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臣秀吉當時真的以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嗎?

修史小熊貓


別以為日本人真的是鐵板一塊,非常團結。

具體而言,日本人可以用四個字形容:黨同伐異。

而且手段非常狠辣。

豐臣秀吉成為關白,太閣的時間,他只是名義上結束戰國,擁有支配臣服於他的大名。

那些未被其實質攻打下來的大名,實力猶存,只要力量發生消長,支配力便會被動搖。

特別是毛利,德川和其餘鞭長莫及所在。

況且保持威懾力是需要維持自已手頭的力量壓得住那些尚未真正統治的大名。

和平時期,這股力量就是難以承擔的負擔,因此需要戰爭,更重要的是通過戰爭消減那些大名的力量。

高麗王朝是最佳的目標。

當然啦,僅僅是高麗或許還不夠引發最大的渴望與貪婪,所以豐臣秀吉就擺出了地球儀,高麗-大明-全世界。

他沒瘋,只是命不長,最後的勝利成果叫德川家康給收割了。


鴻哥iouyh福小鋪


答案:豐臣秀吉當年確實認為可以滅掉大明,自己要渡海駐紮浙江寧波,還要準備遷都北京。

毋庸置疑,我看很多朋友回答了這個問題,分析都比較到位。不過,答案中還缺日本視角的回答,那麼就讓小編“子屠龍”用日本的史料來補充一下。

豐臣秀吉在初步壓制列島的大名後,他幹了一件事情,就是在全國各地進行“檢地”,把島內的土地算算清楚、人口數統計清楚。接著,他還處了幾項措施,比如推行“樂市樂座”發展商業、頒佈“刀狩令”收繳私人武器維持治安、推行“兵農分離”建立戰力更強的職業軍隊。這些措施大大增強了豐城秀吉的專制能力。

“檢地”完成後,豐臣秀吉突發命令,要出兵朝鮮。其實,早在1578年就已經有端倪,豐臣秀吉曾感嘆“圖朝鮮、窺視中華,此乃臣之夙願。”

1592年4月,日軍在釜山登陸。瞭解歷史的朋友都清楚,朝鮮軍隊不堪一擊,幾乎弄得亡國。朝鮮國王頻頻派出使節請大明出兵幫助。

接下來就是重點。豐臣秀吉不斷地收到朝鮮戰爭的捷報,不禁心花怒放,為自己的判斷力叫好。

根據日本史料記載,當時豐臣秀吉已經開始準備下一步工作,看部署安排真沒把大明放在眼裡:

1、豐臣秀吉要親自渡海駐寧波府,指揮軍隊北上攻取北京,然後遷都北京。

2、豐臣秀吉讓養子豐臣秀次做北京的長官,把北京附近的10個縣作為天皇的領地。

3、豐臣秀吉還有這樣的打算,如果能很快的穩定中國局勢,他下一步的目標是準備進軍天竺(印度)

以上就是萬曆皇帝還沒有派兵與日軍作戰之前的情況,豐臣秀吉發動朝鮮戰爭是真的有準備跟明朝幹一架,而且自以為乾的過明朝。


子屠龍


豐臣秀吉一向認為:日本可滅亡大明,滅亡印度,稱霸亞洲,豐臣秀吉可說蜜汁自信,以為這些完全能實現。他還打算讓天皇遷都到北京,自己到蘇杭養老,笑死我了。這事也不完全是豐臣秀吉過份狂妄自大,有事實根據的。

史書記載,明朝嘉靖帝時,也是豐臣秀吉生活的年代,幾十個日本浪人從福建登陸,一路燒殺搶掠,明軍大驚,全面圍堵追殺,浪人殺到南京城下,明軍才消滅大部分,剩下幾人逃脫了,明軍傷亡幾千人,這事是真的。所謂的戚繼光滅倭寇,其實大部分倭寇是明朝江南的奸商和海盜,比如王直等。真正的倭寇不過奸商們請的日本🇯🇵浪人,不是武士,豐臣秀吉聽說此事後,詢問了參加戰役的浪人,從此徹底瞧不起明軍的戰鬥力。

