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養龍蝦,為什麼幾個月以後龍蝦不見了?

並蒂蓮55


您好,科學興農為您解答。

小龍蝦在夏季可以說是非常受歡迎的,無論是路邊小店還是大排檔,各種口味的龍蝦競相上市。所以近幾年龍蝦的養殖業發展的也很紅火,許多養殖戶開始養殖龍蝦,但在養殖過程中有養殖戶反映龍蝦在幾個月之後不見蹤跡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龍蝦“失蹤”的情況在一些有經驗的養殖戶那裡很少發生,有這種情況出現的一般都是養殖新手,由於經驗不足,沒有充分考慮龍蝦養殖過程中的各種問題,導致這種情況發生。

龍蝦“失蹤”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可能:

蝦苗質量差,存活率難保障。有些養殖戶由於經驗不足,在選擇蝦苗時不能區分蝦苗質量的優劣,或者有些蝦苗經過長途運輸後生活力降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不強,這幾類蝦苗放養後很容易出問題,再加上養殖戶又不能及時巡查、觀測蝦苗生長情況,導致幾個月後再去看時,許多蝦苗都死亡了。因此在選擇蝦苗時一定注意蝦苗的質量,如果是長途運輸的蝦苗,要在投放前先在池水裡連續浸泡幾次再投放。

養殖條件差,蝦苗生長難以維持。龍蝦苗對生長的環境還是有一定的要求的,如果生長環境中出現氧氣不足,餌料缺乏,水質變差,甚至病菌大爆發,都會引起龍蝦逃跑,或者互相殘殺,甚至餓死、病死。

另外,如果池塘中混入其他以龍蝦為食的魚類,那麼這些蝦苗說不定剛投放下去就被吃掉了。要保障好龍蝦的生長條件,例如餌料投放要及時,並且要定期對池塘的水消毒、殺菌及換水等。另外在放水水用過濾網將其他魚類的魚苗以及魚卵過濾出去,避免有天敵魚類將龍蝦吃掉。

防護設施差,龍蝦趁機逃跑。龍蝦很擅長逆水上游和攀爬,有機會逃跑,龍蝦可不會侷限於小小的池塘中,它會趁夜深人靜的時候,特別是池塘邊再有雜草掩護的時候,它們會順著池塘壁或者池塘的進水口逃跑。這些都是防護設施沒做好才給龍蝦可乘之機。因此,在池塘放水之前要先將防護設施做好,如沿池塘四周用鈣塑板、塑料薄膜或者竹樁等支起防逃網。進水口出也要做好防逃設施,防止龍蝦逆流上溯逃跑。

以上是池塘龍蝦“失蹤”比較常見的幾種原因,造成龍蝦“失蹤”的原因可能還有很多,歡迎大家留言交流。(王)

這裡是科學興農,歡迎添加關注,帶您一起長知識。

科學興農


這種情況並不少見,我的一個朋友將舊魚塘擴寬改造了一下,投了一百多斤小龍蝦蝦苗,平時按時餵食,剛開始可看見蝦浮在草上,可二個月後準備捕撈時,發現蝦沒了,什麼原因呢?


1.蝦苗來自野外捕撈,體質較弱,機械性損傷較多,脫水較長,在投放時,不能適應新環境造成部分生病死亡。

2.水深且過肥,悶熱陰雨天含氧量降低,蝦密度過大,造成逃逸或死亡。

3.原水域中存在其它雜魚,特別是攻擊性水類,如黑魚,黃顙魚,黃鱔等,也或者鯉魚,鯽魚較大較多,都會對小龍蝦帶來致命傷害。

其實導致蝦不見的原因很多,說白了就是死了或逃了,平時一定要警惕,不要等幾個月後才發觀蝦死了,那也太馬虎了。

我是大王和小王,關注小龍蝦,可在評論中一起探討養殖技術。


大王和小王


很多農民認為,只要給小龍蝦充足的水源,那麼就能養出小龍蝦,到了小龍蝦成熟時坐等收成就行了。其實,有這種膚淺想法的農民千萬不要嘗試去養殖小龍蝦,不然就會竹籃打水一場空。那麼,在家養龍蝦,為什麼幾個月以後龍蝦不見了?

