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让人落泪的瞬间,一首敕勒川感动千年

韦孝宽(509年-580年12月19日),名宽,一名叔裕,字孝宽,以字行于世。京兆杜陵(陕西西安南)人,南北朝时期北魏、西魏、北周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一生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官拜大司空、上柱国,封郧国公。

历史让人落泪的瞬间,一首敕勒川感动千年

早年在北魏多次参与战事有功而昇迁,后为西魏宇文泰所重用,派他镇守东西外交界的军事要地玉璧(今山西稷山附近),大统十二年(546年)东魏高欢率大军进攻包围玉璧,韦孝宽军力为劣势,但运用地形和战术守城,高欢运用各种战术攻城皆不克,东魏军围城五十馀天,兵力损失惨重,最后退兵,高欢回师后病死。玉璧之战为东、西魏实力消长的关键战之一,原本较弱小的西魏,经此战后粉碎东魏想要灭亡西魏的企图。北周建德六年(577年)北周武帝接受韦孝宽的建议,成功打败北齐,统一北方。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破尉迟迥于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

历史让人落泪的瞬间,一首敕勒川感动千年

大象二年十一月二十七日(580年12月19日),韦孝宽在长安去世,虚岁七十二岁,朝廷追赠使持节、太傅、上柱国、怀衡黎相赵洺贝沧瀛魏冀十一州诸军事、雍州牧,谥襄公。

549年9月,高欢带兵十余万,围攻玉璧城,守城的是西魏名将——韦孝宽。

高欢连续攻击50多天,皆因韦孝宽守御得体,而不能克,东魏军死伤七万多人,士气低落,高欢本人也患病,军中传言高欢已经病死,无奈之下,高欢抱病巡视诸营,看到伤兵众多,军心不振。为鼓舞士气,高欢大宴将士们,酒宴之上,高欢名老将斛律金歌舞助兴,斛律金拔出长剑,伴剑起舞,雄浑的歌声唱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历史让人落泪的瞬间,一首敕勒川感动千年

高欢帐下,多是鲜卑健儿,大家来自北方的草原,甚至高欢本人,也是鲜卑化的汉人,生长在敕勒川。浑朴苍莽,跌宕多姿的敕勒歌,唱出了所有人的思乡之情。英雄高欢一边随着斛律金苍凉的歌声低声和唱,一边留下了痛楚的泪水。史书上这样记载下感人的一幕:“时西魏言神武中弩,神武闻之,乃勉坐见诸贵,使斛律金敕勒歌,神武自和之,哀感流涕。”

第一次读到高欢“哀感流涕”时,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这场景仿佛近在眼前。走到生命终端的高欢,被这首歌带回到他的生长之地,带回到他生命中最朴素、最卑微的起点。从少年时起,他就渴望离开敕勒川,离开只有牛羊和战争的草原,到南方去,到麦粟遍野的中原,到繁盛如同天堂的洛阳。而今,一切都已实现,他甚至成了实际上的皇帝。可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的目光,投向了塞外,投向了他情感和梦想的源泉。我每次读到这里,都禁不住掩卷沉思。

两个月后,也就是东魏武定五年正月。高欢病逝,时年五十二岁。他的慷慨奇崛的生命传奇,以《敕勒歌》的悠远长调,清清淡淡地终结了,千年的岁月过去了,很少有人知道《敕勒歌》与高欢的历史情结。史书

评介高欢“深密高岸,终日俨然,人不能测,机权之际,变化若神”。有谁能知道在终日俨然的英雄内心,却深深蕴藏着眷恋思乡的怀旧情节。

历史让人落泪的瞬间,一首敕勒川感动千年

英雄高欢终究没有能够回到他眷恋的敕勒川。半年之后,高欢“虚葬于漳水之西,潜凿鼓山石窟天宫之旁为穴,纳其柩而塞之……”。那么在英雄高欢安葬的那一天,他的老将斛律金也许就站在这里,含着眼泪再次唱响《敕勒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川,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尤以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歌辞大气磅礴,粗犷雄放,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名句。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黄河以北的北朝流传的一首民歌,一般认为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民歌歌咏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抒写敕勒人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豪情。开头两句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用“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蒙古包,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最后三句描绘了一幅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草原全景图。有静有动,有形象,有色彩。

历史让人落泪的瞬间,一首敕勒川感动千年

全诗风格明朗豪爽,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一直受到历代文论家和文学史论著的一致好评。对它的学术研究,时至今日也经久不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