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在經濟、網絡發達的今天,信息交流通暢,經濟活力高漲,不論是論壇還是貼吧裡,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中國建國以來的行政區劃調整,每年都會出現各個版本的XX省內重新調整區域規劃,呼聲最高也是謠言版本最多的一般都是青島直轄和以徐州為省會的淮海省,每年的謠言和討論裡貢獻了超過70%的話題,其中,有一個正經討論最多,卻都知道不可能恢復的省份:僅僅存在了三年零三個月的平原省。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平原省行政地圖

根據網絡資料,平原省轄新鄉、安陽、湖西、菏澤、聊城、濮陽等6專區,共56縣、1礦區、5城關鎮。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銷時,將新鄉、安陽、濮陽3專區劃歸河南省;菏澤、聊城、湖西3專區劃歸山東省。

河南、山東兩省又對各自地區進行了調整,新鄉、安陽、濮陽地區被如今被拆分成立濮陽市、安陽市、鶴壁市、新鄉市、焦作市、濟源市(縣級市,享地級市待遇)六市。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沒了北六市,河南就成了真正的河南省,鄭州省會位於省界位置

山東將聊城、菏澤地區調整為聊城市、菏澤市。湖西地區被拆分給菏澤、濟寧兩地,並在不同年份調整部分縣的歸屬。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山東魯西三地,微山湖和運河以西的湖西地區被拆解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湖西地區

話題紅人

基於網絡討論的熱鬧程度,平原省作為一個特殊任務建立的省份,同時又是第一個被撤銷的省份,被時不時提及是不可避免的,實際上,很多人對平原省的恢復仍然抱有一絲期待,原因是因為不論是魯西還是豫北地區都不可避免的成為了兩省的政策窪地,經濟落後地區,如果沒有撤銷,山東濟南、河南鄭州重心都在省份邊界地帶,可以說,這些城市的補充使得山東、河南的省會中心地位得到保障,同時提供了大量勞動力和工業化基礎。

關乎平原省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平原省的建立任務和戲劇化收場,同時不免意淫一下恢復了的平原省在中國現在經濟版圖中的地位。平原省作為東部發達地區著名的政策窪地,還是有討論一下的必要的。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習俗

因為華北地區地理上的特殊性和交流互通使得冀魯豫三省交界地帶成為了一種相互融合又區別明顯的地區,當地的人文風俗、語言口音與豫中南、魯中膠東,冀北完全不同又兼收幷蓄,這樣看來,平原省的建立是有一定的人文基礎和地理基礎的,但是最終還是被撤銷了。

建立的基礎

解放初,全國的形勢還非常複雜,各地政治形勢發展極不平衡

  • 東北、華北作為老解放區的軍事任務、土改任務早已徹底實現,中心任務是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 華東、西北等地區剛剛獲得解放,中心任務是實施軍事管制以肅清一切殘餘的敵人、恢復並維持正常的社會秩序,接收一切公共機關、物產,並加強管制,收繳一切民間反動分子的武器,解散國民黨、三青團等一切敵對團體,沒收官僚資本,創建各級革命政權機關,召開各界代表會議等
  • 而華南、西南地區還在國民黨殘餘軍隊佔領之下,尚待解放。

平原省就是華北地區的老解放區之一,在抗戰後期除了部分重點城市之外基本已經恢復控制,在解放戰爭和建國初期迅速完成了土改和剿匪任務,而周邊的地帶山東的工業城市和河南的開封、洛陽、鄭州等文化城市重點任務仍然在防止敵特的破壞和鬥爭中,這就給了冀魯豫地帶建省的條件。

1949年8月1日,華北人民政府發出通令,稱“華北已全部解放,為適應大規模生產建設的需要,本府第三次委員會擴大會議決定調整行政區劃,撤銷各行政公署,於魯西南、豫北、冀南銜接地區成立平原省”。

於是平原省的籌建由此拉開帷幕,由冀魯豫區黨委負責平原省的籌建工作,名字來源應該是日偽時期的平原省。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1949年的山東省,左側空白為魯西三市


特殊的使命

從我們後期總結,並結合官方定論來看,平原省肩負的最主要兩項使命:一是順應解放初期肅清敵特工作和三反工作,二是恢復工農業生產的需求和完善治理黃河,這一帶是中國水患最嚴重的地區,也是平原省和河南省、山東省分設的原因,一個省份應該沒有能力兼顧黃河中下游兩岸水患的治理能力。在平原省存在的期間,恢復生產和清楚敵特應該順利完成,而水患在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都沒有能力解決。

直到1964年,拆分二十多年後的平原省河南山東兩地還因為金地河治水爆發民間爭鬥,國務院介入,將沿河的範縣、壽張兩縣拆分,從山東聊城地區劃入河南濮陽地區,就是地圖上河南插入山東的一塊兒,從此,此段水利治理全部歸屬河南管轄,理論上從河南濮陽的最東端到山東的省會濟南地界只需要過三個鄉鎮,比濟南的區都近。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銷魂的濮陽市地圖,黑色為金堤河河道,黃色為黃河河道,中間即山東劃出地區

在這裡多吐槽一句,這種區劃僅僅解決了一件小事情,埋下的不利因素更多,有興趣的可以搜索一下河南濮陽阻攔京九高鐵事件,還有,因為水利分配和水患治理的考慮,魯西地帶黃河岸邊有7個城市,這些黃河岸邊的縣城除了分配黃河水源的時候重要,其他時候扎堆成了政策窪地......


