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有些人“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探秘魅力重庆之美


李鸿章在近代史上是非常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忍辱负重签定包括《辛丑条约》在内的几十个不平等条约,实际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锅。也有人说他就左宗棠带着棺材收复新疆全境的情况下,李鸿章还力主张割让伊宁地区,是个汉奸和卖国贼。

至于李鸿章是忠是奸,本人才疏学浅,不敢妄论。但对李中堂富可敌国还是比较感兴趣的:

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就暗示部下抢劫掠夺钱财,大发战争财。李鸿章成为封疆大吏后,利用手中职权更加痴迷聚敛家财,李鸿章主持兴办系列洋务企业时又借机大肆敛财。1897年底,沙俄租借大连、旅顺,李中堂收中介费50万两银子(差不多相当于现在一个亿)。

人称“宰相合肥天下瘦”。 李鸿章死后,到底留下了多少财产?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西学东渐记》估计,约合白银四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

李鸿章主要把财产分给了三个儿子。1904年4月,李鸿章直系子孙留有一份《分家合同》,如今在合肥大兴集李鸿章享堂的陈列栏展出:

1、庄田12块、坟田1块、堰堤1道,安徽桐城县城内产业4处,另加省城安庆房地产14处,均留作李鸿章发妻周氏祠堂开销之用。由李经方经管。

2、合肥县撮城庄田1处留作祭祀葬于该处之李鸿章两妾及李经方发妻开销之用,由李经方掌管。

3、合肥县庄田两处为李经述之祭田(他葬在其中1处),由李经述之子李国杰经营。

4、合肥县田产两处,庄田3处,墓地1处,留与经迈为其殁后之祭田及墓地,由李经迈本人掌管。

5、李鸿章在合肥县、巢县、六安州、霍山县之其余田产及其在庐州府、巢县、柘皂村、六安州及霍山县之房产,均为李鸿章祭田及恒产。上述田产房产永不分割、抵押或出售,其岁人用于祭祀和维修庐州府城祠堂之外,所余部分用于扩置房地产。由李国杰经管。

6、合同签订之日起10年后,若李鸿章祭田及恒产岁人逾2万担,除上述开销外,所有盈余部分由三位继承人平分,本规定永不变更。

7、合肥县东乡李文安之墓地及祭田继续保留,不得分割、抵押或出售。

8上海一价值4万5千两白银之中西合式房产出售,其中2万两用于上海李氏祠堂之开销,其余2万5千两用于在上海外国租界买地建屋,该幢房屋为三位继承人之公有居处,归三人共同拥有、共同管理。

9、江苏扬州府一当铺之收入用于省城江宁李鸿章祠堂之开销。

10、分别位于江宁(南京)、扬州之两处房产出售,卖房所得用于扩建上海之公有居处。

11、根据李鸿章生前指示,江宁学馆分与孙子李国杰作宅邸,扬州一处房产分与李经迈作宅邸。

在李鸿章的庇护下,李氏六兄弟,仅在家乡合肥,“每人平均有十万亩”土地,“其在外县更无论矣”。李鸿章本人所置田产,每年可收租五万石。有人称,李氏六兄弟,“一、二、四房,约皆数百万,而不得其详”,分家时“析为五,每房见银三十五万两,田产典铺在外。六房早卒,遗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银二百万两与之,而五房极富,家中田园、典当、钱庄值数万元不算,就芜湖而论,为长江一大市镇,与汉口、九江、镇江相埒,其街长十里,市铺十之七八皆五房创造,贸易则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几可敌国”。

这里仅是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产部分,在外置的私产并不在内,而私产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岛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国银行的存款,更是不计其数。

现在李鸿章家族有多人现居海外,都是亿万富翁。

本人才疏学浅,不知如何评价李中堂。


美丽青春您真痘


李鸿章本身在近代史上就是非常有争议的人,包括辛丑条约在内的不平等条约都是他主导签订的,这是很多人坏印象的开始。

不过,在对李鸿章了解越来越多,尤其是将自己设身于晚清场景中后,悦史君认为,这就是很多人改变的原因。

李鸿章读书很厉害,秀才、举人、进士接连拿下,是一个典型的学霸,还拜了个好老师曾国藩。

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后,曾国藩创立湘军作战,李鸿章也在清朝咸丰三年(1853年)回安徽办团练,六年后到曾国藩身边做事,最终开创淮军。

