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準!心理專家教你如何通過人際距離,窺探對方的心理世界

神準!心理專家教你如何通過人際距離,窺探對方的心理世界

據說在芬蘭的公交車上,如果你上車看到某人身邊有空位,同時後面有沒人的位置,你選擇坐在他人的旁邊,會被視作極不禮貌。在站臺候車,大家彷彿在大腦中有一個自動測量距離的程序,前後人之間總隔著兩三米的距離。陌生人之間絕不會靠得很近。對隱私空間的重視,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和普及。有人為此發明了一個詞:“精芬”,即“精神上的芬蘭人”,意指內向害羞、不善交際、極度注重個人空間的人。

社交是物理和心理空間並存

朋友木木最近向我抱怨,上週他家樓上的阿姨來敲門,說自己陽臺上的衣服和衣架掉到了他家陽臺上,還沒等木木反應,阿姨就自行大步衝入房中,一邊大聲說話,一邊徑直衝向陽臺。結果,木木的貓咪被嚇得滿屋逃竄,撞到了櫃子,在床下躲了一整天才出來。顯然,芬蘭人所尊重的人際關係空間,木木家樓上的阿姨並不懂。

社交往往涉及的是心理空間,而像芬蘭人一樣的個人空間,指的則是物理空間。事實上,這兩個空間,通常是相互依存的。一個人開始成熟的第一個重要標誌,就是青春期。通常也是在青春期,孩子開始有了鎖門,不再讓父母輕易進入房間的意識。這象徵著在物理空間裡,孩子開始建立起屏障,目的是保護自己的內心有一個不被隨意侵擾的空間。當這個需要被尊重時,孩子內心的空間有了雛形:在這個物理空間裡,他將能夠利用獨處,來容納更多僅供自己消化和處理的複雜情感,並由此整理和構建他接下來面對世界和他人的方式。

透過物理空間,可窺見心理世界

通過這兩種空間的存在,一個人心理層面的邊界感開始逐步建立,這種邊界感使得人可以去控制自己與周遭的環境,來調適自己的舒適度。這也意味著,從一個人與周遭環境的關係,我們也能夠窺見他的心理世界,以及他如何被養育的痕跡。比如,如果你遇見一個人,他總是很熱情,熱情到一見面,就擁抱和肢體接觸,在沒有感到不舒服的情況下,你會知道這個人多半是在熱鬧的、互動頻繁的關係和環境里長大。但如果他熱情到談話時掌握不住分寸,過度打聽隱私,對不相關的事隨便發表評論和見解,這或許在表明,他和重要他人的關係也存在著這樣邊界不清,相互介入的混亂。

反之,如果你遇見一個人,他總是與人保持距離,不主動介入話題或人際往來,甚至顯得冷漠,在他人遇到困難時也熟視無睹,這或許就在告訴我們,他的早年關係裡,多半存在著較多的忽視,這使得他難以和他人接觸和建立關係,只有隔著遠遠的距離,對他來說才算安全。

看重隱私,代表對自我存在的重視

如果像芬蘭人那樣,雖然保持著較大的物理距離,但是遇見有人受困,仍會主動出手相助,這意味著他們並沒有喪失與人親密的能力,而是他們既能和人連接,又可以照顧自己內心獨處的需要。這並非“社恐”,因為他們並沒有失去關愛他人的能力。

獨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它使得人們有空間照料和表達自己,整理情感與思想。而對他人空間的不斷入侵,則意味著對入侵者而言,他人的存在並不重要。因此,對隱私空間的看重,或許正反映了我們對自己存在的感知和重視。這應該是好事,甚至可能是更大的自由意志覺醒前的必須。

神準!心理專家教你如何通過人際距離,窺探對方的心理世界

神準!心理專家教你如何通過人際距離,窺探對方的心理世界

微信用戶可關注 中國家庭報官微(zhongguojiatingbao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