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秦國滅亡時,楚國反抗最激烈?

農人牧子


秦國滅亡時楚國反抗最激烈,有幾方面原因。一是楚國國力最強,二是楚國民風彪悍,三是楚國被滅是最冤枉的,四是楚國出現了比較能幹的領導人。

首先,在戰國七雄中,楚國一度是最強大的。秦國佔領天下後的36郡裡面,漢中(今陝西南部)、南郡(今湖北中南部)、南陽郡(今湖北北部、河南西南部)、泗水郡(又名四川郡,今江蘇北部、安徽北部)、薛郡(今山東南部)、九江郡(今江西大部、安徽中南部、湖北東部)、會稽郡(今江蘇南部、浙江大部)、長沙郡(今湖南大部、兩廣北部、湖北東南部和江西西部)、黔中郡(今貴州大部、湖南西部等)、陳郡(今河南東南部、安徽西北部)、閩中郡(今福建全省與浙江南部)11個郡都是秦國在百餘年中奪佔來的楚國故地。而在秦朝的二千多萬人口裡面,楚國舊民也佔到了三分之一。秦國國力超過楚國,基本是從楚懷王被張儀欺負開始。

其次,楚國最為彪悍。戰國七雄中,唯有秦和楚被視為蠻夷。雖然楚國在春秋時期經過楚莊王的改革,已經完全融入華夏,但骨子裡的彪悍熱血是不會消散的。何況楚國後期的領土江東,原本是吳越之地,更是兇猛。後來項羽八千子弟橫行天下,攻滅強秦。

第三,關東六國先後被秦國攻滅,楚國在其中最是無辜。

從秦國這一方面來說,三晉韓趙魏在戰國初年曾經多次入侵秦國,一度把秦國打得不能出陝西一步,可謂仇怨已久,齊國也曾與秦國互爭雄長。而楚國在戰國前期,曾多次出兵援秦,也極少向秦挑釁。秦攻三晉,可以算是報前代之仇;攻齊可以說是剪除爭霸對手;唯獨對楚國,秦國可以說是無故啟釁,也可以說是忘恩負義。這一點,讓楚人切齒憤恨。

三晉和齊國從戰國早期就頻頻出擊,攻城略地,燕國雖然因實力弱小和位置偏僻,參戰不多,但直到戰國晚期,還動不動就背刺趙國。相對而言,楚國領土遼闊、人口眾多,實力本不在秦之下,而對外發動戰爭次數很少,且多數時候信守盟約,算是堅持周朝禮法最正的一國。因為對外戰爭較少,加之儒道並舉的治國方針,楚國民眾的負擔也相對較輕。這樣一個國家,卻在楚懷王時遭到秦人的數次欺騙,導致懷王客死他鄉,國勢江河日下,最終被秦所吞併。這也使得許多楚人心有不甘。

這些,都使得楚人在最後滅國之戰時,迸發出強大的戰鬥力。

最後,楚國出現了幾位優秀的領導人。前有陳勝吳廣,後有劉邦項羽,前仆後繼,通力合作,滅亡了曇花一現的秦朝。



巴山夜雨涮鍋


一看到這個題目,估計很多人就會想到范增提及的那句話: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但秦末楚國東部和原齊國之所以反抗如此強烈,和這句話一點關係都沒有,更加和什麼楚懷王被秦國拘留到死而楚人悲憤的關係也不大。

楚人悲憤是有的,但人數不多,多數都是楚國貴族世家後裔,其他一般百姓,如劉邦等,有想過為楚國報仇嗎——別開玩笑了!

為什麼韓國、趙國、魏國、楚國中西部等地區基本上沒有出現反秦活動,只有楚國東部和齊地有。

原因不在於這兩個地方的反秦勢力如何強大,也不在於齊文化、楚文化和秦朝法治文化相沖突的問題。

導致這兩個地方長期存在反秦勢力,最後導致反秦活動的根本原因就是:

因為距離問題,秦朝對這兩個地方的控制力度不夠。


上圖為秦國交通幹線:秦朝交通要道秦馳道、秦棧道、五尺道與嶺南新道(缺秦直道),與國防建設秦長城

從上圖可以看出,北方三條幹線,南方,三條幹線,西方一條幹線,東方(齊地)一條幹線。齊地和楚國東部雖然也有幹線,但是比較薄弱。相比韓、魏、趙,齊、楚真的是太薄弱了。