關於平原省撤銷的原因有很多說法,有國家宏觀調控,有的說政治原因,出於人民群眾的文化接受不同等情況,也有那時省委錯誤決策幫忙推波助瀾一說。

而我們一後人的眼光和綜合討論,平原省的撤銷,其原因不是單一的。這其中,既有國家宏觀行政區劃理念的因素,也有平原省自身的原因;既有政治與經濟的考量,也不乏文化認同與群眾情緒等方面的因素;建國後平原省委工作的一些失誤和影響較大的公眾事件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一級行政大區的設立

解放初,財政經濟極為困難、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中央人民政府要立即直接地管理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無論在人力、物力、財力等各方面都是短時期內無法達到的。因此,因此存在東北、華北、西北、華東、中原五大戰略區代表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和處理所轄省、市的民主政權建設。華北人民政府的設立,極大的弱化了省一級的建制地位,由原來國民政府時期的直屬中央領導變為新政府時期的次級地方建制。因此,平原省從誕生開始就未直屬過中央。後來,隨著大區的撤銷,省重新成為最高一級地方行政建制,但平原省則在此之前被撤銷建制。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集中力量發展工業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的《關於改變大行政區人民政府(軍政委員會)機構與任務的決定》、《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人民日報評論做出瞭解釋:為了適應1953年即將開始的全國大規模的有計劃的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的新形勢和新任務;為了加強‘中央人民政府對各項工作的領導’和加強省、市人民政府的組織與領導責任的重要措施,也是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來在政權建設工作中的一次巨大的建設性的改進。

而當時的形勢是:“經過了三年來的各項社會改革運動及經濟恢復與政建工作以後,目前正面臨著一種新的形勢和新的任務。這就是從一九五三年開始,我們即將結束目前的恢復和政建工作開始全國大規模的有計劃地經濟建設與文化建設,以便儘快地使我國走上工業化的道路”。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這實際上是說明了經過三年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努力,國民經濟初步從戰爭中恢復過來,國家開始轉型進行大規模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原有的大區和分散的省級建制已不能滿足新時期建設的需要,必須精簡省級行政單位,尤其是缺乏歷史建制支撐、與其他省建制完整性相沖突的省份。

而平原省是中共中央依據解放戰爭發展的形勢而建立的,是在河南、山東、河北三省交界地新建的省份,無歷史沿革,尤其是在近代,並沒有作為獨立的省建制存在過。所以與承襲舊制的省份相比,其建設過程可能較為困難。中央政府在三年中對平原省的生產和救災工作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在開國伊始,國家經濟基礎薄弱的情況下,中共中央決定開展大規模經濟建設,避免鋪新攤子是必要的。


當然這隻能作為理論支撐,平原省的人口當時有1500萬,撤銷一個省級建制而且是第一個被撤銷的省份,阻力還是非常大的,還需要更加有力的理論支撐,其中平原省的一些錯誤決策和群眾事件也“幫了大忙”。

缺乏中心城市

通過地理地圖可以看出,平原省全部位於我國第三階梯之上,位於華北大平原,地勢平坦,人口均勻分佈,因此,除非特殊地理條件,很難形成區位中心城市。事實上,直到今天,華北大平原上除了石家莊因為鐵路逆襲之外仍然是均衡發展,有著特殊條件的鄭州、德州、濟寧、開封、商丘、洛陽全部在省界周邊。雖然平原省在地理上連成了一片,但是平原省的管轄區域過小,面積大約5萬平方公里,1500多萬人口。同時,由於地理環境過於單一(絕大部分是平原),經濟上缺乏互補性,歷史上長期分散,經濟向心力不強,事實上很難形成一個以本省為主體的自然經濟區域。這種狀況在未來勢必嚴重影響平原省的經濟發展。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地勢平坦、全面均衡的平原省

因此《關於調整省區建制的決議》認為,“鑑於大規模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即將開始,平原省缺乏經濟中心城市,而河南、山東兩省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中又都需要恢復原來建制,決定撤銷平原省建制”。