李鸿章的淮军得到曾国藩的支持,主要在上海作战,并且与洋人合作,也对他以后的外交工作打造基础。

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攻破后,李鸿章被封伯爵,曾国藩主动裁撤湘军,李鸿章则留下淮军,继续平定捻军。

李鸿章在军事上取得了很多成就,他也意识到国力不足,积极推动洋务运动,造武器也办企业。

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曾国藩因天津教案退出,李鸿章开始全部介入外交事务,成为外国人最喜欢打交道的中国人,签订了几十个不平等条约,但李鸿章本身并不愿意,实际上他是在替清王朝背锅。

李鸿章力主建立北洋海军,刚开始确实很厉害,但几次作战都不顺利,最后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李鸿章联合多个东南督抚,不接受慈禧太后要求与外国人作战的诏令,保住了东南省份的安全。

……

可以说,李鸿章的一生,并不是一个脸谱化的形象,他干了很多大事,极力维护他代表的清王朝,虽然他有自己的私心,还在各种事务中积累了巨额财富,但他确实是那个年代不可或缺的一个人物,成为举国上下的希望。

这一点,悦史君认为,才是我们重新认识李鸿章的意义。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李鸿章其人如何,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别人是怎么评价他的!

毛泽东:舟大而水浅也。

意思是:李鸿章有大才,可惜啊,当时的时代背景让他无法施展,正所谓生不逢时。

梁启超说: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的眼泪当场就流了下来,感叹说:“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

曾国藩: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评价李鸿章:“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伊藤博文曾经和李鸿章说:如果你是我,在日本干的一定比我强。如果我是你,在中国不一定干的比你好。

日本人的评价: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

美国总统格兰特:当世四大伟人之首。那个时代被称为四大伟人的另外三个是:德国宰相俾斯麦;英国首相本杰明:迪斯雷利,法国总理甘必大。

西方人对李鸿章的的评价:“东方的俾斯麦”。

在德国,俾斯麦接见了李鸿章;

在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给他颁发伯爵勋章;

在美国,前总统格兰特的夫人将总统的名贵手杖赠给李鸿章;

美国人对李鸿章的评价: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

李鸿章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是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应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称: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

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西报有论者曰: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其言虽稍过,然亦近之。不见乎各省大吏,徒知画疆自守,视此事若专为直隶满洲之私事者然,其有筹一饷出一旅以相急难者乎?即有之,亦空言而己。乃至最可笑者,刘公岛降舰之役,当事者致书日军,求放还广丙一船,书中谓此舰系属广东,此次战役,与广东无涉云云。各国闻者,莫不笑之,而不知此语实代表各省疆臣之思想者也。若是乎,日本果真与李鸿章一人战也。以一人而战一国,合肥合肥,虽败亦豪哉!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

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李鸿章之败绩,既已屡见不一见矣。后此内忧外患之风潮,将有甚于李鸿章时代数倍者,乃今也欲求一如李鸿章其人者,亦渺不可复睹焉。念中国之前途,不禁毛发栗起,而未知其所终极也。


我在这里列举了一些中国名人是怎么看待李鸿章的,也列举了国外人民以及政治家是如何看待李鸿章的,同时我也看了一些网友在那里谩骂李鸿章是卖国贼。

这样的人你是没法跟他们讲道理的,100多年前和他们说不清,2018年的今天他们依然听不懂。好在,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希望他们要么以后能多读点书,然后要么开窍,要么死掉。

李鸿章晚年签了很多丧权辱国的条约,历史的情况究竟如何,有心的百度里面搜一下就知道了。我在此不多做叙述。

最后说一句我自己心里的话吧:李中堂,这么多年都误会您了。


陈正有话说


这个问题问得好,“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是谁?不就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吗?不就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吗?不就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吗?到底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鸿章: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生平不用我细说,晚清忠臣。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各种条约的签订工作。至今仍然顶着卖国贼的帽子。

现今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对外妥协,不敢跟外国人硬刚。说他办洋务运动,肥了自己,而瘦了天下。自己赚得个盆满钵满。“宰相合肥天下瘦”由此而来。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也有人说他是晚清较为出色的政治家。使大清朝第一次有了近代外交的雏形。在各种条约中,坚守底线,极力斡旋,让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小。开创的洋务运动更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很大贡献和价值。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在大背景之下

很多时候,很多人和事并不是非给即白的,会有一些灰色地带。很多人为了黑李鸿章而黑,有的也会因为过分夸赞李鸿章。因为自己对一些历史资料的了解和对历史人物憎恶,来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

总得来说李鸿章的一生仍然是:功大于过!