嘉靖時,政治腐敗,嚴嵩奸相誤國,蒙古打到北京城下燒殺搶掠,明軍躲在北京城牆裡大氣不敢出。豐臣秀吉認識的大明是嘉靖帝時候。

誰知嘉靖死後,張居正強腕治國,北方用李成梁,戚繼光打蒙古,馴練了一支百戰百勝的關寧鐵騎。到了萬曆皇帝親政後,豐臣秀吉打朝鮮時,朝鮮不到一個月滅亡了,國王逃到大明境內了,日軍更加狂妄了,認為打明朝分分鐘的事。可是此時的明朝已經不是嘉靖在位時了,張居正經過十年的休養生息,強軍富民,大明已經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帝國,萬曆皇帝此時也不昏庸,還很英明神武,他指揮正確,讓李如松帶領關寧鐵騎迅速出兵,幫助朝鮮打日軍。碰到李如松的關寧鐵騎後,豐臣秀吉才真正碰到強大對手,徹底被李如松打蒙圈了,為以後豐臣政權的覆滅埋下伏筆。



俺二師兄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發動萬曆朝鮮戰爭——他叫囂著以朝鮮為跳板,滅掉明國。甚至還計劃了搬家搬到寧波去,讓天皇住到北京。算是也想過上一把當中國人的癮。

秀吉以一介布衣平民躍升眾多的諸侯貴族之上,幾乎就是日本版的朱元璋,所以他對大明的興趣是顯而易見的。

但是他確實對大明和當時的中國也懷著深深的自卑感,正是因為這種自卑讓他有心攻擊明朝,讓自己成為中國人,從而建立起前無古人的豐功偉業

這是他對國內看不起自己的人的一個有力的回擊。

只是這群歷經國內戰爭淬鍊,戰鬥力百鍊成精的日雖然擊敗了長期靠著老大大明保護的朝鮮人,卻沒想到,明朝僅僅派出四萬人,就讓自己的中國夢徹底破滅了。

在朝鮮人撕心裂肺的喊出與其死於賊手,毋寧死在父母之國。這句話之後,大明開始出兵。

此時的大明國內也是十分不安穩的,河洮之變爆發,播州叛亂,寧夏叛亂,自己過的也不好,但是為了保護藩國,還是出兵了,因為萬曆認為日本,這看似蕞爾小邦,倘若放任不管,必定心腹大患。其中道理,正如萬曆皇帝原話:無遺他日疆患!

如果清朝末年的那位聖母皇太后有萬曆皇帝三分之一的眼光,也就不會有後來的恥辱了。

朝鮮一戰,四萬明軍戰勝十五萬日軍,豐臣秀吉的大陸夢徹底破滅,從此以後,日本這個島國上的人們,又過了數百年,才敢踏上中華大地的領土。


關河南望


豐臣秀吉,這個名字大家聽起來可能很陌生,所以先給大家科普下,豐臣秀吉是日本古代戰國的政治家,是織田信長的接班人。他結束了戰國亂世,完成日本的再統一,相當於與我國的秦始皇統一了六國。我覺得他很有可能舉得自己能滅掉大明。為什麼呢?我來說下原因:

豐臣秀吉這個人從他出生開始就被大家叫做猴子。童年的豐臣秀吉遭到後附的虐待,被轟出家裡,之後就去了別人家裡做了提鞋的僕人,在之後就到了當時的很有潛力的織田信長的家裡做僕,本身這樣的遭遇的他應該是沒有任何的出路的,但是他的人生就像是開了掛一樣。



他是織田信長的一個提鞋工,雖然是提鞋工,他的對象是織田信長,他十分懂得哄人開心。織田信長就重視了他,之後織田信長在戰爭中開了勝戰,豐臣秀吉也升了職,做了雜物採購官,之後他自薦成為了營繕官,後來又與淺野又左衛門長勝的養女結婚。他的人生開始了新的一刻。

在1566年的時候,織田信長攻打齋藤氏是,他的工作就是墨保建築堡壘,就是這次的大戰,豐臣秀吉立了大功,他就成為了織田信長麾下的一名大將。之後織田信長死了,就是因為他死了,豐臣秀吉開始了他的野心。


他在日本戰國時先後取代了織田家族,又讓德川家族,柴田家族臣服於他,所以說他的軍事能力十分厲害。此時的他的心裡面肯定是在想著自己的本事這麼厲害,所以就一直打,等把日本國內打贏了,就開始考慮去打其它地方了。而且他在對抗朝鮮的時候,很快就把朝鮮打怕了,這時朝鮮就嚮明朝請求救援。