說明秦朝對齊、楚東控制不足的證據

1、在秦始皇26年一統時,丞相王倌就預計到了風險,因此王倌才提出半封建半郡縣的建議:

“諸侯初破,燕、齊、荊地遠,不為置王,毋以填之。請立諸子,唯上幸許。”

即:戰國七國:秦、趙、韓、魏等都設置為郡縣制,燕、齊、楚(實際只有楚國東部地區,楚國西部早已成為秦國土地)因為距離咸陽太遠,控制力薄弱,因此要封建王子去震懾。

王倌的建議得到了秦國大部分大臣的同意:

“始皇下其議於群臣,群臣皆以為便。”

劉邦稱帝后,通過滅異姓王的方式,封自己的兒子和侄子為封建諸侯,就是採取王倌的建議。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王倌建議是正確的是建立在秦始皇早死這個前提上的。如果秦始皇晚死十幾年,李斯的郡縣制建議就是正確的建議。

是有點事後諸葛亮的意思,但至少出於分析。

那麼秦始皇晚死十幾年又能有什麼不同呢?最大的不同是——時間讓人老死!


如果秦始皇老死十幾年,秦朝會產生兩個方面的變化:

一、李斯等滅國功臣會老死,即位的無論是扶蘇,還是胡亥,都不會面對一大幫滅國功臣在朝廷的情況,導致皇帝毫無威嚴;

二、在戰國時期出生或生活的人,也會死去。這批人死後,他們的後代就不會繼續反秦,而是接受秦人這個身份。齊地和楚地的反秦勢力就會被時間殺死。沒人會再想著去造反。


2、秦始皇的巡遊之地,就是秦始皇震懾、安撫齊楚兩地之人。

秦始皇在10年時間裡5次出巡,巡遊秦國1/3的疆域,目的有三:

1、展示秦朝的強大;

2、撫慰六國之民的情緒,讓他們安心做秦人;

3、泰山封禪、祭拜山川等,就是尊重本地風俗,消除六國之民和秦文化的隔閡。

秦始皇5次出巡:

第1次是西巡隴西,主要是安撫和震懾月氏等西戎;

第2次是東巡齊地,封禪泰山;

第3次依舊是東巡,目的地依然是齊地,刻石之罘;

第4次是北巡,防備匈奴,這才有蒙恬大敗匈奴,攻下河南地,建立新秦中的事情;

第5次是南巡和東巡,目的地是楚東部、齊地。


從王倌提出半封建的建議,和秦始皇5次巡遊的事實來看,秦始皇並沒有忽視王倌所提到的風險,相反秦始皇雖然不採納王倌的建議,但很重視王倌所思慮的風險,因此通過長時間的出巡來達到加強齊地、楚東部地區控制力的目的。

秦始皇的出巡效果還是很好的。讓那些反秦勢力不得不潛伏著。因此如果秦始皇多活十幾年,這些反秦勢力就這麼老死了!

沒吃過六國飯的人,不會想著恢復六國的。

即便是秦始皇死後,反秦勢力依然不敢反叛,這就是胡亥即位後立刻東巡的效果——就是把你們丫的限制得死死的。

但秦朝的弱點是從內部撕開的——秦朝的小吏陳勝利用內幕消息——當立者扶蘇,將原本是內部秘密矛盾公開化——於是秦朝的大盤崩潰了,反秦勢力等小戶們紛紛出來聲討。

就是這麼一個意外,造成了秦朝的滅亡。秦始皇的巡遊、胡亥的巡遊效果都是很好的,就是陳勝公開內幕消息這個意外,造成了秦朝的崩盤。


李斯和王倌二人策略的對錯

李斯和王倌二人的對錯,只有在秦始皇是否早死這個前提上才能判斷。

王倌策略正確的依據:

公元前221年王倌建議半封建,到207年秦朝滅亡,只過去了14年——王倌:你看,這就是不封建的後果!;

李斯策略正確的依據:

公元前195年劉邦白馬為盟,非劉氏不王,到154年吳楚七國之亂,只過去了41年,和西周經歷了275(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後才進入諸侯亂象,僅僅過去了接近1/6的時間——李斯:你看,這就是封建的結果!