为什么这么说?

人的复杂性注定了人的不同行为和多面性。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许在暗地里也偷过别人家的苞米。对吧。

说回正题,我们看李鸿章的活动对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

说他对新疆妥协,目光短浅,不保护领土完整。这个确实是这样。但想想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外面有西方各国虎视眈眈,家里又有各种起义不断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每一次对外活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你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就是说无论内部情况怎么反应,外部自然会欺负你。占你的土地。这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了多年的挨打期,我们才有了发展期。这跟体制有很大关系。

说宰相合肥天下瘦,他确实在办洋务运动中得到很多财富。但这个对当时历史有多大影响?

但他的洋务运动就不同了,洋务运动确实是失败了,但经过这次运动,使得这个古老的帝国愿意睁开眼去看世界了。愿意从天朝上国的虚幻梦境中走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开始步履瞒珊的去学习,去追赶。而且加上当时有很多朝中的顽固派势力的阻挠。那些顽固派在当时的话语权也很强大。即便如此,还是轰轰烈烈干起来了。足见其难能可贵。

坦白讲,搞得不算好,一步一个趔趄,而且还摔倒了。但向前走的几步,让中国开启近代化时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办现代教育,训练现代陆军。创建近现代的外交。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他属于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跟朝堂上动不动我天朝上国要跟洋人开战那些不同,他访遍西方各国。运用较为高明的政治手腕,让当时积贫积弱的华夏尽可能少遭损失。



引用一个政治书上的观点:

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以他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看他的行动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和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普遍标准。

故而“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不仅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也不仅仅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他还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做出了他的贡献



小王看历史啊


李鸿章是近代史上争议很大的一个人,恨他的人说他是“卖国贼”,毕竟他和外国人,签订了一系列的丧权辱国的条约,比如“马关条约”、“辛丑条约”......。

捧他的人,说他为大清鞠躬尽瘁,奉献了自己一生,是大清帝国最为忠贞不二的模范臣子。为什么会有这么极端的评价呢?

我想若是要了解李鸿,就必须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是什么样的。若是我们不站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中,去看待李鸿章,他确实是卖国贼呀。

但是,事情的发生总有两面性。

我们不能单单看他签订了卖国条约,就把他当做卖国贼来看。我们还要看他为何要签订这些条约?

要知道李鸿章不是大清的主人,他仅仅是大清的一个臣子。大清帝国是爱新觉罗家的,要说签订条约,也只有当时当政的慈禧和光绪两个人来签订。干他李鸿章什么事?

可是,爱新觉罗家族,他们不愿意背负这种骂名。再加上他们位高权重。这种事只能找一个人来顶替,也就是替他们背锅。

正好李鸿章有威望,国外的使者也都认可他,是个合适的人选。

所以当时已经七十多岁的李鸿章,不得不站在风口浪尖上,把这一切本不该他背负的东西,独自承受了下来。

说实话那时候即使李鸿章不干了,清朝拿他也没有办法。

但是,他不去谁又能替的了他呢?毕竟去和外国人谈判,能少赔一些,就尽量少赔一些了。

所以,他明知去了会背负卖国的罪名,也依然决然地前往了。

《马关条约》签订的时候,李鸿章前去日本谈判。因为甲午中日战争,中国失败了,日本让大清赔偿各种费用加起来共3亿两白银。

这个数目大清那里拿的出呀,李鸿章不从,和日军周旋。谈判进行了好长时间,也没有结果。李鸿章让少赔一点,最多赔他们2亿两白银,日本是一步都不让。

为了促使李鸿章尽快签字,日本开始动用武力吓唬李鸿章,让他尽快做出决定,否则,战场上刀枪说话。

那时候大清的军队,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所以,战争肯定是不能再次发生了。毕竟一旦发生战争,最倒霉的就是百姓了。