那時候的朝鮮可以說是明朝的小弟,自己的小弟被人打了,作為大哥就要去幫忙呀,所以明朝出兵支援朝鮮。之後在明朝的軍隊打了幾戰就開始了議和。他覺得自己的勢力很厲害了,而且在議和對方不接受己方的建議,他覺得自己打得贏,不服就在打咯。


他的人生很傳奇,從被後父趕出家門,到之後一步一步走到這個位置,十分不容易。他跟明朝的朱元璋有得一比,朱元璋也是做過和尚,之後加入明教,通過多場戰鬥他也成為了後來明朝的開國皇帝。而且考慮當時日本等級森嚴的制度,他的難度還要比朱元璋要難,俗話有個成語,居功自傲,這時的他的自信心已經變成了自負。他很有可能覺得自己能夠打贏明朝。


WarOH協虎


豐臣秀吉的確是日本傑出的實幹家和戰略家,但可惜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明朝。

公元1590年,五十三歲的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滅後北條氏,基本上結束了日本的“戰國時代”,完成了日本國內的統一。日本國在豐臣秀吉的盡心治理下,沒過幾年經濟發展突飛猛進,軍隊軍力也得到了空前的壯大,得意滿滿的豐臣秀吉似乎壯志未酬,就萌生出來了一個偉大的“理想”,那就是統一亞洲,建立一個史無前例的大帝國。這句話好像在哪兒聽過,有點類似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提出的大東亞共榮圈理念,看來日本人的侵略意識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哈。



這個想法今天聽起來似乎有些荒謬,但按照當時亞洲的政局形勢和日本的長遠戰略發展來看,的確有一定的道理。

豐臣秀吉準備先攻取朝鮮,以朝鮮半島作為跳板從東北進軍拿下明朝政權,然後定都寧波,以中國為中心向南沙群島擴張吃掉印度,實現自己亞洲帝王的美夢。根據當時的形勢分析來看,朝鮮李氏王朝是塊軟柿子,政治形勢混亂且軍力疲弱。明王朝的統治者也久不上朝,而且國內階級矛盾尖銳,國內農民運動不斷,兩國都在走下坡路,他認為日本的機會來了。

豐臣秀吉敢想就敢幹,果然豐臣秀吉排遣九個軍團,十四萬人馬浩浩蕩蕩的開往朝鮮戰場,朝鮮首當其衝受到了日本的侵略。

朝鮮原本是信心滿滿想教訓日本這個狂妄之徒的,結果第一戰就派遣了上百艘“明朝翻版”的朝鮮戰船,結果卻被日本水師無情吊打,朝鮮屢戰屢敗,皇帝都跑出了國都平壤(朝鮮那麼小逃出平壤還能跑哪去呢)於是決定抓上明王朝這棵救命稻草。

萬曆雖然昏聵,但是唇亡齒寒的道理還是明曉的,於是不顧朝堂上群臣的猜疑,急匆匆的集結軍隊向朝鮮進發,儘管戰事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順利,明軍的戰鬥力也沒有洪武、永樂時期那麼強盛,但畢竟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明朝的水師真的還是挺牛的,水軍這一優良傳統繼承的不錯,不愧是朱元璋當年和陳友諒在鄱陽湖水戰中用命換來的教訓,牛到連令豐臣秀吉想不到。



豐臣秀吉肯定是認為自己可以滅掉大明的,否則也不會口出狂言統一亞洲想,這場戰役也足足打了七年,最終豐臣秀吉含恨而亡,日軍全線崩潰,戰爭以明朝的勝利而告終。這一戰把明朝國也庫陷入了財政赤字,百姓生活艱難,造成階級矛盾尖銳,戰爭為三國人民都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參考文獻:《明史》、《平寇志》


納蘭談史


在1590年代初期,事實上日本人對明朝軍事實力的瞭解極其膚淺,是被相當多錯誤的情報誤導的。例如豐臣秀吉,他和一些侵略過明朝的海盜交流後,錯誤地認為“唐畏倭如虎”,他攻打明朝可以所向披靡,這是被錯誤的情報所誤導。在後來下發給諸大名的朱印狀中,就認為明朝如同處女,日本攻打明朝猶如一座大山壓在處女的身上,極其囂張。

1592年,侵略朝鮮的日軍渡海以後,安藝國的大名毛利輝元,在寄送回日本的書信中,對明朝的軍事實力還是絲毫沒有認知,甚至認為明朝的軍事能力連朝鮮都比不過。正是由於當時日本的最高決策者,下至地方大名,都對明朝的實力沒有清醒的認識,所以才錯誤地產生了可以滅亡明朝的幻想。

