自動駕駛叫車服務Waymo One,但仍然是小範圍的測試,並沒有大規模的商業化。

Waymo是有著接近10年的技術積累,仍然還不能實現大規模的商業化,中國那些成立兩三年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就別指望能夠實現商業化了,很多公司尚處於demo、路測階段,並且還面臨著大量的問題。

“自動駕駛”技術在短時間內應用於乘用車、商用車上,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件,首先是技術上的不允許,其次是法律上的不允許,即便是美股,自動駕駛立法面臨流產的可能性太大了。

中國“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瘦身過冬:馭勢先行,Momenta緊跟?

至於能否在細分領域實現商業化,這個也是遙遙無期,現在“自動駕駛”在細分領域的商業化,包括了港口、礦山、機場等封閉園區,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同時,技術水平也做不到。

江湖傳聞,曾經有一個細分領域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在給一線基金做demo演示的時候,使用的是遙控方案,遙控方案,遙控方案,重要的事情說三遍,最終竟然還拿到了錢。因為究竟是遙控還是自動駕駛,根本看不出來!

商業化無望,意味著一直燒錢的項目,在賬面資金逐漸枯竭的情況下,自然就是要被砍掉了。所謂的開源節流,無法開源就先節流,維持基本運作活下去再說。但是,光是節流也是沒有辦法的。

怎麼辦?唯有退而求其次,做更低級別的應用,和抱緊可以買單的用戶,那就是都衝著主機廠去了,希冀做主機廠的供應商。

03 抱主機廠大腿

目前,市面上能為新技術買單的甲方真的不多,主機廠是其中最大的一個買家,事情到這裡就好玩了,所有所有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都湧向和主機廠合作,能不能進前裝無所謂,先做個項目賺錢養家也是可以的。

主機廠要買單的“自動駕駛”,L4級別是不可能的了,L2和L3的自然就是主流了,其中L2的方案成熟的最多,L3的代客泊車也漸漸成為熱詞。

所以,我們就看到很有趣的事情發展了,有號稱打造自動駕駛大腦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現在也在做L2和L3,甚至以L2,也就是adas作為重點方向,為什麼呢?因為要賺錢啊!

主機廠雖然可以買單,但是,主機廠的單子出了名的週期長,這也不能怪主機廠,因為車型的週期擺在那,急不來,所以,轉型抱主機廠大腿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可以先接項目,賺點錢,維持基本運作,再等待發展的時機了。

實際上,隨著中國汽車市場下滑,主機廠也進入了極其慘烈的淘汰階段,怎麼選擇合作伙伴,這也是鍛鍊初創公司眼光的了,抱錯大腿的話,不好意思,隨之煙消雲散。

2019年會很難熬,“自動駕駛”初創公司會倒下一大波,倖存下來,有可能會成為行業龍頭,所以,現在開始,開源節流,儲糧過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