李鸿章还是在想办法,一件事情的出现,让谈判有了转机。日本右翼分子,想继续挑起中日之间的战争,他们要射杀李鸿章。

日本右翼分子射出的子弹,正好打在了李鸿章的脸上。李鸿章并没有死,他挨枪子的那一刻,已经意识到,自己掌握了谈判的筹码。

李鸿章作为大清的使者,在日本遭受到了日本人的射杀。这件事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为了不至于背上国际舆论。日本人赶紧答应了李鸿章提出的,让大清赔偿2亿两白银的条件。也就是说李鸿章脸上的那颗子弹,价值一亿两白银。

《辛丑条约》签订的时候,李鸿章马上就迈入到棺材之中去了。他知道无论是谁签这个字,都会背上卖国的罪名的。

所以,最终还是他签的字。他在签字的时候说,你们还年轻,这个千古骂名就有我来背负吧。

签了《辛丑条约》之后,没多久李鸿章就吐血而亡了。这就是为何大家骂他是卖国贼,也是他为何要签字“卖国”的原因。

我想这也正是题目中所说的“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缘由吧。


史学达人


这大约是一套题目,包括但不限于李鸿章,能在网上找到的大约有这些:


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年少不识陈独秀,如今方知真名士


年少不识桃园情,读懂方羡刘关张


年少不懂刘玄德,读懂已是中年人


年少不懂李清照,读懂已是伤心人


年少不懂高晓松,读懂已然不年少


年少不懂苍井空,读懂身体被掏空


诸如此类的题目,大约能套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每个人物,大概的写作套路是年少时读到某个人的故事,觉得他做的那些事,莫名其妙不可理喻,到了自己年齿渐长,再读这人的故事,才觉得这人真不容易,这人真伟大。


然后被感动莫名。这种感悟或者叫做成长,或者叫做矫情。

说到长大方知真中堂这事儿,很多人喜欢引用梁启超评论李鸿章的一句话:


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这好像是正面评论李鸿章,还有点悲悯李鸿章的遭遇,这是梁启超在《李鸿章传》的绪论里的一句话,但是绪论可不止这一句话,而是一片很大的文章,梁对李鸿章的评论好话很少,他说:


史家之论霍光,惜其不学无术。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


梁启超说李鸿章虽然像霍光一样不学无术,但是李鸿章却没有霍光的魄力,有人拿李鸿章比诸葛亮,诸葛亮死的时候只有八百株桑林,李鸿章却以富豪闻于天下,梁启超评论说和诸葛亮相比,李鸿章何如也。


李鸿章还有个称号号称东方俾斯麦,梁启超同样撇撇嘴,说李鸿章哪儿比得了俾斯麦呢:李鸿章何足以望俾斯麦。

俾斯麦在普奥战争大败奥地利帝国,普法战争中又打败了法国,李鸿章在对内的战争中战败取得胜利,不过一到对外战争那就是节节败退。


俾斯麦把德国整成了一个联邦大国,李鸿章的大清逐渐沦为二等国家,在外交上俾斯麦合纵连横,确立了德国在欧洲的霸权地位,中堂被俄国玩弄于鼓掌,除了捞钱手段,李鸿章照着俾斯麦好像还真差着级数呢。


大约有人觉得李鸿章这个大清裱糊匠不容易,让一个四面漏风的房子在寒风中不倒塌,但是李中堂这位裱糊匠在极力维护这栋房子的时候,还会抽空从房子里顺走值钱的家具,放到自己装修一新的小房子里。


宰相合肥天下瘦啊。

一些人忽略了李鸿章的贪婪和短视,他们可以对守着一屋子钱吃着杂酱面的赵德汉们恨之入骨,但是对把大清国土卖给列强的李鸿章同情怜悯,觉得自己读懂了李鸿章的不易。


真的读懂了吗?李鸿章真的不易吗?


