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小豬短租CEO陳馳說,“企業在各個階段都會出現問題,我們永遠無法穿越‘死亡谷’,因為創業就是在‘死亡谷’裡面。”

綜合編輯 | 《中國企業家》記者 郭佳瑩

圖片來源 | 中企圖庫


9月某天,馬雲在杭州湖畔給學員們分享了一個故事。暴風雪來臨之際,父親讓家裡的三個孩子外出把牛牽回來。老大出門時披了一件棉襖,老二出門時帶了一把雨傘,老三什麼都沒帶就跑出去了。結果是:穿棉襖的人覺得自己東西帶夠了,半路被凍死;帶雨傘的人覺得自己有東西遮擋風雪,也被凍死了;只有什麼都沒帶的老三在山洞裡躲避一夜而倖存,順利把牛牽了回來。

這是馬雲試圖給學員們發出“冬天來了”的信號。

“故事告訴我們的是,寧可慢一點,也不能冒進。”12月1日,在由《中國企業家》雜誌主辦,一汽-大眾奧迪作為首席戰略合作伙伴的2018(第十七屆)中國企業領袖年會“創業者如何穿越死亡谷”的分論壇上,小豬短租CEO陳馳分享了這個故事。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小豬短租CEO陳馳。

如何把握經濟下行週期帶來的風險、如何避免財務危機、如何構建有效的管理制度,成為當下創業者們必須直視的問題。論壇上,七位來自不同行業的創業者在分享他們的經歷後,達成了一個共識:創業本身是一場“死亡行軍”。正如陳馳所說,“企業在各個階段都會出現問題,我們永遠無法穿越‘死亡谷’,因為創業就是在‘死亡谷’裡面。”

陳馳解釋,創業門檻的大大降低讓人流、資金流快速湧入創業這個“山谷”裡,形成了“死亡谷”,“這裡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何為死亡谷

今年7月,愛回收宣佈完成由老虎環球基金領投的1.5億美元E輪融資,成為寒冬之下少數拿到融資的企業之一,但過往經歷似乎讓愛回收總裁鄭浦江一直心有餘悸。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愛回收總裁鄭浦江。

四年前,愛回收在B輪融資時曾度過一段非常艱難的時期,公司的現金流十分緊張,核心高管團隊連續幾個月不拿工資,甚至把家人的工資拿來發給員工。鄭浦江回憶說,“如果當時投資款沒有打進來,可能我今天就不會坐在這跟大家交流了。”所以鄭浦江在分享中反覆強調,“現金流是在創業過程中始終要思考的問題,再怎麼艱難也不能出現流動性危機。”

但陳馳指出現金流危機背後所潛藏的本質,他認為“現金流”出現問題只是一個結果,可能是因為企業願景、戰略判斷、甚至是內部組織文化本身出現了問題。

對於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智能硬件企業牛電科技來說,CEO李彥對此深有感觸。牛電科技在成立的四年間推出了3個系列6款產品,擁有50萬用戶。但李彥回憶起過往卻覺得如履薄冰,他坦陳牛電科技雖然沒遇到現金流斷掉的情況,但要把握好花錢的節奏,並不容易,“尤其是剛完成融資的時候,總覺得現金充裕可以加快步伐去打仗,但實際上可能會有誤判”。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牛電科技CEO李彥。

李彥因此得到的經驗是,每次融到錢後的第一件事就是開始砍費用。“越有錢,越不敢花錢。”

歐電雲CEO韓軍也曾在融資後將資金大規模投入產品研發中,最多的時候一個月燒掉700萬,現金流差點斷掉,最困難的時候,“真是求爺爺告奶奶乞討了一點錢活下來的”。但韓軍依然認為,現在的產品成績是當年燒錢燒出來的,“創業本身就是想做好產品,當然如果在研發上燒錢太快就會完蛋,核心還是要根據企業現有的發展階段做好平衡。”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歐電雲CEO韓軍。

做好平衡很難,尤其是對於需要持續投入的重資產項目來說。綠旗科技集團是一家從事清潔能源、新能源的企業,董事長吳立群曾在公司高速發展時大規模擴張到30多個城市,對融資需求很高。“去年融了十幾億,結果一衝動併購了幾個項目,到下半年資金又緊張,去年年底再次啟動了新一輪的融資,高盛投了5個億,公司才又緩過來了。”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綠旗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吳立群。