但在1592年7月,明朝第一次出兵朝鮮以後,和日軍開始有了軍事接觸,在平壤的日軍先鋒小西行長剛一交手,就被明軍打怕了(這一戰實際上是明軍對敵情掌握不充分而戰敗,但日軍對明軍驚人的戰鬥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個月以後,小西行長和其他在朝鮮的日本大名集中在朝鮮首都開會,小西行長直接說我們不是大明人的對手,大明人太強大了。其他日本大名聽了小西行長的話,就很震驚、害怕,仗也不想打了,只想放棄已經打下的城,撤退到最靠近日本的朝鮮釜山浦,為撤退回日本做準備。

在日軍沒有和明軍接觸過的情況之下,日本人充滿了幻想,認為打明朝就像欺負一個處女,明朝連朝鮮都不如。但是和明軍接觸以後,即便是在明軍打了敗仗的前提下,日本人也被嚇出了明軍恐懼症,想著要跑路了。這不過這個想法違背豐臣秀吉的本人意願,所以日本大名也只能自己想想。

仗打到1598年,豐臣秀吉自己也明白自己打不下去了,這時候豐臣秀吉已經清醒了,而日本在朝鮮剩下的城也不多了。在這個時候,豐臣秀吉親自下令撤守日軍佔據的朝鮮梁山城、加德島城,他已經感覺力不從心了。在他死亡之前的幾個月,豐臣秀吉又下令侵略朝鮮的日軍總大將宇喜多秀家、毛利秀元撤回日本,只留下一部分軍隊繼續在朝鮮,他已經明白自己的野心不可能實現了。據《徵韓錄》記載,豐臣秀吉臨死前,惦記著朝鮮撤軍的事情,明白是徹底沒有希望打下朝鮮,更別說明朝了……

豐臣秀吉的認知就是這樣,在沒有和明軍實際接觸之前,他認為對方很羸弱,很好欺負。但和對方接觸以後,種種現實打擊,讓他明白了自己是很渺小的,征服明朝是不可能的,思想認識完全發生了變化。


老好人一生行善


大明算什麼?豐臣秀吉當時的理想是征服中國,佔領印度,稱霸亞洲,建立亞洲大帝國。

我們現在可能覺得豐臣秀吉的這種想法有些荒唐。但是在豐臣秀吉看來,這樣的目標未必不能達到。甚至可以說,一定能夠達到。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豐臣秀吉從一個最底層的浪人開始,一路打拼,到最後實現統一全日本,身任最高統帥(關白),這讓他有足夠的自信。

(豐臣秀吉劇照)

從個人經歷來看,豐臣秀吉小時候受後父虐待,被攆出大門,後來去給人家擔任提鞋的僕人,此後到織田信長家混飯吃,後來成為織田信長東征西討的一員大將。最後當織田信長被部下謀害後,他利用自己出眾的作戰能力,和出色的外交手段,取代了織田家族,臣服了德川家族、柴田家族等一眾大軍閥,最後又征服了四國,統一了日本,成為關白,這簡直就是人生奇蹟。有這種人生奇蹟的人,在他的心中,肯定是覺得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情。因此,征服中國稱霸亞洲,那也是能夠實現的。

從日本歷史來看。日本戰國時代經歷了近兩百年的歷史,其中各大家族之間殺伐吞併,有多少大名(各大家族之首,相當於中國的諸侯王)雄心勃勃想要統一,最後又敗下陣來,不得不切腹自殺。誰也沒有實現統一的目標,而豐臣秀吉實現了。他改變了日本的歷史,他就如同中國的秦始皇。既然豐臣秀吉覺得他可以改變日本的歷史,他當然覺得可以改變朝鮮的、明朝的,乃至亞洲的歷史。

第二,從中日交戰史來看,豐臣秀吉也有足夠的自信。

雖說中日第一次在唐朝初年的交戰,日本失敗了。但是此後有兩次交戰,讓豐臣秀吉認為,打敗明朝並非不可能。

(萬曆援朝戰爭圖片)

一是元朝忽必烈曾兩次進攻日本,但是都以失敗告終。要知道,能夠打敗世界的成吉思汗家族,竟然都打不贏日本,日本在世界上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二是明朝曾在沿海和日本進行過多年的小規模戰爭。雖然在以戚繼光為首的明朝將領的帶領下,戰勝了日本。但參與作戰的日本人,不過是一些日本浪人,日本商人,差不多相當於海盜,而且規模並不是很大。但就算這樣,也讓明朝很傷頭皮。豐臣秀吉認為,如果日本舉全國之力來和明朝決戰,明朝還會是對手嗎?