總結:

無論是李斯的郡縣制,還是王倌的半封建,都在不同角度上是正確的,主要取決於其前提——秦始皇早死,還是晚死。秦始皇採取李斯的郡縣制,同時用出巡的方式去達到加強王倌所擔心遠方地區控制力的效果。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很精明的策略:將郡縣制和封建制優劣互補。

胡亥繼承了秦始皇的做法,即位幾個月後即刻東巡,效果也還是不錯的。


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出現在秦國內部:

1、胡亥的兄弟們不服胡亥即位,胡亥為自保,不得不處死他們;

2、李斯等滅國大臣的存在,讓秦朝面臨主弱臣強的局面,胡亥不得不重用趙高、章邯等人,培植自己的新勢力去抗衡,最終導致李斯和趙高的兩派內鬥,給了東部反叛勢力生存的時間和空間;

3、秦朝以吏為師的實施,給了陳勝、劉邦等人開拓的視野,和膨脹的野心。不甘於現狀、獲取更大功績的慾望,是促使東部秦國官吏反叛秦國的根本性原因。

事實上,無論是陳勝的張楚,還是劉邦的西漢,都是按照秦朝的治理模式去治理。

總的說,就是一句話——秦朝滅在自己人手裡!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秦滅六國,楚最無辜。因此,坊間便以此為楚國反抗秦最激烈、最堅決的根據。其實,楚國之所以反抗相對激烈,和楚國的特殊情況是分不開的。

楚國地域廣大,在戰國時基本佔據了七雄中的一半,這麼大的區域,秦國單從逐一佔據楚地就需要花費很大實力了,更不用說楚國逐地反抗,將給秦國造成怎樣的傷害?

其次,楚國地處南方,春秋戰國時被稱為蠻荒之地,地域內民風強悍,貴族崇文、基層尚武,且楚國一貫以吞併其他小國為傳統,戰鬥力較強。

再則,楚國和北方六國並不屬於一個體系,北方六國為周天子所封立之地,而楚國為臣服周天子之地,楚國一般認為自己與北方各國有異,不應納為一體。

此外,秦攻楚時,韓趙魏三國已亡,燕國已退居遼東,而齊國自保不暇。因此,面對當時的情況,楚國只有奮力一戰,別無他選。否則,鄰國就是前車之鑑。更何況,楚國懷王曾被秦國所虜,最終客死秦國,國仇家恨,楚國人的危機意識也激發了出來。

當然,在秦將王翦攻楚之前,秦將李信攻楚曾大敗而歸。如此情況,也給後來楚國抗秦增加了很大的信心。


蘇綻


秦始皇奮六世之餘烈從會元前230年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趙國因虎口奪食搶了上黨郡引發長平之戰,韓國派水工鄭國去給秦國修渠妄圖耗廢秦國國力,魏國用吳起為將奪秦河西之地,欺負秦國數十年,燕太子丹使荊苛刺秦,始速禍焉!齊孟償君雞鳴狗盜逃回去後合縱抗秦遭到滅國都有個原因。唯有楚國和秦國是世代友好姻親之國被滅掉,楚人感到非常氣憤:。所以項羽亞父範曾說過"秦滅六國楚最無罪,自懷王入秦不返楚人憐之"。當時有一句話叫"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楚國(公元前1115一223)是鬻熊之孫熊驛建立的子國,在春秋時期己是泱泱大國,楚人經濟發達,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人材濟濟"惟楚有材,於斯為盛。"楚國的實力相當雄厚。當時國際形勢是"合縱則楚王,連橫則秦帝”。楚國是有著八百年曆史的大國在各方面都充滿了自信是可以與秦國抗衡的。無耐秦國是虎狼之國,在國際上不講道議張儀詐楚,使楚國失去了外援。楚懷王盛怒之下攻秦被斬首八萬,連漢中郡都丟了。楚懷王到武關同秦昭王會盟被軟禁,最後客死在秦國。楚國勢力逐漸衰落,後來司馬錯和白起攻楚,佔楚都郢城,火燒楚人陵寢之地夷陵,楚國八百年自信心被打斷。楚人在項燕領導下拚死抗爭,此時楚國己今非昔比,30萬楚軍無力對抗王剪的六十萬虎狼之師。所以,楚人感到非常窩囊立志要復國的。秦末楚國隱士楚南公說"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是當時楚國人上下一至的決心。秦末農民起義中的張楚集團中陳勝,吳廣,武臣,周市和周文是楚人。豐沛集團中的劉邦,蕭何,曹參,周勃,樊噲是楚人,項氏集團中項梁,項羽,鍾離味和普將軍是楚人。淮南王英布和長沙王吳芮也是楚人。所以後人有"戍人叫,涵谷舉,楚人一怒,可憐焦土”的慨嘆,是歷史的輪迴。也是歷史的必然。