第一:沒有整田

現在農村最火爆的養殖項目莫過於稻蝦共作了,所以,這就導致了很多農民有盲目跟風的意願。幾個月後龍蝦不見了,可能是因為農民沒有及時的整理稻田,其田埂還是按照稻穀種植的田埂來,不僅沒有深挖溝,還沒有加高田埂,這就給小龍蝦出逃稻田提供了捷徑。因此,幾個月後龍蝦不見了也是必然發生的。

第二:沒有安裝防護措施

住在農村的我們的都知道,小龍蝦是極善攀爬的。有些農民為了節約小龍蝦的養殖成本,捨棄了在田埂上安裝防逃板的措施,因而,每當夜晚來臨之時,正是小龍蝦異常活躍的時候,而農民又沒有過多的時間去巡田,導致小龍蝦越田逃跑了。故而,幾個月後小龍蝦不見了也是在情理之中。

第三:沒有及時清底與投放飼餌

龍蝦蝦苗在投放稻田之前,是要對稻田進行清底的,一般每畝撒50公斤生石灰來清底。這項清底共作是保證小龍蝦蝦苗能夠正常的度過適應期而不死掉。再者,在以後的養殖過程中,隨著天氣與田底清潔度的變化,適當的給稻田裡加入或減少水量也是很有必要的。

再者,向稻蝦共作田裡投放飼餌也是重中之重。投放飼餌的目的,不僅能夠保證小龍蝦正常的能量來源,還能在某一定程度上防止小龍蝦逃出水田了。


農村深一度


在家養龍蝦,為什麼幾個月以後龍蝦不見了?這個鬱悶吧!也挺替你心痛的,下面小編幫你找找原因。

一、防逃措施沒有做好,比如防逃牆有洞,或者哪兒有暗道、暗洞,小龍蝦利用夜晚或暴雨,大批量外逃。所以也看不到死蝦,這個主要是平常要多巡塘檢查防逃設施,特別是大雨之後。

二、被天敵捕食了,這個天敵有很多,有來自水中的鯉魚、黑魚、水蛇,還有來自陸地的野貓、水老鼠,再有就是來自天空的水鳥,都對小龍蝦虎視眈眈,這個天敵防範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能讓養殖戶損失慘重。
被天敵吃掉的蝦,這個應該是被老鼠吃的

三、密度太大,規格不統一,小龍蝦在食物缺乏的情況下,以大吃小,互相殘殺,導致大批蝦被同伴吃掉,只剩下小部分強壯的大蝦。

四、疾病因素,比如蝦苗有問題,下塘後不久就死亡了,或者在養殖過程中患了各種疾病,結果死在池塘中,被水草或淤泥覆蓋了。不是特別細心,很難發現。


疾病造成的死亡

五、有可能隨著水位的降低,小龍蝦進洞了,這個只要觀察蝦塘周邊有無小龍蝦新洞新土就知道了。


總之,養殖小龍蝦是一個非常系統的工作,不能有半點馬虎和大意,必須建立嚴格的管理制度,將各項日常管理工作做好,才能更好的防範各種末知風險。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見解,供參考。大家對這個問題還有什麼不同建議或意見,歡迎下方留言、評論。


壞男人2576


小龍蝦為什麼會“不見了”呢?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蝦苗問題。

1.蝦苗運輸時間過長。一般來說,使用幹運法運輸蝦苗,最好不要超過兩小時車程,時間長了,蝦雖然沒有死,但已經很虛弱受了內傷,容易在數天後死亡。

2.蝦苗沒有做好應激過渡。運輸蝦苗的過程上,運輸溫度與入池的溫度相差太大,易引起蝦苗應激反應,導致不健康或死亡。

3.蝦苗週轉受傷。由於沒有使用水草作緩衝保護,搬運週轉動作野蠻,易導致蝦苗受傷、致殘,最終死亡。

二、沒有做好防逃措施。

小龍蝦喜歡溯水而上,缺氧或食物不足時,喜歡遷徙,沒有做好防逃網或防漏措施,易導致集體逃亡。

三、沒有做好防疫。

沒有做好防疫、防病,蝦帶病死亡,活蝦吃死蝦,導致蝦瘟爆發,整塘覆盤。


龍蝦學院


|我是小河農業創始人 | 作為蝦蟹產業技術體系淮安綜合試驗站 | 我們專注於蝦蟹養殖|

這種情況還是比較少見的,不排除確實存在這種絕收現象。很多人認為小龍蝦很好養殖,只要隨意放點蝦苗,平時也不需要進行養殖管理,幾個月後就可以收穫大量小龍蝦了,這其實是個認識誤區。