第三,明朝和朝鮮多年不打仗,朝政腐敗,不是久經沙場的日本軍隊的對手。

當時朝鮮的國王李昖政權,重文輕武,戰備鬆弛,將士多年不知兵,完全缺乏打仗的歷練。這一點,豐臣秀吉是看得很清楚的。

明朝的情況,和日本差不多,萬曆皇帝幾十年不上朝,朝中文官集團忙於勾心鬥角,邊境上建州女真蠢蠢欲動,但是還未發生戰爭。可以說,一切都處在風雷震動之際。豐臣秀吉認為,只要他振臂一呼,明朝江山很快就會土崩瓦解。

第四,日本最低的目標,至少是可以拿下朝鮮,並以朝鮮為跳板,謀奪明朝。

就算一時半會兒打不敗明朝,一戰而獲得朝鮮,是一定的。只要日本獲得了朝鮮,再把朝鮮這塊根據地鞏固下來,然後以此為跳板,攻打明朝,也是容易的。所以我們看見,當豐臣秀吉帶著20萬兵力,一個月之類佔領朝鮮大部分城市以後,他都迫不及待地想遷都到朝鮮了。他想以朝鮮為根據地的意圖,是十分明顯的。

(明朝與日本大戰圖片)

但是,豐臣秀吉實在是小看了明朝版圖究竟有多大,其經濟實力究竟有多雄厚,其軍事實力究竟有多強大。豐臣秀吉對這些,基本上沒什麼概念。以至於明朝只是出動了7萬兵力,自帶糧食,都打贏了這場戰,並且豐臣秀吉的江山,也像秦始皇的江山一樣,二世而亡,日本進入了另一個時代:德川幕府時代。


張生全精彩歷史


1592年4月,豐臣派16萬陸戰大軍加上9000水師,浩浩蕩蕩渡海駛往朝鮮半島。朝鮮史上有名的“文祿之戰”揭開序幕。日軍志在必得,加上人數、武器、戰力相較朝軍均佔優,因此在戰爭初期取得了一邊倒的絕對優勢,不到一月便攻陷其國都王京城(漢城,後改首爾),並驅逐了朝鮮國王李昖(音:焰)。

被逐出王京的李昖自感單靠朝鮮的羸弱之兵無力拒日,於是請求宗主國大明派兵援朝。此時正值明萬曆帝在位時期,國力、軍力早已大不如前,但處於衰落期的明朝還是派名將李如松率4萬餘水陸大軍開赴朝鮮半島支援自己的藩屬國。

1593年1月,明提督李如松指揮兩國聯軍擊敗日軍悍將小西行長,一舉收復平壤。但在之後的碧蹄館戰役中,明軍因地理陌生、準備不足加上對敵情估計不夠,惜敗於日軍名將小早川隆景與立花茂宗之手。萬幸的是,隨後日將宇喜多秀家率軍圍攻幸州城時,被朝鮮名將權慄反擊得手,日軍被打得大敗虧輸。明朝援軍在李如松的指揮下,不斷偷襲日軍運糧隊伍,缺衣少食的日軍無奈退守釜山。緊接著,朝鮮水軍在名將李舜臣的指揮下幾次擊退了日本水師, 日本在水陸大軍皆受挫且後繼無援的窘困下被迫與明朝議和。

1595年,歷時數年的“文祿之役” 結束。中、朝聯軍取得完勝。

兩年後的1597年,豐臣秀吉第二次派遣14萬水陸大軍,再次放肆侵入朝鮮半島,“慶長戰役”爆發。日軍忌憚朝鮮水軍統領李舜臣的剽悍善戰,於是使出反間計,鮮王李昖果然中計,將李舜臣解職外放。這年2月,面對兇悍的日軍,朝鮮軍隊力戰不支,再次向宗主國大明發出了求救信號。這次,明朝又先後派出了8萬餘精銳部隊為小弟撐腰,可謂不惜血本、盡遣精銳。

