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公立醫院逐利機制不改,看病難無法根除

李玲:公立医院逐利机制不改,看病难无法根除

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機制應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我們現在醫保已經覆蓋了所有農民,已經實現了全民參保,這是了不得的一個成效。另外,政府的投入大幅度上升,尤其是基層的醫改,因為2009年的這個醫改方案主要的著力點是在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基層的醫改應該是取得了成效,基層的老百姓尤其是農民,是得到了一定的實惠。

但是醫改在取得成效的同時,也有弊端,最大的弊端就是在政府投入大幅上升的時候,它沒有能同步地推進公立醫院的改革。

上世紀八十年代前,公立醫院是國家包辦的。八十年代中葉以後,國家就開始減少投入,到現在投入非常少了,基本上是靠我們醫院自己創收,靠醫院自營自收自我發展。我們公立醫院創收,現在就是靠藥、靠檢查、靠耗材、靠手術。所以這個機制沒改,它創收的動力還在那兒。

這些年政府的投入大部分都流向了藥、檢查設備和器械,這種流向其實是很不應該的。所以老百姓普遍一個感覺就是,雖然我現在有醫保了,但是我花的錢還是很多。我們這些年醫療費用的上升非常快,2008年的時候,全國的醫療費用是1.2萬億,到去年就是3.6萬億,今年可能要破4萬億,也就是說,由於醫院的這個逐利機制存在,我們醫療費用上漲速度遠遠超過GDP上升速度,遠遠超過我們醫保的這個投入的速度,所以,老百姓得到的實惠還是有限的。

新醫改方案推行六年來(注:本文作於2016年3月),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雖然發展迅速,但“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沒有徹底根除。我們對整個醫療衛生規律的認識還是有一定的侷限性,因為醫療是全世界公認的市場失靈的領域。因為我們一般說市場機制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有買和賣,買賣雙方要公平交易,在醫療這個市場上,它為什麼失靈呢,就是你患者作為買方到醫院去,其實你沒有什麼自主權,你的需求是由醫生決定的,也就是說賣方或者說供給方,他既給你提供,他又決定你的需求,所以醫療它實際上是一個“強賣的市場”。如果我們讓醫院的收入和你創收是連在一起的,那麼勢必它就扭曲了,所以過度醫療、過度檢查,甚至過度手術就是一個必然的現象。

未來的醫改方向,就是改變這種逐利機制,讓醫院重新迴歸到一種社會福利性質的這種機構。其實2009年的醫改方案就是要求公立醫院要回歸公益性,但是很遺憾,這些年公立醫院改革還在試點,現在其實有一些地方,已經試點出來了,但是目前我們還是沒有能夠從國家層面下決心。因為它是一個制度,你把逐利的機制破了,建立新的制度,這個制度就必須全國統一,如果只是一個地方做,其實它是很難生存的,因為好醫生肯定就走了啊,或者說這個藥企就不在你這賣藥了,因為你把我的利潤壓的太低了,我們十三五規劃建議稿裡面也是說,在“十三五”期間要破除公立醫院的逐利性,這必須也應該是我們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醫患關係緊張的問題其實是整個社會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醫患關係日益緊張,醫患衝突頻發。可能原因有這幾個方面,第一就是我們對醫院的定位有問題。我們目前錯誤地把醫院基本上定義成一個商業、一個普通的餐飲業或者是一個商場,醫院其實是人類社會所創造出來的最複雜的社會組織,它集所有社會組織的功能於一體,它有餐飲業的功能,有工廠的功能,有一般企業的功能,有宗教慈善的功能,也有研究教學的功能,它甚至是一個微型城市,它又是軍隊,而且它可能都是監獄,其實如果從失去自由來講,你進了醫院不就是一切聽醫生的嘛,所以它是一個複雜的社會組織,但是我們把複雜的社會組織簡單地商業化,這是醫患關係緊張的原因之一。

第二就是對醫療服務這個特殊產品的定位有問題。它不是一般性的商品,不是去吃一頓飯,去買一件物品,醫療服務的一個核心就是信譽產品,就是醫和患之間信息的嚴重不對稱。如果患者信任醫生,一切好說,如果患者不信任醫生,無論醫生怎麼做,他都覺得是不對的,所以我們緊張的醫患關係裡面,其實有一部分是因為患者天真了,他先入為主地就不信任醫生,所以一有糾紛,必然是醫生錯了。

第三個原因與我們對醫生這個職業的定位相關。醫生現在的收入跟他開多少藥、做多少檢查、做多少手術都連在一起。這就使得醫生那支筆不是站在患者的利益立場上,而是站在他個人怎麼利益最大化、收入最大化,這也使得很多過度的行為導致了患者對他們的極大不滿。

另外,我覺得醫患關係如此緊張,應該是整個社會的問題,也就是說,醫患關係它是一個表象,是整個社會問題的反映,包括我們媒體、輿論的宣傳引導等等,所以要重新構建和諧的醫患關係,我想一個是要深化醫改,一個還是全社會一起來努力。

國家未來的著力點應該是打造“健康中國”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民以食為天,能最好維護健康的還是食品,而不是藥品,所以食品的安全至關重要,但是我個人認為,我們的食品的安全問題可能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找原因。

一是食品的生產,我們目前的生產基本上還是一個小農經濟的生產模式,非常分散,沒有標準。一方面,我們要加大整合的力度,不要太碎片化了,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沒法管,你對上億家的生產者怎麼管理?你的監管成本得多大?所以整合是非常重要的。

然後是流通,我覺得我們現在流通成本太大,其實生產方為什麼要去造假,就因為它的利潤太薄,所以它就要想方設法造假降低成本,以次充好,以假充好。我們流通的成本太高,最後就是整個分攤到到消費者手上,這個全產業鏈的監管,國家切實需要下大力氣,應該說現在信息化給監管提供了比較好的機會,就是全過程的信息化,但是我覺得目前我們國家的人力財力不足以真的在監管方面有大的變革。

我們食品藥品監管局才幾百人編制,所以我覺得我們自己每天吃東西心裡都覺得有不踏實的感覺,我覺得國家靠目前這樣的體制機制可能是管不住的,得痛下決定,從行政管理體制,從生產、流通,借用信息化手段,進行全程監管。

同時,要廣泛運用互聯網技術。國家未來應該著力點就是打造健康中國,叫健康+,健康+互聯網,我覺得我們應該未來給老百姓提供的是一個終身的健康的維護,還沒生出來你就得管他了,要讓懷孩子的這些父母,健康地孕育孩子,孩子生出來是健康的,然後給他提供所有的終身的健康維護,活得久,健康地活著,然後走的時候也是無疾而終,這應該是我們國家未來的一個方向。“少得病、不得病、不得大病”才是硬道理,所以你基於互聯網是很容易來匯聚所有人的健康信息檔案、生命週期,對他整個生命週期做健康維護,就是真正地落實我們中醫的理論其實是防病,我們就可以打造出一個維護人民健康的這樣的模式,用最少的錢,讓老百姓活得健康活得長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