接著《中共平原省委關於正確執行中央撤銷平原省建制的指示》中就指出:平原省處在五省結合部,缺乏經濟中心城市,而河南、山東兩省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又需要與其原屬豫北、魯西地區相結合,且恢復大省制,有利於今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並便利於中央領導。

文化的相似性

從人文角度來看,從國家相關文件中“河南、山東兩省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又需要與其原屬豫北、魯西地區相結合”這句話中也可以看出,由於平原省為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各一部組合而成,受傳統力量的影響,劃出地區居民於原屬省份居民之間在風俗習慣、方言、經濟交往等等方面應該存在很密切的聯繫,這種聯繫很難依靠行政力量迅速打破或是改變。這在以後勢必也會影響平原省長足發展。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相似的語言文化

工作失誤和群眾事件(內容來源網絡和新聞報道)

武訓事件,批武運動波及武訓家鄉平原省:1951年初,電影《武訓傳》在全國公映,一時間,許多報刊對此片“好評如潮,口碑載道”。但是到當年3月,輿論開始出現不同聲音,認為武訓的行為不值得歌頌。當年5月,《人民日報》發表社論《應當重視電影〈武訓傳〉的討論》,嚴厲批評武訓以及電影《武訓傳》,稱“這部電影狂熱地宣傳封建文化,是一種醜惡行為,說明我國文化界的思想混亂達到了何等的程度”。很快,各大報刊紛紛轉載,並發表批判武訓的文章,一場瀰漫全國的文化思想批判運動自此展開。

一聲嘆息: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平原省撤銷

武 訓 紀 念 堂

武訓的家鄉是山東聊城,也是平原聊城地區,事件後,1951年5月底依據華北局的指示,平原省委到武訓出生地寫出調查報告:武訓原名武七,清代平民教育家,生於平原省堂邑縣武家莊(今屬山東冠縣),家庭貧寒,幼年想讀書但被地主欺壓,於是立志興學。經過30多年努力,他用積蓄買了190多畝地,修了20多間房,辦起3所“義學”,但“入學者多系富豪子弟,貧苦子弟讀書者為數不多”。武訓被稱為“義丐”、“千古奇人”,清朝皇帝曾賜他一件黃馬褂,知識分子對他十分崇拜。解放後,武訓的事在當地教育界有一定影響。

1951年6月,《人民日報》和文化部組成武訓歷史調查團,到平原省實地調查,平原省有9名幹部參加了調查,他們在當地訪問了160多人,收集了各種文獻,形成了《武訓調查記》。後來,這個將武訓定性為“罪大惡極、死有餘辜的歷史反革命”的調查材料,成為批判武訓最權威的根據。

而且,雖然武訓出生在平原省,但他的家鄉對其進行的批判運動卻開展得很晚,也不積極。一些熟知當時情況的老人說,很多人認為《武訓傳》在平原省沒上演過,沒有影響,而且武訓行為也談不上“反革命”。特別是在堂邑縣政府組織的討論中,32名幹部中有29人認為“武訓興學動機是好的,只是效果不理想”,一些中學生認為“武訓放債是為了辦學,不能算剝削”。

如今,那場批判武訓的運動早已煙消雲散。對這個事件的評價,誠如1985年胡喬木在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成立大會上的講話所述,“當時這場批判,是非常片面、非常極端的,也可以說是非常粗暴的”,“電影宣傳武訓辦學的精神,主要出發點在於振興中國教育,不應提到政治上批判”。

高幹子弟被處極刑曾轟動一時:在批判《武訓傳》運動尚未開始之前,發生在平原省的一起惡性案件影響深遠,1951年春的一天上午,新鄉市初中二年級女生李某因感冒缺席體育課,獨自一人待在寢室養病。這時,男生常某偷偷來到李某宿舍,對其動手動腳,欲行不軌。常某不顧李某的強烈反抗,將其強姦,然後用刀片割斷李某的喉管,致其死亡。

“這個事件影響非常壞,性質十分嚴重,常某犯下的罪行當然不可饒恕。按說,我作為省學聯副主席,理應秉公辦事,但實際執行起來卻有些難度。”對此事的處理難就難在遇害人李某是平原省一名曾為中共地下黨領導的侄女,而常某的父親也是省委一名高級幹部。

1951年春天一個風輕雲淡的日子,對常某的公審大會在平原省體育場(場址位於今天新鄉孟營村)召開,梁貴晨親自主持大會,常某被判處死刑,當場執行。“因為此事發生在本省,這個案子影響很大,在一定程度上甚至超過了不久以後進行的批判《武訓傳》運動。”梁貴晨說。