谁知道呢。



================

文:薛白袍



薛白袍


深有感触,真的是深有感触,不光是李鸿章,很多历史人物都是如此,并不是时代的局限,而是伴随着心理年龄的成长,伴随着理想与现实巨大落差的痛击,我们苦涩地明白——人生在世,有那么多身不由己,有那么多力不从心,原来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崇高伟大,我们之所以能够站在道德制高点嬉笑怒骂,并不是我们就具有了鲁迅的才华,而是我们自己不了解那些被我们瞧不起的闰土们,不了解他们背后的无奈和辛酸……



于是,男人们往往随着成长,越来越包容,越来越理解,所谓的年少轻狂,不过是未经沧桑……

小的时候,总是天真地以为,善就是善,恶就是恶,忠奸不两立,非黑即白。痛恨那些为满清政权服务的汉人士大夫,痛恨李鸿章这个在卖国条约上签字的人,


嘲笑其“避战保船”的愚蠢,鄙夷这个所谓“大清帝国的糊裱匠”。

后来逐渐了解到一个更完整的李鸿章,了解到一个更加真实详细的晚清背景,我也逐渐理解了那种痛苦的抉择,那种无奈的屈辱,那种社会环境下目光的局限。

每个人物的性格都离不开其成长的社会环境,李鸿章毕竟是旧士大夫阶层,是传统儒学束缚下的官员,就像其老师曾国藩一样,有些东西即便他逐渐已经看透,但他也缺乏去变革去实践的勇气,旧中国的觉醒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李鸿章能够成为洋务运动的积极开拓者足以证明其基本的政治目光。



或许就像曾国藩晚年所感悟到的那样,大清尽管已然腐朽不堪,但再破旧好歹也是一个完整的小窝,过于激进的政治活动有可能立竿见影吗,内战到头来不还是便宜了那些隔岸观火的列强。没有社会上成熟的思想文化的变革,也就不会有对国耻痛彻的领悟,即便有一位目光超前的英雄,其振臂一呼呼吁革命的口号下,以当时中国人的麻木不仁有几人有为国运而不惜断头流血的勇气?人血馒头的例子还少吗?


于是,我们渐渐学会了尊重当时的社会背景,尊重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体谅那些曾经不屑一顾的人物,我们会在心底反问——“如果当时我是李鸿章,我就一定能比他做得更好吗,我能够用后人总结的经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实践所谓的理想吗?

尽管李鸿章在我心目中依旧不算高大,但如今我再也不会认为其是“卖国贼”,我知道真正的李中堂也只是一位有着拳拳报国之心,因为渴望给国家更多的和平发展时间而某些时候太过软弱的老人,其爱国之情不比任何键盘侠差,可惜时代潮流面前,太多人只能暗暗感慨一句回天无力,只有从社会底层起由下至上共同觉醒,共同发奋图强,才能扭转屈辱命运的转盘,可惜,这种全民族的共同觉醒由于清王朝的愚民所以需要不短的时间才能爆发出来。


大唐安西节度使


虽然没有人邀请!但是想说几句!

我们所学的历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通过历史书我们可以学习道理,可千万不要说能够找寻真相!别的历史名人不说,单看李鸿章处在的年代!正是我们轰轰烈烈的近代史开端,最为变革的那个时期!

什么是内忧外患?!碰上一个能和十一国同时宣战的主子,也见过席卷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边是两千多年的腐朽封建旧制,一边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加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共和制度。国民麻木不仁,思想闭塞、土地兼并严重,八旗兵勇不会骑马、吸食鸦片,上下沉靡一气。

我想不道有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替换李鸿章。我们不能拿一个理想中的圣人标准来要求一个面临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具体的个人吧!在那个封建王朝能够提倡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兴办实业、游历西方学习先进制度!与各列强斡旋!说真心话够可以了!

天底下最难的就是自我革命了!其实洋务运动搞的还算有模有样,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没准中国也能迈向类似英日的君主立宪。可惜对赌国运我们败了!这才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不然辛亥革命还不知道何时能成功?要知道,辛亥革命爆发后!仍有一半的省份是支持溥仪的,说明那时大多数人们还对民主共和是个什么,还是搞不清楚的。

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后,一举打败两大国、一个是大清帝国、一个是沙皇俄国。这俩都是老牌的大帝国,相比较弹丸之地的日本。国土狭小,封闭落后,而且同是亚洲黄种人,只是一次明治维新,居然能够打败两大老牌帝国以及种族论。怎能不对处在同时代的人们引起巨大震撼!