檸檬微趣CEO齊偉也曾在創業期間遇到過財務緊張的問題,但對他來說,比沒錢更可怕的是“創始團隊沒信心了”。檸檬微趣在成立初期,曾遭遇“5個核心創始人走了3個”的困境,但期間齊偉一直堅定信心,重新拉人、拉投資、做新項目,經歷兩次業務轉型後終於步入手機遊戲領域的正軌。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檸檬微趣CEO齊偉。

回顧十年,齊偉分享說,“哪怕寒冬再冷,只要團隊在就能融到錢,就不會跌在‘死亡谷’裡,這是不能被擊穿的最後一層。”

對於“死亡谷”的涵義,陳馳也闡述了另外一種說法,他認為不僅僅是現金流緊張的概念。

作為一家平臺型公司的創始人,陳馳近些日子對此也稍顯擔心。陳馳解釋,在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發展的二十多年裡,“平臺型企業”的出現是一個重要的標誌,在他的印象中,外界在“平臺型企業”出現的早期給予了很多讚譽,“認為它是一種新的市場組織形式,代表了互聯網的開放包容精神。”但近幾年,政府、輿論卻對“平臺型企業”的態度發生巨大變化,“如同滴滴、谷歌以及Facebook所面臨的問題一樣,他們的商業模式、企業價值觀乃至對用戶隱私的使用,目前正受到極大的挑戰。”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不忘初心

2018年,“錢荒”成為了創投圈的口頭禪。吳立群明顯感覺到,大量投資公司找不到LP,融不到錢。根據CVSource數據顯示,2018年10月,VC/PE募集完成基金共41支,同比下降33.87%,募集總規模51.68億美元,同比驟降近8成。“從間接融資的角度來說,就是民營企業的融資非常的困難。”

但在脈脈CEO林凡看來,低谷期對於真正想創業的人來說,或許是一個好機會。“因為你會對每一分錢都特別的珍惜,這個好習慣會伴隨你整個創業生涯。”

創業就在“死亡谷”裡面,註定只有少數人能存活

脈脈CEO林凡。

如今雖然是寒冬之下,跟外部經濟形勢的影響相比,創業者認為更重要的是夯實內部的管理基礎和產品質量。

吳立群說,“如果前面已經跑得很快了,就應該回過頭把組織、內部管理做好,否則跑太快,可能就跑沒了。”

市場經濟的殘酷在於優勝劣汰。吳立群認為,如果把時間維度拉長到十年、二十年甚至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看,現在潮頭上的企業寥寥無幾。剩下來的華為、格力、海爾、美的等都有共同的特點,就是它有核心競爭力,能夠持續給客戶創造價值。“我覺得不管是什麼類型的企業,最終還是要回歸本質和初心。”

這也是嘉賓的共識。李彥說,“我們的初心是做一款滿足城市騎行需求的好車,這個不能‘打折’,否則再有現金也活不過來。”

林凡稱,自己創業初衷是幫助職場人更好的成長,但成立於2012年的脈脈直到2013年下半年都沒有成型的產品形態。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脈脈和快手共同的A輪投資方晨興資本曾建議兩家公司合併。“投資人認為快手過得不太好,脈脈過得也不太好。既然他們擅長產品,我們擅長技術,兩家公司合在一起應該能成為一家好的公司。”林凡回憶說,當時與快手的交涉已經十分深入,甚至連股權比例都談好了,就在最後決定起草文件簽字的時候,林凡給投資人打了電話,拒絕了“合併”。

林凡認為不能合併的最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兩家公司的夢想不一樣,我的夢想是希望幫助職場人更好成長,快手的夢想是幫助普通人展現自己的生活。兩個都是很好的夢想,但因為我們兩個創始人的夢想不一樣,所以我覺得不應該這麼簡單的、通過資源合併的方式來解決問題。雖然很艱難,但我還是想繼續往下走。”

在那之後,林凡開始辦理手續抵押房子,試圖換取發放給員工的工資。結果在辦手續的第二個月,脈脈產品有了意外突破,融了一筆錢。今年8月,脈脈完成D輪融資2億美元,由DST領投,IDG資本、晨興資本和DCM三家老股東跟投。

林凡說,“我們創業的時候總會有很多艱難的時候,這時候我們要去回想初心、回想我們的夢想是什麼。有時候,可能就是咬牙堅持一下的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