全國震驚的“濮陽事件”:1949年徵糧時,平原省委和政府對糧食入倉工作未進行討論佈置,只認為糧食入倉是一個單純的技術工作而已,既無核心領導,事後又沒有檢查,結果導致群眾運糧過程嚴重混亂。“當時天寒地凍,收糧站屯滿車輛,人畜擁擠,糧食不能及時過秤。運糧人馬所需的草料站、開水站等事先均未準備,致使運糧農民的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牲畜亦缺乏照管。結果因凍餓而死傷者有9人,死亡牲畜17多頭。”“比如道口糧站的情形,最初專署只決定由一專署秘書負責領導,該秘書又私自回家,把任務交給管庫員代理。大批運糧車輛到達時,竟無人接收公糧,該糧站曾積壓大車278輛之多。楚旺糧站情形更糟,專署在決定運糧之後,臨時決定先架橋後運糧,但專署只佈置了架橋,並未通知緩運公糧。收糧人員因毫無準備,使得運糧農民與牲畜在冰天雪地中露宿數天,始得回家……”

1950年3月9日,《人民日報》發表文章,認為“‘濮陽事件’這一錯誤,不是一般性質的錯誤或缺點,而是嚴重的帶原則性的錯誤”,“平原省委和人民政府對‘濮陽事件’是負有一定責任的,對嚴重違犯群眾利益的分子必須適當處分,堅決執行紀律。對受害群眾應進行道歉並適當地補償他們的損失”。同年3月24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對濮陽聊城運糧事件平原省委進行檢討,報告中共中央華北局請求處分,向省各界代表會公開承認錯誤》、《公開檢討運糧工作中的錯誤,平原省府處理濮陽事件》兩則消息,而且全文刊登了平原省委和省政府關於這一事件的檢討報告各一份。

武訓傳批判、省委高幹子女嚴重刑事案等一系列不良公眾事件令廣大幹部群眾產生了相當程度的混亂與焦慮,影響了省委和省政府的公信力,而“濮陽事件”讓平原省委聲譽受損,令中央對這樣一個新生的省份省委的執政能力的信心產生了動搖。


因此,平原省的撤銷並不是單方面的結果,有著必然性和偶然性,而首當其衝成為第一個被撤銷的省份也順理成章,在中央層面出於國家宏觀行政區劃理念的因素、政治與經濟的考量、平原省自身工作的失誤、地域文化認同、群眾情緒等方面來決定,從平原省自身來看,其被撤銷是經濟、政治、歷史、地理和人文等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從經濟上看,缺乏經濟中心城市與相應的經濟凝聚力是平原省撤銷的重要原因。

於是,作為新中國1952年的這次大規模行政區劃調整的一部分,為了滿足國家工業化發展的需要,配合國家有計劃的經濟建設的步伐,隨著敵特分子的肅清、黃河的治理初步完善,與此同時周邊的山東、河南兩省隨著自身經濟文化建設的發展也需要擴大建制,最終導致缺乏經濟中心城市和歷史文化傳承的先天不足平原省被撤銷。


影響和反思

雖然今日的平原省已經不復存在了,但是卻留下了不少的故事和遺蹟載入了史冊,同時平原省的撤銷對於原屬平原省的各個地區以及周邊省市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也為我國的政治工作和經濟工作帶來了太多的幫助和反思。

  • 使華北各省尤其是河南山東兩省接受國家大規模的經濟建設的任務成為了可能,為工業化的順利發展鋪平了道路,進一步加強國家統一和集中。
  • 平原省的撤銷使河南、山東兩省在經濟和文化建設上與其原屬豫北、魯西地區相結合,經濟上的完整性得以延續,為兩省經濟社會的良性發展創造了條件。
  • 撤省過於倉促,諸多移交工作沒有很細緻的完成,遺留問題較多,對於社會穩定產生了一些不良影響。
  • 平原省的很多地區都是河南河北山東三省交界處的地區,撤省歸建後它們成為各個省的邊緣地區,它們在資源分配等方面往往處於弱勢地位,尤其是豫北和魯西地區,在後來的發展一直相對緩慢,經濟發展受限明顯,市政建設等也長期滯後。
  • 部分地區很難得到重視,發展緩慢,日趨邊緣化,一直沒能穩定下來發展,這種不穩定加劇了發展的難度。

從平原省撤銷這個事例可見,行政區域的調整必須兼顧各方利益,綜合政治、經濟、歷史、地理和任務那等諸多因素綜合考慮,充分論證和考察,做到謹慎而行。同時,在調整過程中,要循序漸進,綜合整改,不能急於求成,以防留下後遺症,對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造成損害。


  1. 搜狗百科/百度百科
  2. 部分數據來源於各地市、山東省、河南省政府各項報告
  3. 大河網 《三年平原省,歷史不能忘記》 2011年5月13日
  4. 新浪博客網友 一聲嘆息 《平原省撤銷的原因及影響初探 》 2015-08-31
  5. 天涯社區 網友:天涯驛客 《平原省為何僅存三年即被撤銷?》 2010-01-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