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态自检验:中国又领先一步!

量子通信研究领域,中国在赛道上已经领先一个身位,无论理论研究还是技术应用和项目实施落地,都已走在世界的最前列。链科技小编今天又获悉一项中国成果,再次领先各国一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团队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自检验。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纠缠态自检验:中国又领先一步!

学术界通常采用量子态层析的办法来测定量子纠缠态,类似于CT扫描。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重构出纠缠态的形式,进而获得纠缠态的保真度等重要信息。然而这一方法却留下了漏洞,比如量子通信的检测设备如果被窃听者所控制,那么就会对量子通信的保密性造成威胁。

量子通讯的特性之一是保密度高,但是也不是绝对的无机可乘,其中仍然存在某些细微的漏洞,科技人员对因此出现的缺陷必须予以弥补。比如用于纠缠态信息测定的量子态层析方法,该方法主要依赖于测量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但遗憾的是,不能用于承担对安全性有要求的量子信息任务。

量子纠缠态自检验:中国又领先一步!

为应对这一问题弥补缺陷,科学家曾提出“贝尔不等式违背”等纠缠度量方法,可以不依赖检测设备的可信度进行量子纠缠自检验。只是,国际学界做了大量理论研究,而相关实验还是空白。为此,中科大研究团队经过反复设计并实验,针对不同形式的量子纠缠态,在测量设备不可信的条件下,最终获得了未知量子态的保真度信息,并与传统的量子态层析结果比对,证实了自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链科技成果库项目:一种能够实时地知道在每个波长的光合光子通量密度的可实践的量子计。通过分光镜单元1中的入射光学系统13而入射在分散元件12上的测量光由分散元件12分散,并且在检测器14上被转换成光电信号。

量子纠缠态自检验:中国又领先一步!

在每个波长的每个光电信号(光谱数据)经接口构件16和26被发送给处理单元2,处理单元2是通用计算机。已安装有光合光子通量密度测量程序4和专用装置驱动器262的处理单元2通过处理接收的光谱数据来计算在每个波长的光合光子通量密度的分布,并且在显示器24上显示在每个波长的光合光子通量密度的分布。

链科技ChainTech 中国技术信息大数据库,专家在线实时咨询平台。专注于技术难题解决、技术成果引进,实现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平台提供技术评估、技术创新、专家咨询、技术推广等系列服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