明軍開赴朝鮮不久,虎將李如松即戰歿。明軍在另一員名將麻貴的率領下在蔚山一帶與日軍悍將加藤清正展開激戰。朝鮮水師在慶長戰役爆發之初就被日軍重創,艦船被焚燬、擊沉甚多,迫使朝鮮主李昖再次啟用智勇雙全的李舜臣。李舜臣果然有些能耐,他篳路藍縷地恢復了朝鮮水軍的破損戰艦,並迅速恢復戰力,在鳴梁海戰中擊敗日軍統帥來島通宗,一舉扭轉了之前的海上頹勢。

明朝軍隊則抓住有利時機大舉反攻,日軍節節敗退。1598年盛夏,就在兩軍對峙之時 ,日本列島一代霸主豐臣秀吉(日本人尊稱其為太和秀吉)病逝於京都伏見城。侵朝日軍在宗藩五大閣老的命令下開始緩緩登艦撤退。明、鮮水軍聯手在鳴梁海戰中截擊撤退的日本艦船,並大敗日軍。但朝鮮名將李舜臣的座艦卻遭日軍驍將立花茂宗、島津義弘的鉅艦夾擊而罹難。日軍大部分僥倖成功退回國內,“慶長戰役” 結束。由豐臣秀吉親手策動的“文祿、慶長”兩次欲通過征服朝鮮後“假道伐明”的侵略戰爭失敗後,日本方面因耗費錢糧超過其承受力、加上艦船、人員損失甚巨,再也無力發起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了。

“文祿、慶長戰役”是在明朝國力開始走下坡路時發生的,明軍戰力早已不復往日之勇,但還是兩次均從容擊敗了洶洶來犯之日軍。這是自大唐龍朔三年(公元663年)發生的白江口海戰後,時隔900多年,中日軍隊第二次為攻、守朝鮮而大打出手 ,且中國軍隊兩戰都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完勝日本。但日本軍隊的兇悍戰力與靈活戰法亦不容小覷。發生於明萬曆年間的“文祿、慶長戰爭”結束後,日本人蟄伏本島,偃旗息鼓、消停了300多年 ,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再次爆發。

網絡配圖


鐵馬冰河wu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首先簡單介紹下豐臣秀吉這個人,他出身貧寒,崛起於微末之間,後來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了織田信長的實質上的接班人,隨後基本上統一了日本,在他之後的就是德川家康,相信大家對這幾個名字應該是比較耳熟的,而像這樣一個從微末之間崛起並統一日本的厲害人物,會是一個如此狂妄無知的人嗎?

豐臣秀吉像

我們要知道,雖然自古來說日本對於大陸有著難以想象的慾望渴望,而中國也是他們一直瞄準的最主要的對象,但是日本對於中國一直都是有敬畏,害怕之心的,即使相對中國開戰都是抱著試探為主,打不過就遠遁回日本的策略,當然試探之下如果發現中國不堪一擊,實力不如自己,那就會上來狠狠咬上一口,就跟後來甲午中日戰爭一般,即使在甲午之戰日本也是抱有著失敗就退回日本固守的戰略想法,只不過是當時的中國實在是不堪一擊,所以說要說大明時期的日本就有這種膽量和想法,那是不現實的,畢竟中國給日本的印象一直以來的就是強大,不可力敵。那為何作為日本最高統治的豐臣秀吉為何還會如此叫囂呢?

我想說是豐臣秀吉盲目自大,固然可能有一點,但是最主要的還是接著這場戰爭來解決他的麻煩,首先通過此戰來試探大明是否依舊強大,如果大明不行了,那口號就也可能變成實際行動,如果大明依舊強大,那也可以通過此戰解決日本的過剩的武士人數,緩解國內矛盾,畢竟日本在統一戰爭中增長的新舊武士人數已經超出了日本自身的承受範圍了,而武士又不生產,還享有各種福利待遇,日本自身的土地又有限,所以通過對外戰爭,勝了固然好得到新的土地,敗了也能大幅削減武士人數,所以對於豐臣秀吉來說不管勝負都能達到他的目的。

而至於說叫囂滅亡大明,也只是激勵麾下人馬的一種口號罷了,當然日本就像一條野狗,如果你能狠狠的踹他一腳,那他就老老實實的侍奉你,不敢亂動,要是他看出你的虛弱,那就是狠狠的撕咬,直到把你咬死,獲得你的一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