為什麼會和別人一樣的小龍蝦養殖方法,卻幾個月看不到或者捕撈不到小龍蝦:

一.苗種問題;

很多人第一次養殖小龍蝦,由於缺乏養殖經驗,對於苗種的重要性認識不足,隨意在網絡上找一些途徑採購蝦苗。蝦苗到塘口時看起來都是活蹦亂跳的,一點問題都沒有,也不關注運輸方法,運輸時間,苗種出處等問題,可等苗種放到養殖塘口三兩天後就會逐漸出現死亡,平時再不注意巡塘觀察,很容易造成放養的苗種全部死亡的現象,最終導致最少捕撈時一個小龍蝦也沒有。

二.防逃設施缺乏;

小龍蝦有很強的攀爬、逃跑及夜行能力。可能在白天正常氣候條件下你看不到龍蝦,可到夜晚小龍蝦就會爬出水面活動。如果不在養殖塘口四周埋設防逃設施,在食物缺乏、氣候條件不利等情況下,小龍蝦就會在夜間逐漸跑到外部環境中去,最終也會導致養殖池沒有蝦。

三.進排水未合理規劃;

小龍蝦有極強的逆水上溯的能力。養殖池塘的進排水需要加以合理規劃與建設,並加裝防逃設備。另外有些養殖戶認為長流水對養殖小龍蝦有利,會一直引入長流水,此時未做好防逃、進排水等設施,會造成小龍蝦全部跑掉。

四.缺乏日常管理與疾病預防;

小龍蝦投放優質苗種,做好進排水及防逃設施才是養殖小龍蝦的第一步,後續的日常管理及疾病預防才是最重要的一步。

日常管理包括水草栽種與維護、餌料的正確投餵、水質及水位的監測、調節與維護、日常的巡塘管理等都需要科學的操作。平常注重小龍蝦疾病預防,尤其養殖塘口的定期消毒、殺菌、底改及調水工作。

養殖小龍蝦任何一步做的不到位,都可能造成最終養殖失敗,最終結果是前期投放大量苗種,最後沒有任何收成。



灣塘谷


這個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

1.蝦苗死亡

有可能買到帶致病菌的蝦苗,這種苗在原來的塘子裡可能就已經生病了,突然換一個新的環境會有應急反應。還有長途運輸的過程中導致的脫水,放苗前的準備工作不到位也會導致蝦苗死亡。

2成品蝦死亡

小龍蝦養殖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病害,稍微有個細節出現問題就會導致小龍蝦大批量的死亡,所以還是需要一些藥物輔助。還有就是自然死亡

3防逃設施的缺失

一般來說青紅蝦是不怎麼跑的,只有那些性成熟的紅蝦才會出逃。總的來說要注意的地方太多了,一兩句說不清楚。不是你放點苗就能隨隨便便養出蝦的。


連雲港萬畝小龍蝦養殖


養蝦,先把準備搞好。

圍網是第一步.

你養著蝦全都漫漫長大。性成熟它們開始談情說愛,尋覓自己的情男,美女。不到一個月你的塘你蝦剩下無幾。

水質問題.

氨氮增高,缺氧,水質變壞。它也跑,誰不想能在一個空氣新鮮,食物充足,氧氣充足的環境中生存。人是一樣,魚,動物都一樣。

動物和人類一樣,要繁育下一代。尋找自己對象。以上幾種情況要多巡塘,搞好圍網防跑。

人為因素,圍網破了沒及時搞好。鼠經常咬破網。第一步養蝦,就要把圍網搞好。


合作共贏共創明天


看來還是要暴露了,快把啤酒瓶子藏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