關東俠客


首先,這個問題指向不明,邏輯混亂。

第一、公元前221年之後,天下一統,只有秦朝,沒有秦國,這種說法是不準的。

第二、秦朝滅亡,楚國不是反抗,而是主動出擊。西邊劉邦進軍咸陽,北邊項羽決戰鉅鹿。一個直搗黃龍,一個一決雌雄。秦朝已經是窮途末路,何來的反抗?



題主大概是想問秦國滅亡楚國時,楚國反抗最為激烈?或者是滅亡秦朝,為何是楚國最兇猛?其他六國不行?下面我對這兩個問題分別解答。

一、秦國滅亡楚國時,楚國反抗最為激烈?

其實,這主要是因為秦滅楚之戰主要有兩次,前後持續近三年,兵團人數作戰為歷史之最。而且,秦滅楚是拿出了所有的家當,也是繼趙國之後最難打的硬仗。

因為楚國是戰國時期最大的國家。人口大概500萬,國土面積大概150萬平方公里。終秦國前五世,也不過攻取了楚國西部。此次作戰範圍甚廣,波及了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蘇、浙江等省。不像韓國和魏國主戰場在河南,趙國的主戰場在河北,都能輕而易舉地圍攻到三晉的國都。



到了秦始皇時期,滅一國或得到某一地區,就會設立郡縣,派駐長官和軍隊,這些都是需要大量人手的。滅六國已經很難,治理六國留下的爛攤子更難。因此,不僅要一面加緊進攻苟活國家,一面肅清佔領區內的殘餘勢力,比如韓國貴族反叛被強力鎮壓。所以說,滅楚更加艱難。地方太大,人口太多,

楚人的軍事素質和戰鬥意志絲毫不比趙國弱。而且,楚國先人篳路藍縷,在蠻荒之地開創國度,傳承長達892年,這種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也很難摧毀。秦國就是家園的入侵者,擺在秦始皇面前的是非常棘手的大問題。這也是為什麼秦末楚地會有那麼多代表性人物揭竿而起,而其他五國地區反而是輕取楚滅秦的勝利果實。



第一次是青年將領李信率領20萬大軍攻楚,旗開得勝,後來碰上了楚國名將項燕,大敗而逃。史書上沒說20萬大軍損失多少,但僅僅高級軍官就死了7個,可見損失慘重。於是,秦始皇連忙請老將王翦出山,東拼西湊了60萬大軍再度伐楚。項燕率領楚國曆史上規模最大的兵團與其對峙。在沒有意義和效果的對峙下,楚軍人心渙散,引軍而歸。楚王又極需要勝利來振奮國家意志,逼其決戰。在內外壓迫下,在蘄與秦決戰,楚軍兵敗如山倒,名將項燕以死謝國。隨後,王翦趁勢攻破楚都壽春,俘虜了楚王。




其實,楚國的政治體系雖然糟糕,但抵抗秦國的意志很強。無論是君王,還是貴族,還是平民,這給秦國帶來了很大的困擾。不過,歷史只記錄大事,很多社會問題並沒有過多的闡述。而這些社會問題又與歷史大事件存在著某種緊密的聯繫,最先受影響的便是底層的老百姓,再者就是能攪動風雲的王侯將相。後來的陳勝吳廣大起義、劉邦沛縣舉事,項梁項羽吳中起兵都是這些元素的化學效應而成。從另一方面來說,秦朝建立後,大力推行嚴酷的法制,這一點也是沒有錯的,畢竟天下人心還沒有真正的歸秦。

滅亡秦朝,為何是楚國最兇猛?其他六國不行?

