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补给舰的大规模运用是在二战,盟军在太平洋中的作战时,舰队由于无法携带大量的补给(油,水,弹药,食品),所以需要花费大量用于回港补给。这一点无法满足战争对于舰队海上自持力的要求,于是美军开始将物资部署在太平洋的众多岛屿,以及用大型运载船为军舰补充,当初的补给方式还是落后的,主要是油水软管补给。弹药等干货补给还是依靠舰队靠泊补给锚地,按船-陆地(岛礁)-舰队的方式进行,当时没有垂直补给条件(直升机空中运输)。

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因此会为了方便补给美军需要为其夺取合适的补给地方。这就是补给舰最开始的补给方式,可以说威胁系数大,严重依赖岛屿等不足的地方,战后,补给舰技术大大发展,目前补给舰已经可以进行纵向、横向(两种都是通过钢缆固定在补给双方的舰上,再在钢缆上悬挂管道或吊篮来补给液货或干货)垂直(通过补给舰的直升机悬挂吊篮将物资吊至受补给舰的后飞行甲板)的综合补给,物资也涵盖了干货、液货。由于武器装备的先进程度不断提高,对物资的消耗越来越快,这要求“奶妈”必须要更能装,所以现在的补给舰的船仓大部分均用于储存物资,而甲板上基本是用于补给的大型对接设备,所以武器在补给舰上很少。基本只有几挺速射炮,其攻击力不强,在行动中基本是在编队的护卫下行动。这就要求奶妈不但要能装还要跑得快,现代作战舰艇行动速度基本在25节以上,所以“奶妈”要跑得快得要一颗强大的“心脏”,这一点在与航母协同时尤为重要。中国目前也是刚刚解决这个问题。

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中国“奶妈”的成长

中国的综合补给舰起步是在上世纪八十世纪左右,主要为解决当初洲际战略导弹发射试验(东风五号全程实验)远洋船队(主要是导弹驱逐舰护航舰队)补给需要而产生需求。当初,准备引进英国技术,但对方漫天要价,逼迫我国自行研制—太仓级综合补给舰,并赶上了1980年5月首次向太平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太仓”级补给舰采用传统布局,上层建筑分前后两部分,中部设有4个油水补给站和2个干货补给站,舰体尾部设有直升机起降平台,可以实现垂直补给,但未设机库(所以直升机无法得到良好的维护保养)。

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可一次携带燃料10000多吨,轻柴油900多吨,补给水150多吨,饮用水200多吨以及冷藏食品50多吨,舰上还装备4座76式双联37毫米高炮用于自卫。我们可以看到其主要以油水补给为主,与真正的综合补给舰还有一定距离,其更像油水补给舰,并且由于其设计之初就不是用于远洋作战,所以其远海适应力较差,主机功率太低导致航速较低只有十几节。

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所以这一代舰没有大量建造只要几艘。在第一代的基础上在93年我国购买了乌克兰一艘未完工的油船上我国开始第二代综合补给舰的研发。在96年经过3年的建造其入役南海舰队,其最终命名为“青海湖”舰(我国目前所有的补给舰名字均是以我国湖泊来命名)。其运载的补给品中包括燃料、弹药、食品、医药等多个方面,而且数量分配上合理。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补给舰。

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但其主机功率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所以速度还是与第一代差不多,并且由于首舰其船体是民船所以在其舰上是没有武器的。所以这一代依然没有大规模建造但其为第三代提供了宝贵的船体构造的经验。第三代的开始是在我们为泰国建造的“锡米兰”号补给舰,903型补给舰同泰国海军的“锡米兰”号一样同为沪东造船厂建造。该舰于2002年动工,2003年3月下水,2004年开始服役。903型与“锡米兰”号两者的船体形状、主要结构非常相似,武器装备上有所升级。在建造两艘后发展出改进型号—903A型。与903型的区别是排水量从2万零500吨增加到2万3000吨。目前已建造7艘,并均已服役。但由于主机这个老大难问题是其能装但跑不快(由于补给舰的大部分空间都用于存储物资,所以通过增加发动机的数量不行,只能通过单机的功率,而一型成熟的发动机研发周期较长)。

综合补给舰—海上超级奶妈

这个问题在这个拥有航母后更加突出,在军工人的努力下我们在903基础上研发出901型综合补给舰,其专门为航母编队建造的中国第一艘超过四万吨级的补给舰,比正在批量建造的903型整整大一倍,航速也有大幅提升能够到达25节以上。其首舰“呼伦湖”舰已于17年9月正式入役,其指标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其入役是海军迈入远洋化的里程碑事件,它意味着海军的远洋后勤保障能力上了一个大的台阶,有人问中国海军准备拥有几艘航母?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决心有多大?这些都可以在综合补给舰上找到答案,像903这样的补给舰基本上是用三艘就可以保障整个航母编队的作战任务,所以看我们入役多少艘这样的补给舰就知道中国未来航母的数量。

走向深蓝从后勤保障开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