在今天看来,李鸿章已经尽心尽力了!做实事的人不会整天喊口号,也不会计较世俗之见的!谈判桌上的政治,没有枪炮的支持,能谈的双方满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然签卖国条约、丧权辱国!但是有几个人有资格骂他,他是大清帝国的中堂,他凭借一己之力扶持着这个沉重腐烂的大清帝国!

我们的课本没写苏俄刚成立之时,为了能过让新生政权存活,保存红色种子。与纳粹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你能说列宁是卖国贼吗?

所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伟人都是三七开!希望我们从历史当中找寻道理,而不是用今人之眼光武断的评判古人!


zhaozilong3


我从两方面回答:

1.为什么大多数人年少不识李鸿章

我接触近代史是从初中一年级开始的,所了解的历史知识都是从课本上来的。对老李的了解也是从初中开始的。

1895年甲午中日海战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缔结城下之盟,老李东渡日本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1901年义和团爆发,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同洋人斗争,慈禧像八国列强宣战,战败后由庆亲王奕诓和老李再次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一次次赔款一次次的割让土地合同上都是老李的名字,虽然清政府法定代表人不是李鸿章,但其是清廷的委托人,所以背上了卖国贼的头衔,在当时也遭到了愤青的唾骂

2.为什么长大方知李中堂

对于历史要以客观的态度去看待,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国家状况等多方面去考虑。李鸿章一生丰功伟绩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到创办洋务,创办北洋水师

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全权委托李鸿章处理停战协议,李中堂跟光绪要了清朝的赔偿的底线后东渡日本。老李头本着只赔款不割地的原则,积极与伊藤博文周旋,互相砍价又互不让步,后来因为老李在日本遭到激进分子的刺杀中了一枪,日本理亏在经济方面做了让步。由于日本在中国还没停火,清兵抵挡不住日军的进攻。光绪发电李鸿章。东三省危急,中华危急。最后不得已老李签了字。

要说甲午的失败,难咎其责的是慈禧光绪娘儿俩,慈禧过生日挪用军费,光绪错误指挥

马关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把责任都推给了李鸿章,取消北洋海军,罢免了其北洋大臣职位,辛丑条约签订时慈禧西逃,派奕诓为议和大臣李鸿章辅助其工作。李又拿出其与列强砍价儿精神,经过几日周旋与各国签订了辛丑条约。当奕诓要签字时,老李对奕诓含情脉脉的说,王爷还年轻,以后的路还长,这锅我背。所以李鸿章又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正所谓我不背锅谁背锅

梁启超曾经找过李鸿章,让李鸿章拥两广自立然后挥师北上,建立一个君主立宪国家。被李一口回绝,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事。






干造价的


最近关于李鸿章的问答有点多。有人说他是清廷骨干、民族脊梁,有人说他是汉奸、走狗、卖国贼。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看待这样一位争议颇大的清朝议和大臣呢?五点如下:

(1)面对列强入侵、八国联军进中国、火烧圆明园、慈禧老佛爷出逃,李鸿章被临危受命为议和大臣。

(2)来看一下当时李鸿章的谈判背景。清政府经过长期的闭关锁国,导致与外界信息闭塞。当英国商人的火轮船向清廷开来的时候,慈禧太后竟说了这样的话:“他们的船看不到船桨,莫非是用牛在岸边拉着?”

(3)当时清政府的武器仍然以长矛、弓箭为主,而西方列强用的是洋枪、火炮、巨轮。

(4)李鸿章看到列强战备太先进,于是提出“以夷制夷”主张,上报朝廷发起洋务运动。

(5)李鸿章作为议和大臣,一方面割地赔款、签订不平等条约,一方面强硬的耍嘴仗,表现出临畏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

结尾语:

富家易当,穷日子难过。何况还不是一个小家,而面对的是一个国家呢?当一切都很落后,当面对强者只有招架之力没有还手之功,甚至招架之力都没有的情况下,换位思考:你我是李鸿章该怎么做?能怎么做?

别的我不知道,面对千疮百孔、满目凋零,我深信李鸿章在列强面前没有退缩,他也不会退缩。有人会说:他怎么不勇敢的跳出来,对列强的不平等条约大声喊“不”呢?难道他怕死?我想说:死很容易,有时候活着更艰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