滅亡秦朝,似乎只有楚人出力,其他六國之人坐享其成。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是打響秦朝統治的第一槍。他們在楚地舉事,披著項燕、公子扶蘇的皮,迅速以星星之火燎原。不久就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他們都是楚人,打著楚國的旗號,還在楚國故都陳縣建立政權,籠絡人心之舉顯而易見。以陳勝為首的早期起義軍核心將和兵源領大多來自楚地。陳勝起義失敗後,以項梁、項羽、劉邦、英布等著名起義軍領袖大多來自楚地。所以說,推翻秦朝的核心力量來源於楚。



公元前208年,秦國名將章邯率領數十萬刑徒奴隸大軍出關,一戰滅亡周文部數十萬大軍,周文自殺。隨後一路往東打,張楚政權徹底覆滅。隨後,在粟縣擊敗齊楚將軍,魏王魏咎自殺,齊王田儋被殺。隨後,定陶之戰殺死項梁,楚國精銳損失慘重。但由於章邯誤判楚國無人,不足為慮,給予了楚國喘息之機。於是公元前207年,與王離南北合圍趙國,六國諸侯的意志已經被打垮了。而項羽的破釜沉舟一擊,大破章邯秦軍,迫降了章邯的精銳之師,並活埋了當時最後一支秦國銳士。可以說,項羽的殘忍,比白起也不遑多讓。章邯是秦朝最後一位頂樑柱,他的反陣倒戈,加入了楚國的陣營,標誌著秦朝再也無力抵抗聯軍。



公元前207年,楚國另一支人馬由劉邦統帥,趁著關中空虛,進軍咸陽。經過十個月的千里轉戰,連破趙賁、楊熊等秦國中央軍。公元前206年,當劉邦攻佔武關後,秦朝發生了宮廷政變,先是趙高殺死秦二世,然後是子嬰殺死趙高。秦朝內部已經無心抵抗來自外部劉邦的進攻。當劉邦軍隊到達灞上,子嬰只能開城投降,秦朝正式滅亡。秦國的兩大戰場,均為楚國所獨當一面,其他六國似乎只會坐壁觀望,打打醬油。



從項羽分封諸侯,就可以看出各路諸侯出力的多少,功勞的多少。首先,他給自己劃了天下最大的地盤,建立了西楚帝國。劃分的十八路諸侯中,只有六位來自其他六國陣營,其中還包含了齊地三王,可見六國後代多麼不受待見。大多是來自楚國陣營,包括劉邦、吳芮、英布、三秦等。

關注歷史,關注城市,請多多關照。


慵懶國王


秦朝末年,秦二世胡亥,昏庸殘暴無能,誅殺皇室宗親,殘害忠誠良將,自己縱情玩樂,不理國政,促使趙高專權,大量培置黨羽。後因臣相李斯成了他的絆腳石,因此進言秦二世,最後李斯被俱五刑,腰斬,誅三族於咸陽。李斯真是自作孽不可活啊。

由於秦二世統治更加殘暴,終於激起民憤,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掀開了推翻暴秦的導火索,由於秦內部予盾重重,六國貴族看到了機會,紛紛起義復國。在當時那個情況下,只要有實力,誰都會爭取。只不過楚人劉邦笑到了最後,其他的反秦勢力都被消滅了,所以,造反者十之八九都不會有什麼好下場的,

看看這些人是怎麼死的,吳廣被部將所殺,陳勝被車伕所殺,田儋被秦軍所殺,項粱被車裂;項羽被漢軍殺而分屍;韓信被竹劍所殺,並被誅三族,彭越被剁為肉泥,英布被剝皮誅三族,看看這些造反者最後又得到了什麼,還不是為他人做了衣裳,身死族滅唉!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笑看風雲際會


一是秦國統一六國,滅楚的戰爭最多、最慘烈,迫使楚國幾次遷都,白起、王翦等秦國名將,在滅楚的戰爭中功成名就,可見秦、楚之戰的持久性和殘酷性,所導致的國仇家恨更加濃厚;二是楚文化是華夏淵源久遠的古代文明,影響力大於其他諸侯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是信仰楚文化族群的反秦表現!


手機用戶23255590438


問題沒提好。

既然秦國滅亡之時,何來反抗一說?應該是楚人復國之心頗為積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